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陈章鱼,欢迎收听《每周新书盘点》。
这是 2020 年的第 32 个周末,又到了咱们一起盘点每周好书的时候了。本周我将为你推荐3本最值得你关注的新书,而且这 3 本书,都指向了同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成长」。
我观察我周围的同事啊,我发现特别好玩,好多同事都是在飞速地成长,同时呢也有一颗童心。
就说裴鹏程老师吧,会八国语言的青年历史学者,他平时就有一个爱好特别好玩。他是狂热的奥特曼爱好者,聊起各种奥特曼来,那真是如数家珍,跟小孩儿一样。但是呢,裴老师小眼镜一推,他又能给我上课了,说这个从日本流行的电视节目,就能看出国民心态的变化。
你看,奥特曼从一九六几年就开始拍,怪兽袭击地球啊这些,能看出人们还笼罩在冷战的氛围里。到了《樱桃小丸子》,那个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正好是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所以里边小朋友就是岁月静好了,再到《蜡笔小新》,就是 21 世纪了,日本的经济没有那么强势了,所以动画里就开始显得有点丧了。
你看,看动画片都能看出国民心态的变化,我们裴老师是成长了。
我就在想这个问题,我们觉得一颗童心非常珍贵,也觉得成长十分必要,那到底什么时候应该保留童真,什么时候又应该成长呢?
这周就有3本书,对于成长这件事,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我想把这3本书推荐给你。
我要为你推荐的第一本书,是李迪迪老师解读的《永恒少年》。
这个「永恒少年」其实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一个术语,指的是这样的一群人,明明早已过了少年的年龄,却还是一副少年人的样子。他们拒绝走入社会,长久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让自己的个体成长滞留在少年阶段。
听起来呢,「永恒少年」其实挺可爱的。你想一想,生活中你遇到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创意十足,充满艺术才华,还是个理想主义者,往往非常真诚,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他还能保留出淤泥而不染的少年气,是不是还挺讨人喜欢的?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永恒少年虽然可爱,问题也真的很严重。作者在书中说了一句挺可怕的话:「如果你拒绝成长,成长就会杀死你。」
为什么会这么严重呢?因为一个永恒少年,他会面对很多危机,其中一个,就是亲密关系危机。
作者用著名的小说《小王子》来举例,小王子是一个特别美好纯真的形象,也是一个典型的永恒少年。
小王子生活在自己的小行星上,生活原本是很无聊的,但自从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朵玫瑰,生活就不一样了。这朵玫瑰在小王子眼里「美得动人心弦」,为此,他用尽全力去照料她。但玫瑰似乎总是无法满足。她自恋,傲娇,虚荣,情绪化。有一天,小王子终于受不了玫瑰,离开了小行星,来到了地球。
其实,玫瑰和小王子是深深爱着对方的。他们只是太幼稚,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们的关系是痛苦的互相折磨。大部分人的初恋都是这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无法与初恋修成正果。如果你尚未完成个体化的成熟,是无法拥有一段完整的亲密关系的。小王子自己也是这么说的:「可惜我当时太年轻,不懂得要如何爱她……」
他是怎么明白这一点的呢?是小王子在地球上遇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告诉了小王子关于「驯服」的道理。怎么驯服呢?狐狸说,就是要非常有耐心,在对方身上投注时间。驯服也就是产生联结。在两个个体产生联结前,他们只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数字。而当他们对彼此投注了时间,产生了联结,他们对彼此就是独一无二的了。
就这样,小王子和狐狸驯服了彼此,成了亲密的好朋友。可是,小王子却说,他没有很多时间,因为他已经驯服了玫瑰,而狐狸教给他「要对你驯服的事物负责任」,于是,他决定离开地球,去找他的玫瑰花了,他要对他的玫瑰负责任。
这个逻辑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但是,这本书提醒我们说,小王子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他已经和狐狸相互驯服了啊。而小王子却中断了这段关系,转而去修复自己上一段不成熟的关系去了。正是基于这一点,这本书认为小王子还是不成熟的,他自以为认识到的道理和他的实际行为是不同步、不一致的。
你看,这就是永恒少年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那么,永恒少年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为此,荣格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去受苦,去工作,去把双脚踩在地面上。
你可能会说,万一去从事受苦的工作后,永恒少年的才华和纯真就被磨灭了呢?
并不会,在这本书中,作者列出了一个长长的名单,上边都是主动接受成长,依然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最后作者说,「如果一个男人停止成为永恒少年后,就停止成为艺术家,那他从来也就不是个真正的艺术家。」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二本书,是徐玲老师解读的《娇惯的心灵》。这本书谈的就不是一个人的成长了,而是美国一代人的成长。
作者观察这些年的美国教育,就发现美国大学出现了一些让人看不懂的现象,用上一本书的说法,大学里的「永恒少年」越来越多了。
比如说,2015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几个本科生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他们当时必修的一门通识课程,叫做「西方文学与哲学经典」。批评的理由是,这些西方经典中,「充斥着以排斥和压迫为主题的历史和叙事」,有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引发极大的情绪波动和不安全感,甚至是心理创伤。
学生们就要求,学校应该建立「触发预警」机制,也就是,教授在授课时,要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前方危险」的警告,提示他们即将读到可能引起心理不适的材料。
我理解有点像电影、电视剧开头的提示:「接下来会有血腥暴力等令人不适的画面,请谨慎观看。」问题是,电视剧可以这么提示,课本也能这么提示吗?
你不要以为这是哥伦比亚大学学生的胡搅蛮缠,实际上,在那之前,已经有学校明文规定,教授上课时必须顾及到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欧柏林学院,美国最好的文理学院之一,在2014年规定,教授上课时,要使用学生本人所倾向的性别代词。比如,有的学生不愿意被称为「he」或者「she」,那么教授就要使用性别中性的代词。否则,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不安全甚至是受伤害。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件事,就是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自己,都认为学生们的心理非常脆弱,需要时时刻刻被保护起来。
那为什么这一代学生的心理变得更脆弱了?作者认为,恰恰是社会和学校把他们保护得太好了。家长和教育的过度保护,给学生们带来了三个错误认知:他们会误以为凡是伤害你的,只会让你更脆弱;他们也会误以为永远相信你的感觉;他们还会误以为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本书中认为,还是要靠教育。传统上认为,大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真理,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大学应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这一点作者并不同意。
如果大学的目的在于推动进步,那就意味着,大学对什么叫做「进步」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而凡是「不进步」的观点就会被排斥在大学之外。这样的大学,注定离真理越来越远。
看来,只有正确的教育,才能带来更好的成长。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三本书,是曲飞老师解读的《亚洲与一战》。
这本书谈的也不是一个人的成长,而是一个个国家的成长。如果把亚洲看作一个整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亚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咱们就看这本书的三个部分,你就能感受到这种改变。
第一部分叫「亚洲的憧憬」,一战爆发后,亚洲国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们希望通过这场战争,获得什么?
第二部分叫「亚洲的失望」,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对亚洲问题做出了什么处理,为什么无论是吃了亏的中国、印度,还是占了便宜的日本,统统都对巴黎和会不满意?
第三部分叫「亚洲的觉醒」,在这种总体的失望之下,一战后,亚洲各国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寻求自己的出路,他们都做了些什么,这又对今天的亚洲与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很多国家都放弃了对西方的幻想,明白了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里,自己永远不会被平等对待。所以,他们做了两种努力,一是重新回头去寻找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试图将之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二是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比如正在俄国兴起的社会主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本书把一战称为是「很多亚洲国家近现代史的共同开端。」
不同的国家,做了不同的努力,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强烈推荐你听一听这本《亚洲与一战》,了解每个亚洲国家的故事。
好的,以上就是本周推荐的 3 本好书:《永恒少年》《娇惯的心灵》《亚洲与一战》。我又和你一起,盘点了本周最值得关注的新书。
我是陈章鱼,祝你周末愉快,我们下个周末再见。
《永恒少年》(李迪迪解读)
《娇惯的心灵》(徐玲解读)
《亚洲与一战》(曲飞工作室解读)
《亚洲与一战》(电子书)
【点击以上链接,即可前往收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