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 | 什么是拜登的“中间路线”?

策划人:李仲轲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还有不到两个星期,新一届的美国总统大选就要落下帷幕。北京时间这周五早上,特朗普和拜登将会举行大选之前的最后一次辩论会。

我注意到一条有趣的新闻,说的是这次辩论,形式会有一个小调整。在每轮辩论的开头,一位总统候选人发言的时候,对手的麦克风将会被静音。

如果你关注过上次辩论的情况,你肯定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则。上一场辩论,特朗普几乎全程都在打断拜登和主持人。拜登被搞得非常被动,一度失态暴怒,对特朗普说,哥们儿你能不能给我闭嘴?后来有人统计,在90分钟的辩论里,特朗普打断拜登和主持人的次数多达128次。

我在看上一次辩论会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特朗普和拜登在辩论会上的互动模式,特别具有象征性。特朗普不停地发出噪音,拜登被动地被牵着走——这其实正是很多人对于目前两人竞选情况的总体印象。

尤其是拜登——在美国,拜登有一个不好听的绰号叫“地下室总统”。为什么呢?因为很多美国人觉得他的竞选策略,就是躲在地下室里,静等特朗普犯错,然后时间一到,就能自动当选总统。显然,这个绰号是在嘲讽他在竞选过程中,完全没有占据主导权。

很多人对拜登的印象是,拜登团队似乎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不让特朗普连任。这个目标在他的竞选网站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网站的底部,你可以为拜登捐款,而在捐款金额那部分写着一段话:让我们同心协力,让特朗普只能当一届总统。至于如果特朗普下台之后,拜登要怎么治理美国这个国家,没有人关心。

不过,拜登真的是这样一个候选人吗?难道他真的只靠反对特朗普,就拿到了现在民调里预估的,51%的支持率吗?

前段时间,我在《纽约客》杂志的8月刊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拜登的长篇报道,这篇报道可以说第一次在我心里,帮我建立了一个立体的、生动的拜登的形象。

文章用了这样一个词来概括拜登的竞选策略和政治理念:中间路线。你可能也知道,今天摆在美国社会面前,最大的挑战就是意识形态的分裂,左派和右派之间的鸿沟越来越不可弥合。而拜登的竞选策略,恰恰是想试图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就是在左派和右派的激烈冲突之间,找到第三条路。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这篇文章里的一些观点和细节。

关于拜登的“中间路线”,我给你说个具体的表现。你肯定知道,美国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因为警察对黑人采取暴力执法,爆发了好几场大游行。特朗普的态度很坚决,谴责游行中的暴力。但是拜登在相关的事情上,态度就属于中间派。

一方面,拜登在演讲中,呼吁限制警察的权力。比如警察在使用武力执法的时候,需要采取国家标准,并且他还呼吁缩小“合格豁免权”的适用范围。这个词很复杂,你只需要知道一点,造成黑人弗洛伊德死亡的四位警员,之所以没有被联邦法院起诉,就是因为“合格豁免权”。

但是另外一方面,拜登又很关心警察的待遇。美国政坛有一个议题,就是要不要对警察系统“撤资”,比如撤销警察在教育和社会服务上的很多福利。拜登又对这个议题表示反对。

从这一个案例上,你肯定也能感受到,无论是支持警察的人,还是反对警察的人,拜登都想照顾他们的感受。在这个问题上,他走的似乎是一条看起来谁都不得罪的“中间路线”。

拍拍脑袋都知道,这肯定会造成一个不好的后果,就是立场不清晰,没有鲜明的特征。文章用了一个非常尖锐的比喻来形容拜登,说你去一个非常豪华的酒店吃饭,然后问服务员你们有什么特色菜,服务员说特色菜都卖完了,然后给你端上来一碗燕麦粥。拜登就是那碗没啥味道、温吞吞的燕麦粥。

对于总统竞选这么激烈的竞争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劣势啊。往好听了说,他是温和。往不好听了说,他是立场不坚定,和稀泥,甚至自相矛盾。为什么拜登要塑造出这种形象呢?

其实,这并不完全是“塑造”出来的。拜登之所以会走上“中间路线”,跟他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性格都有很大的关系。他的经历和性格当中,天然就有一些互相矛盾的因素。

《纽约客》的这篇文章介绍说,拜登出生于1942年,按照美国的代际划分,叫做“沉默的一代”。这是因为这一代人的父母,遭遇了大萧条和二战,生育欲望很低。这也让“沉默的一代”人数特别少。

但是事情有两面性,虽然父母遭遇了不少挫折,但是这一代人,尤其是白人男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中了彩票。为什么呢?因为这一代人数少,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同时,大学的录取率也很高。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罗斯福新政和《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天时地利,数百万美国白人因此进入了中产阶级。

不过尽管他们享受了很大的社会福利,但“沉默的一代”却拥有一个思维共性,就是他们倾向于把生活中的成功看做是自己的成就。这些人如果在政治上加入了右翼阵营,那他们往往会成为“最保守的共和党人”——他们会倾向于号召政府削减福利,反对少数族裔移民。

拜登的性格中当然有这样的一面。但是,在年轻的时候,他还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一面。拜登读的是特拉华大学,这个地方靠近纽约市,但是种族矛盾十分尖锐,就连非洲的外交官,都可能在这个城市附近的休息站中被拒绝服务。在读书的过程中,拜登认识了一些年轻的黑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拜登参加了反对种族歧视的运动。

所以你看,在价值观形成的青年时期,拜登就已经接触到了多元种族的视角,把当时有一定矛盾性的价值观融合在了一起。

在为人处事上,拜登也表现出了一种复杂的多面性。比如说一方面,他是一个特别愿意和别人打交道的人,给人留下了友好亲和的印象。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常常会流露出一种刚硬的少年气。

拜登在民主党内的一位竞争对手就说,在进行电视辩论之前,所有的候选人中,只有拜登会和舞台工作人员插科打诨,或者给第一次参加辩论的候选人打气。拜登的一位前同事说,即使在政坛工作了几十年,拜登仍然会和任何能接触到的人交谈,因为他想要搜罗别人知道,但是他不知道的事情。

但是拜登并不希望被人当成一个好说话的老爷爷。比如有一次,一位著名深夜秀节目的主持人,把拜登叫做“好老头”Nice Old Man。拜登在第二天就给他打了电话,说到:“听着伙计,你再叫我一次好老头我就亲自过去揍你。”

所以你看,无论是经历、价值观还是性格上,拜登都有“中间路线”的底色。

而且你发现没有,这种底色让拜登在政治生涯中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求妥协的温和姿态。相反,他一直是用一种主动出击的姿态在走“中间路线”,竭尽所能把不同立场的人拉到自己的阵地上。

这种姿态,在民主党初选里就特别明显。在民主党内,拜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其他候选人的大力支持。

你可能知道,在党内选举的过程中,拜登有两位强大的对手,分别是伊丽莎白·沃伦和伯尼·桑德斯。这两人有多强大呢?即使在拜登获胜的州,在一些政策上,选民们也更倾向于支持桑德斯和沃伦的提案,比如经济和医疗政策。

但是在这两位候选人退选之后,拜登分别把他们的政策,纳入了自己的施政蓝图中。比如拜登接受了沃伦关于减免学生债务以及改革破产系统的计划。要知道,如果拜登打算按照沃伦的策略,改革破产系统,那他即将废除的法律文件中,有一部分就是自己在年轻的时候通过的。

拜登对待桑德斯的政策,更进一步。他们两个在刑事、司法、经济、教育等方面,设立了特别工作组。为的就是统一政见,保证民主党内的左派和中间派能够和睦相处。

退选之后,沃伦和桑德斯同时表示支持拜登。桑德斯甚至在退选的第二天,就号召自己的支持者把票投给拜登。

不知道听到这你有没有这么一种感受。拜登一路过关斩将,拿下民主党初选,那真不是盖的。他还真不是一个温和的好老头,而是一个有野心、有手腕、能折腾的狠角色。

当然,你可能会觉得,这毕竟是在民主党党内嘛。都是同一个政党的,拜登走中间路线,争取一下选民,那还是相对容易的事。但是到了民主党外,他的中间路线还能管用么?

这篇文章说到,美国在今天面临着很多复杂的矛盾,这让拜登的“中间路线”有了成功的机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过去几年,美国出现了一些问题,动摇了特朗普的基本盘。

比如在今天的美国,农场的破产率接近三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再比如,特朗普在2018年的时候,承诺富士康将在威斯康辛州建造一个工厂,而且得是“世界第八奇迹”那种水平,但是这个工厂到现在,也迟迟没有动工。一位资深民调专家分析说,因为这些事情利益受损的人,往往是50岁以上的白人,他们本来是特朗普的选民。但今天情况变了,拜登也有机会得到他们的支持,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这次大选,拜登会选择走“中间路线”。

而在具体的策略上,拜登可以说“锱铢必较”,一个选民一个选民地去挨个儿争取。

文章中说,拜登每天都规定自己和一个普通人通电话。比如在今年4月,拜登和一个感染了新冠病毒,正在家里隔离的患者通话。这段谈话有个特别让人心碎的桥段,这位患者两岁的女儿不清楚为什么自己的爸爸不能从卧室里出来,一直呼唤爸爸开门。这让对方在和拜登通话的过程中一度失控,哭出声来。

但是拜登这样说:“孩子因为太小,无法理解正在他们身边发生的危机。”他建议这个患者和他的女儿隔着门玩一个简单的游戏,比如猜一种颜色或者数字。这通电话本来应该持续五分钟,结果他们谈了二十二分钟。

好了,《纽约客》这篇关于拜登的长文章,我就为你整理到这里。

我必须要说一下,这篇文章的原文翻译成中文以后有3万多字。10分钟时间我只能把一些最核心的线索跟你分享。不知道你听了这些内容之后,拜登的形象是不是立体一些了?

很多人对于拜登的印象是,他是一个跟燕麦粥一样无聊的白人老头。虽说他在竞选总统,但是除了要打败特朗普这个目标很鲜明之外,好像没有什么清晰的执政理念。但《纽约客》的文章让我们看到,拜登的竞选策略很明确,就是走“中间路线”。

在美国社会当前这种“大分裂”的状态下,这条路是一步险棋,而这步棋拜登走得很激进,寸土必争。这种竞选风格,和他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性格不无关系。

当然,拜登能不能从大选中胜出,我没法预测。不过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的一句话:棍子和绳子是人类最古老的工具,棍子让不好的东西远离自己,而绳子把好的东西拉近。在新冠疫情这样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对手面前,可能无论哪个国家,都需要绳子一样的人,把大家都联系在一起。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