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查看上个月的锦囊使用数据时发现,有一个问题是:「经常是事情越多,越没头绪,越不想干,结果越多的事被拖延,怎么办?」
这个锦囊,是8月收藏锦囊的第一名,收藏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人。这个数字,除了说明拖延症很普遍之外,更说明大家看完都觉得它有「疗效」所以就收藏了。我呢,就有义务把这个2000人认证的「救命」锦囊分享给你。
我们来看看得到锦囊的周育楠老师,一位资深的职场教练是怎么说的。周育楠老师的这条锦囊不长,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我决定一字不落地转述给你。
1. 如果拖延让你开始自我批判,请放过自己。
你不是做不到,只是缺乏正确的方法。
2. 先找一个“外挂大脑”,把你脑子里的待办事项全部转移过去。
“奇妙清单”和“印象笔记”APP都可以。当待办事项转移出去之后,你的焦虑会减少一大半。
3. 把待办事项分成两类:“花”和“草”。
“花”是那些需要整块时间(半小时以上)做的比较重要的事,比如写报告、做方案等。
“草”是那些琐碎的、用时不到半小时、相对没那么重要的事,比如回复微信、邮件等。
4. 保证每天花少于五件。
如果多于五件,必须划掉多余的,选择最重要的五件事来做。
5. 每天用80%的时间处理“花”,用20%的时间(可以上午和下午各留一小时)集中处理“草”。
这样既确保完成重要事务,又能及时处理琐碎事务。
6. 开始工作前可做10分钟左右的冥想。
冥想会帮助你稳定思绪,使大脑清晰平静,这样你会更清楚要优先做哪些工作。
7. 定期检视自己是否在做最重要的事。
工作时设定闹钟,每次设在时针为竖直方向,工作长度大于或等于30分钟。
比如9点开始工作,设9:30的闹钟。10点10分开始工作,就设11点的闹钟。每当闹钟响起的时候,把自己抽离出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正在做最重要的事吗?”如果不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事。
8. 保证“单核”工作。
一次只做一件事,集中全部精力去做当下的事。手机静音,电脑微信关掉。有人请你帮忙跟TA说稍后。这是大脑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怎么样,是不是非常简单实用?下周的工作,你就可以试着用起来,如果有效,下周记得告诉我。
那周育楠老师教给你了快速处理手头工作的办法,但是可能你还会遇到一种更棘手的情况,就是有一个大活儿摆在面前,你不知道该怎么从何下手。遇事不慌,得到锦囊,我们得到锦囊的时间管理专家邹小强老师,他在「白天工作琐碎,晚上才有时间处理比较花精力的事,导致经常熬夜,怎么办?」【戳蓝色标题跳转全文】这个锦囊里告诉你怎么处理那些更多精力处理的困难任务:
一般我们遇到难题拖着做,然后专家支招就是你把任务分解,这样就能更好地执行任务,不拖延。但其实,邹小强老师说,你要做的不是“分解”而是“化解”,让它成为简单轻松的任务,才是真正需要做的。
比如说,老板让你写个策划案,于是你开始计划第一步收集资料、第二步列大纲、第三步做PPT,这叫任务分解,看似很清晰,但事情的难度并没有降低,所以你还是会下意识逃避做这件事。
而从“任务化解”的角度你应该这么做:先去找老板沟通一下,了解他对这个策划案是怎么想的,了解老板的想法之后,就更明确策划案怎么写,难度也就降低了。然后看看类似的策划案,是怎么设计结构,用什么风格的PPT的。在这个过程中,任务的难度就又被降低了。把困难任务的解决门槛降低,才是不拖延的诀窍。
再来一招。就是利用碎片时间来思考,再用大块时间去执行。这样做,比用大块时间来思考效率高得多。比如说你要写工作总结这件事,其实分为两个部分,思考写什么内容和具体开始写。如果只是对着电脑思考,半天不敲下一个字,会浪费很多时间,更高效的方式是利用等人的5分钟、冲咖啡的3分钟、等车的10分钟,把“写什么内容”想清楚,随手用本子记下来,当你终于有空的时候,直接噼里啪啦开始干,这是效率最高的。
这招真好,其实我们很多文案创意工作,都不是你自己花一天半天死磕就能想出结果的。好想法就像是种子,你早早地把它埋在脑子里,时不时琢磨一下,它就会在某个合适的时机,开花结果。
我个人觉得这两招,马上就能用起来,0成本,但是收益却无穷大。面对拖延症,从此你就不再是之前的那个饱受摧残无力还击的你了。当然邹小强老师还讲了很多,像什么“2分钟原则”,就是说如果眼前的事情2分钟能够解决,那就立即去做,否则以后就会花更多时间去处理——这就是“2分钟原则”。发个材料,取个快递,马上去,别犹豫。这样的办法还有好多,查看邹小强的所有时间管理的锦囊。
咱们接着来看看,解决拖延症,还有什么好思路?
请问大家,我们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在任务下达的第一时间就动手?回想一下,你第一次领到老板的任务,你拖延了吗?没有,你按时按点完成了。是后续工作熟练了,你才敢于晚一点再晚一点,往后拖下去的。好像无论时间松紧,都能交差,化险为夷。于是你就想,下次开始动手的时间是不是还能更晚一点?
这样就把自己解决问题需要的时间边界,一点一点试出来了。其实,拖延就是你在心理上始终认为,自己还有富余,还有富余,还有富余。
截止日期是死的,但是你处理任务所需的时间却是弹性的,这个可长可短的刻度,到底在哪里?就是你一次次压缩试出来的。就像跳高比赛,它总是一点一点升上去,然后以挑战失败告终。最后那个极限的点,就是你做这件事的边界。我们总想乐此不疲地把边界试出来。
这周上线的一个新锦囊,就给了我不一样的启发。是一个关于「跳出舒适圈」的百科词条锦囊。舒适圈和拖延症有啥关系嘞?【戳蓝色标题跳转全文】人们经常说要“跳出舒适圈”,如何更高级地聊“舒适圈”这个概念?
耶鲁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后、酷炫脑创始人琳子老师,她说:“跳出舒适圈”近些年成为非常流行的说法,成为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甚至流行得让人产生反感。有一次,美食家蔡澜在网上跟粉丝互动,一个网友问:请问如何走出舒适圈。蔡澜回复:为何?
很多人觉得跳出舒适圈是好事,“舒适圈”这次词甚至成为贬义词。其实大可不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舒适圈完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爱、食物、才能、时间,能够获得足够的欣赏,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因此,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合适的说法,不是“跳出舒适圈”,而是“扩大舒适圈”。
你可能听出来我想说的结论是什么了,我们不断拖延,压缩自己处理任务的时间的本质,其实是扩大自己掌控力的尝试。我就是在确信自己能处理的基础上,再把时间往后推一点点。把自己处理事情游刃有余的舒适区再扩大一点点,只要让这个焦虑值保持在自己可以消化处理的程度,有什么不可以?
如果你这么看待拖延这件事,它好像也不全是一件非要去对抗和消灭的坏事。如果,你真的解决不了拖延症,不妨在截止日期的倒计时中,享受这份自信的煎熬。让跳高比赛一直进行下去,也挺好。
关于拖延症我们就聊到这里。
本周上线了50个新锦囊,如果你已经是得到锦囊会员了,以下优选锦囊请重点关注(点击以下标题,可查看锦囊全文):
手机里平时堆积着三四千张照片,想好好整理一下,怎么做更高效?
网上看癌症有“五年生存率”的说法,但是医生讲解病情的时候没提到,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
备考MBA,要在网上填写申请材料,但是不知道如何写,怎么办?
想要考个证,但平时加班多,没时间复习怎么办?
公司每周都要求写工作周报,但我的工作很零碎,怎么写才好?
孩子上小学,想趁假期给他报英语课外班,该如何选择?
跳槽了,为自己争取到更高的薪资,面试时该怎么说?
网上说吃生番茄中毒,也有说是谣言,想知道番茄到底有没有毒?
朋友都说女人一定要涂眼霜,怎么更专业地聊一聊眼霜?
“刻板印象”无处不在,怎么跟人聊这个概念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