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快刀广播站又开始广播了。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机器人。听到这里的时候,先不要退出,我不会讲专业词汇,就从普通人的视角,跟你聊一下现在的机器人。
我相信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用户,都看过几部关于机器人的电影或者电视,从《2001太空漫游》里的HAL9000到《终结者》里的液态机器人,再到《我,机器人》里有了高级智慧的机器人桑尼,《机器人瓦力》里呆萌的瓦力,近年爆火的《西部世界》更是构建了一个机器人的乐园。
所以我相信,大家脑海里都对机器人有一个期望值。2024年以来,很多科技媒体都在为机器人的进展狂欢,一开始是斯坦福开源了Mobile ALOHA项目,主打一个机器人在炒菜、拖地、做家务。后来谷歌公布了自己基于DeepMind的RT-2模型,还放出了一大批跟幼儿园教室一样的实验室,看机器人放易拉罐、拿坚果。
紧接着,Figure发布了一个机器人煮咖啡的视频。从来不甘寂寞的马斯克,也发布了一个视频,是自己旗下的机器人擎天柱在叠衣服。然后就是上周,中国的创业公司MagicLab发布了一个纯电驱动的机器人首次实现空翻,之前能做空翻的都是液压驱动的机器人。
听我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割裂?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早几十年就体贴入微能谈恋爱了。而现实中的机器人,要是用这种速度叠衣服,早就被我妈扔下楼去了。
其实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我们在脑海里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拍成电影写成小说。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要把机器人应用到生活里的时候,如何保证机器人手持菜刀只用来剁饺子馅?如何保证机器人帮你烫西装时,不拿着熨斗追着你跑?这些都是问题。所以,一项技术要从理论走到实验室,再走进千家万户,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在很多领域,例如工厂里的机械臂,科研领域的水下机器人,军事领域的各种排雷爆破机器人,我们家里的扫地机器人,这些年发展极快,这都属于机器人的范畴。
但是过去这半年,在人形机器人这个领域,就是我们狭义想象中的机器人,因为AI的加持,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突破。重点是机器人可以借助大模型的能力,对身边的场景和下一步动作进行理解,然后做出相对个性化的动作。
我拿谷歌发布的RT-2模型做个简单的非专业解释,就是系统拿13个一代机器人收集的17个月的数据作为训练数据,去理解很多场景和后续指令。
假设我现在做了一个机器人,想让它去炒个番茄鸡蛋,那么机器人首先会用视觉模型,先左看看右看看,再打开冰箱看看,将看到的东西都输入到语言模型,然后语言模型会告诉机器人,“第一步,你可以先去冰箱里拿一个鸡蛋,把鸡蛋拿到厨房案板上,再拉开柜子,再拿出一个碗,再拿着鸡蛋在案板上敲一下,敲开壳,把蛋壳里面的东西放到碗里”。你看我这个描述已经很繁琐了,但是实际生成的指令要比我这个复杂的多。最后机器人拿到这些指令,还需要在另一个名为“机器人宪法”的规则护栏下,开始自己的动作。
这个“机器人宪法”听起来很庄重,其实它的命名来自于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哪三定律呢?分别是:
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并保证人类不受伤害。
2.在不违背第一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服从命令。
3.在不违背第一和第二法则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谷歌的“机器人宪法”其实用来指导他们内部的数据收集系统,例如机械臂关节上的受力到多少就必须停下。他们这套规则的目的非常直白,就是“确保你的机器人助理帮你拿打印纸的时候,不会杀死碰巧挡道的同事”。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基本上可以猜到,为什么机器人真正做起来这么难。毕竟我们上面说的一小步“把鸡蛋在桌子上敲一下”,这个力度的把握就够机器人学很久。所以,虽然机器人技术现在有重大突破,但距离我们梦想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管家机器人,还非常遥远。
另外,我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听到一种声音,就是喊着行业颠覆来了,炒菜机器人会颠覆掉厨师。就拿那个很火的斯坦福炒菜机器人为例,很多短视频自媒体都在拿那个成功视频做素材。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研究团队第二天放出了很多机器人“翻车”的视频,例如直接把热油锅盖在了台子上,把鸡蛋扔地上,把酒杯捏碎。而马斯克的那个会叠衣服的擎天柱机器人,后来也被曝出镜头外其实有人类在偷偷提供辅助。
最后,我要给你介绍一个有趣的项目。2003年,在机器人领域造诣很深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办了一个机器人名人堂。我们比较熟悉的是NBA名人堂,比较厉害的球星退役后,可以进入名人堂。而这个机器人名人堂的涵盖范围很广,有真实的机器人,也有小说电影里的机器人。从真实到虚构,一共有34个机器人入选。
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2003年创始届入选的就是《2001太空漫游》里的HAL9000,《星球大战》里的R2-D2,NASA的真实火星探测器寄居者号,和第一个工业机器人尤尼美特。剩下入选的还有2004年的阿童木,2010年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终结者》里的T800,2012年的波士顿四足军用机器人,电影《机器人瓦力》里的瓦力,等等。只不过遗憾的是,2021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关于机器人名人堂的消息了。
我会把其中一些图片资料放在文稿里,还有一些相应的链接,想深入研究的同学可以自取。我今天给大家盘点近期机器人领域发生的事情,目的不是为了带你看热闹,而是想让大家关注一些背后的东西。
例如刚才频繁出现的斯坦福炒菜机器人,他们也开源出了全部成本,硬件成本加在一起是3.18万美金,差不多22万人民币。这对于一个能自主移动,有AI大模型加持的机器人来说,成本并不高。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展望,AI会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动作准确率,也会进一步降低成本。
当一个成本只有5000块钱的机器人真的出现了,每天24小时帮厨,你想想这能产生多么大的生产力和行业想象力。
好,今天的快刀广播站就到这里了,明天咱们接着聊AI。
【参考资料】
斯坦福“炒菜机器人”背后的开源技术
Mobile ALOHA 管家机器人
管家机器人的翻车视频
谷歌 Deepmind 的 RT-2 模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