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快刀广播站又开始广播了。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讲AI的新书,作者是咱们得到《精英日课》的主理人万维钢老师,书名叫《拐点》,副标题我个人非常喜欢,叫做“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
其实推荐AI类的书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这个领域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传统纸质书的出版速度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你会发现,去年年中出的一批讲ChatGPT的书,特别是讲ChatGPT各种指令的书,很多内容已经被OpenAI迭代掉了。所以给大家推荐AI类图书的时候,我就很战战兢兢,生怕我写的时候书的内容还很前沿,但等到用户看的时候,书已经变成了老古董。
不过,当我看完万老师的这本《拐点》,核心感受是,这不是一本讲AI应用的战术手册,而是一本讲人如何与AI协作和共处的战略指南。万老师提到的很多原则和方法,无论你面对的是GPT3.5还是GPT4,又或者是现在还处在保密阶段的GPT5,无论你用的是国外的大模型,还是国产的AI应用,在最底层都是通用的。如果用一个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场景来打比方,那就是负责帮你打通任督二脉,让你在跟AI沟通的时候,更能理解技术背后的运行原则。
在ChatGPT刚问世的时候,我和万老师就经常探讨一些AI的使用技巧和对AI的看法。后来GPT4出来的时候,他在当时的《精英日课》第5季里增加了一个讲AI的小专题,专门讲这波AI浪潮和他看到的趋势。而这本书里,我能明显看到万老师对AI的理解和思考,比去年的专题又深入了很多。一边看,我自己也做了好多条摘抄,在这里给同学分享几条。
第一条,演员郑伊健在一部赛车电影里有句台词叫“人要比车凶”,指的是人一定要比工具强势。强势的用法是把AI当做一个助手、一个副驾驶,你自己始终掌握控制权。AI的作用是帮你更快更好地做出判断,帮你做你不屑于花时间做的事情,人要比AI凶。
第二条,当代AI的思路完全不同于人类的理性套路。也就是说,现在的AI最厉害的地方,并不在于自动化,更不在于它像人一样思考,而在于它不像人,它能找到人类理解范围之外的解决方案。
第三条是万老师对“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还有“强化学习”这三个术语的通俗解释。他是这么说的:“‘监督学习’就好像是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对错分明,有标准答案,但可以不给学生讲清楚是什么原理;‘无监督学习’就好像一个学者,他自己调研了大量的内容,看多了就学会了;‘强化学习’则是小孩子学走路或者训练运动员,某个动作带来的结果好不好立即就知道了。”
第四条是,万老师用《荀子·劝学》里的一段话,来描写AI能力的三种境界,一下子让我觉得人文和科技在这一时刻交叉了。
AI能力的第一重境界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只要参数足够多,训练达到一定的积累,你就可以做一些事情。
第二重境界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模型如果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涌现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神奇功能。比如阿尔法狗在下围棋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步骤,让围观的人惊呼看不懂,在任何棋谱里都没有见过。另外,如果一个大模型输出了一个错误的结果,但你提醒AI,让它自己一步一步想清楚,它就能修改正确。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其实还没有答案。
第三重境界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就是我们说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了,可能会产生自我意识,甚至有了机器的道德感。
古往今来那么多人读《劝学》,也不知道有几个人真的按照荀子的要求去学了。但是现在我们知道,AI肯定是学进去了,你给它学习材料,它是真学。
第五条笔记是万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人到底有什么能力是不可被AI替代的?
这恐怕也是正在听这条内容同学们特别关心的问题。书里说AI时代的决策,就应该是AI的预测加上人的判断。因为以前的决策都是我们自己负责预测,自己负责判断。但是现在有了AI,AI非常擅长预测,告诉你发生各种结果的概率是多少,但是AI的缺点就是没有办法承担责任。
而判断,是对每一种结果,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接受。例如如果你周末要举行一个户外聚会,AI告诉你那天下雨的概率是30%,这就是预测。而你要做出的判断,是那天要租一个帐篷,还是临时取消聚会,还是换一个室内场合,这就是判断。
预测是客观的,判断却是主观的,人和AI在这个维度上可以各安其位,分工明确。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特别精彩的案例和底层思考,更难得的是整体读起来,不管之前了解不了解AI,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本书明天会在上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入手。另外五月份我也准备邀请万老师来AI学习圈直播一次,聊聊他眼中的AI世界。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提前想一下你想问什么样的问题,写在留言区。
好,今天的快刀广播站就到这里了。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转发给你的朋友们。明天咱们接着聊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