每周新书盘点 | 什么是「桥梁式思维」?(2020年第38周)

正在听《邵恒头条》的朋友,你好,我是「每天听本书」的专职作者陈章鱼。我的周播专栏《每周新书盘点》从这一周起正式并入了邵恒头条。

以后的每个周日,我都会在这里,用 10 分钟的时间,为你介绍本周「得到」APP上有哪些值得你关注的新书。

邵恒头条的 slogan 是「把你的知识世界往前推进一步」,想要推进知识世界,你肯定少不了读书。但是你要知道,中国每年会出版25万种书籍,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新书,相当于平均每周就有超过2000 种以上的新书。这也太多了吧?别着急。在这个栏目中,我们会优中选优,帮你拿下那些值得你关注的新书。

本周是 2020 年的第 38 周,我将为你推荐 3 本最值得你关注的新书,而且这 3 本书指向一个共通的主题。我想先和你念叨念叨这个主题。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思考者:一种人用自己的思考去建造墙,他们给这个世界画出清晰的边界,让我们知道哪里是死胡同,哪里不能走。还有另一种思考者,他们用自己的好奇心,用热情和学识去建造桥梁,让两个看起来分开的领域可以连接起来。

这周就有 3 本书,虽然话题各不相同,但是背后都有第二种思考,桥梁式的思考。我想把这3本书推荐给你。

我要为你推荐的第一本书叫《大概率思维》,这本书你可以在「每天听本书」里边找到。

这本书的书名——「大概率思维」就是一座桥。那什么是大概率思维呢?简单来说,它是一种「人生算法」,掌握了它,你就能通过观察历史,提升未来的成功概率。如果你人生的每一步都按照能够大概率取得成功的策略采取行动,那么长期来看,你就最大化了自己成为人生赢家的可能性,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干脆就叫《人生赢家都是概率赢家》。

刚才说的这些是挺让人心动,不过问题是,那怎么做才能找到大概率取得成功的策略呢?

在这本书中,作者就反复强调历史数据的价值,并且提醒我们要将历史视角拉得足够长。你对过去的观察越长,我们所发现的规律就越稳固,对未来的预测也就越准。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历史视角拉得不够长,对未来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球员,上一场输了,在镜头前痛心疾首,痛哭流涕,私下里在球场也是勤学苦练,那我们普通观众很有可能就觉得,他下一场会一雪前耻。这的确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你翻看他在足够长一段时间里的战绩,很可能会发现,他五十场里能输三十多场。那他下一场大概率还是会输。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医生上一场手术失败了,他也总结了很全面的经验教训,那我们可能会觉得,吃一堑长一智,他下次再做同类型的手术,估计就会成功了吧?大概率思维告诉我们,可不能轻易下这样的论断。你得看看他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做同类型手术的成功率。要是成功率高,那说明上一次的失败是偶然;要是成功率本来就低,那可能失败还是会延续。

这有点像小时候老师说的,一次两次没考好不算什么,不代表你学习能力差,咱们得看大多数的情况。就连高考,看着像是一次定终身,其实你看,那些高考发挥失常的同学,他十年后可能还是会过得很好,因为他过去这些年里的「考试成功率」是高的。那他在人生接下来的路途中,再经历大大小小的考核,依然大概率能取得成功。

如果说,运用大概率思维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中,你要把目光拉向一个足够长的过去视角;那么把大概率思维转化为行动,你就要把目光放在一个足够长的未来视角,坚持一种长期格局。

巴菲特说过一句名言:「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忍受慢慢变富。」但是大概率思维就是一种长期格局。这种格局就像是一座桥,不同领域遇到的调整,都能用一种策略找到解法。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二本书叫《东言西语》,你在得到电子书还有每天听本书都能找到。

这本书里边那座桥是什么呢?就是语言学。语言学就像生物基因,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即使是普通人的日常用语,它的发展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去了解中国这一路是如何从上古走到现在的。

语言学这座桥梁,就能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

咱们举个例子,就说姓氏,每个人都有,你看我起个网名陈章鱼,还得带一个姓。根据统计,中国目前在用的姓氏有6150个,前十大姓: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占了全国人口的四成左右。两个最大的姓,王和李,更是各自拥有超过一亿人口。

在中国,你可能并不觉得这种姓氏分布有什么奇怪,但跟其他国家相比,你就会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比如说,目前日本的人口数,有一亿多,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姓氏数量却高达十万以上,比我们刚刚说的6150,这个中国姓氏数量,高出了十倍多。欧洲国家也有着与日本类似的情况,他们的姓氏数量都比中国多很多,但同时,这些国家的大姓集中度远远不如中国。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英语系国家排名数一数二的大姓Smith史密斯,在英国,只占了总人口的1%左右。

那中国怎么这么特殊呢?这就和历史有关系了。

古人的名字比我们现代人的可要复杂多了,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所以,姓和氏,最初是分开的两个东西。比如说,先秦时期,韩国的王族是韩氏,魏国的王族是赵氏,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其实都姓姬,跟周天子是有血缘关系的。

姓是随着血缘流传下来的,除非发生重大的变故,轻易不会改变,而氏更像是一种代号,相对随便得多。氏的来源主要有地名、官职、祖先三种形式。如果你的封地改了,你的氏就可以随之变化。

秦朝以后,姓氏合二为一,成为同一个东西之后,氏也只能和姓一样,跟着父亲逐代传递,不再变化了。这样一来,整个姓氏系统的数量增长基本停止了。后来出现的新的姓氏,基本上不外乎被皇帝赐姓,或者避祸自行改姓以及外族采用汉姓,这几种情况。

另外一个原因,导致中国姓氏稀少,那就是汉字。

中国汉字的书写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从很早开始,汉字的字形就非常规范了,另一方面,汉字的字形和实际发音没有关系。不管一个姓在不同地方的读音是否相同,写下来都是一样的。面对两个不同的发音,人们很可能会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姓氏。但汉字的规范性消除了这种可能,即使后人真的发生误解,一看书面记载,也就明白了。这样一来,中国的姓氏数量就更加稳定了。

你看,单单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看每个人的姓,就能连接起历史和今天。这本《东言西语》里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有意思的语言学,比如说,怎样避免起一个烂大街的名字?台湾腔为什么这么「温柔」?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三本书,叫《科学迷宫里的的顽童与大师》。你可以在得到电子书还有每天听本书里边找到这本书,听书的解读者就是区区在下。

这本书太好玩了,这是一本自传,作者是赫伯特·西蒙,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科学家。

一般来说,我不会这么介绍一个人,管他叫「一位科学家」。至少也应该说明白,他到底是一位数学家,一位天文学家,还是一位物理学家?但是到了赫伯特·西蒙这里,真的没法用一个头衔来概括他,因为他的研究领域实在是太广泛了,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等等方面。

赫伯特·西蒙不仅涉猎广泛,而且在这些领域还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在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师。2003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搞了一个管理学大师的排行榜,然后问这些上榜的大师们一个问题:「谁是你们心目中的大师?」根据这些大师们的回答,西蒙排名第三。他还是最早参与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他获得过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过诺贝尔奖和图灵奖的科学家,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终身成就奖、美国国家科学奖,有人统计过,西蒙曾在不同领域一共获得过10项最高成就奖。

别人如果在一个领域做出他那样的成就,就已经是举世闻名的杰出科学家了。而他竟然可以在这么多领域都做出惊人的成就,这个太吓人了。看赫伯特·西蒙的履历,你会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就是他要么不是「一个」人,要么不是一个「人」。

而且,赫伯特·西蒙的这些研究领域,看起来没有关联,但是在西蒙那里,却有一条贯穿始终的脉络,西蒙最开始的研究领域是公共行政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官员们在管理地方的时候,怎样做出最好的判断。西蒙的注意力已经转到人类如何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心理学领域,尤其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我们大脑思考问题的公式。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几乎放弃了自己之前的研究领域和身份,变成了一个认知心理学家。在之后的学术生涯中,西蒙成了半个计算机科学家,加上半个心理学家,而这两个身份是相辅相成的。他尝试用计算机去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让人工智能变得更智能。反过来,借助人工智能的研究,他也在继续寻找人类思考问题的公式。

说到这,我们就找到赫伯特·西蒙那条贯穿始终的科研脉络了,这条脉络就是「决策」,从公共行政管理到经济学,再到心理学和人工智能,西蒙虽然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游走,但他关注的问题一直没变,就是找到一种科学方法,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问题。

你看,西蒙就是用自己的好奇心、热情和学识去建造桥梁的思考者。赫伯特·西蒙的传奇还有很多,我在这几分钟内没法介绍,如果你感兴趣,强烈向你推荐这本《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

好的,以上就是本周推荐的 3 本好书:《大概率思维》《东言西语》《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我又和你一起,盘点了本周最值得关注的新书。

我是陈章鱼,祝你周末愉快,我们下周日再见。

《大概率思维》(哈希解读)

《东言西语》(柯婧解读)

《东言西语》(电子书)

《科学迷宫里的的顽童与大师》(陈章鱼解读)

《科学迷宫里的的顽童与大师》(电子书)

【点击以上链接,即可前往收听/阅读】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