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锦囊会员,以下内容随便看:)
准备搬家,打包厨房物品,瓶瓶罐罐太多还爱碎,怎么办?
单位领导和VIP嘉宾出席的商务宴请,怎么安排席位才能让双方都满意?
每次吃了大餐,就感觉减肥计划又破功了,怎么补救?
父亲有糖尿病,我劝他少吃甜的,但他不听,怎么办?
准备和闺蜜共同出资,在北京买首套房一起住,要注意哪些事项?
户外小雨,想拍出有意境的照片,怎么办?
六岁的孩子总对我说“我要杀了你”,无论我表现得多伤心气愤都不管用,怎么办?
第一次选健身房,希望选一个正规专业的健身房,怎么办?
懂葡萄酒的朋友总说“单宁”,我该聊些什么才能加入他们?
据说第五代热玛吉对改善眼部很有效,是真的吗?
面试时,被问到“目前手里有没有其他offer”,我该如何回答?
我是互联网公司的中层,大老板的目标总是变来变去,我该怎么办?
每年双11都把信用卡刷爆,怎么才能管住自己的手?
今天我想借由两位锦囊老师的两个锦囊,和你聊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以小见大?这两位老师的职业背景很相似,一位是前《南方周末》的资深记者陈鸣老师,另一位是前资深媒体人叶三老师。对,这两位老师都已经入驻我们得到锦囊,在为你答题了。我们都知道,记者以犀利、敏锐的洞察力著称。他们是最能透过表象,挖出真相;能透过细微,折射整个时代的人。以小见大,就是他们的本事。
这周,两位老师分别解决了两个问题,我觉得都启发了我。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我想做价值投资,财务课程都学过了,读财报还是抓不住要领,怎么办?」这个用户很头疼,券商软件下载了一堆,官方财报看了又看,就是看不出来目标企业有没有投资价值。可能很多老股民朋友,也有这个烦恼,想研究研究基本面,根本无从下手。我们一起看看,陈鸣老师是从哪些小细节切入,快速看懂财报里的猫腻儿的:
陈鸣老师说:第一,读懂报表,跟读懂公司是两回事儿,否则,会计都应该成股神了。最大的区别是定量和定性的区别。财务数据就像血常规检查,确实能帮助你迅速判断公司是不是健康,但作为投资者,首先你要知道抽的是谁的血,是一个人、一头猪、一只骆驼,还是一头冬眠期间的熊。所以,有定性能力,定量才有意义。
第二,看懂数字,跟形成认知也是两回事儿。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不同特质,有的公司靠的是高毛利,我们叫它“茅台模式”;有的是靠高周转,我们叫它“沃尔玛模式”;还有的是靠高杠杆,我们叫它“银行模式”。俗话说“听话要听音儿”,看财报不是看数字,而是先看属于哪类模型,否则越看越糊涂。
第三,作为价值投资者要牢记,财报只能证伪,不能证实。什么叫「只能证伪,不能证实」?你可以通过财报,看出语焉不详之处、解释不通之处、自相矛盾之处,进而排除投资这家公司,这叫证伪。你不能通过完美的财报,就决定投资一家公司,这叫不能证实。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东方电子造假”事件,从头到尾,每批现金的流入流出都有合同对应,数据表现完美,最终导致大批投资者血亏。所以,很多时候,你试图证实,只是缘木求鱼,你只要学会证伪,就是抓住了要领。
第四,很多人读不懂财报,不是读不懂会计上的条目,而是不知道要读“变化”。比如说,一家企业的应收票据原来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今年的财报突然大量增加了商业承兑汇票,很可能说明其销售出现了问题,放松了销售政策。不把连续几年的财报“竖着读”,你就看不到“变化”。
第五,除了“竖着读”,还要学会“横着读”。意思就是同行业间不同的公司对比着读。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作为例子。2015 年年底,乐视网的无形资产接近50个亿,其中影视版权就有 38 亿。只把这个数据摆在这儿,你是抓不住要领的。而我们一旦看一下当年优酷“视版权”就对比出问题了,优酷只有15亿。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乐视用的是直线摊销法,透支了未来,而优酷用的是加速摊销法。因为影视版权第一年火过之后,第二年无论如何是不如第一年的,作为资产,它是加速贬值的。所以优酷是靠谱的,而乐视是在“利用规则”把压力往后摊。
第六,一份财报,三张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自然是重要的,但是同等重要的还有“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报表如果是数学题,后三者则是语文题+逻辑题。有的时候数字是对的,语文和逻辑却是有问题的,这同样是做价值投资的重要依据。因为完美的数字也只能保证公司在正确地做事,却不能保证公司做了正确的事。比如说,如果在过去十年间,你只是看财务数据(也就是数学题),让你在格力和美的之间二选一,你肯定会坚定地选格力,而预判不到今天美的不但实现了反超,而且市值上已经甩开了格力2000多亿。
第七,在三张报表之外,有更多要领值得你抓住。在我看来,有些内容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比如,每份财报到手,都应该先看“重要提示”,看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没有这几个字,这份财报直接就不用看了。会计师出具的别的审计意见,统统可以翻译成“老子不想背锅”。市场上值得你研究的标的有数千家之多,不要在任何可疑公司身上追求投资“价值”。
最后,至于三张报表的阅读技巧锦囊,陈鸣老师会在得到锦囊里为大家一一解读。敬请期待。
陈鸣老师上周还回答了一个相关问题是「外行小白,如何快速搞懂厚厚的招股说明书?」,很多股民朋友,可能从来没有研究过自己手里的那些股票,那些公司到底是什么盈利模式,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因为不懂,所以吃了不少真金白银的亏,陈老师针对这个问题,就给了9条建议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的锦囊妙计。时间关系,我只说其中两条:
一是,招股说明书面向的读者是公众投资者,因此追求表述严谨,滴水不漏,内容面面俱到。大量内容有“免责”价值,却没有信息价值。比如招股书里都会有一个“前瞻性陈述”的条目,会说,我们这个招股书里说到“希望”、“可能”、“有机会”、“将”的这些地方都是一种预测,是一种期待,您可千万别都当真啊,它可不一定会发生啊。类似这样的内容,你都可以直接跳过。
二是,如果你对该公司所处的行业太过陌生,我建议你先读“释义”部分,也能节约大量时间。比如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纪,招股书里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类似“边缘端”、“TOPS”、“SoC”、“光罩”等等。如果你略过了这部分,读到关键业务内容时会一头雾水。而读释义的效率,比百度搜索高出很多,同时也最准确、最严谨、最符合当前语境。
怎么样?就算你只知道这两个细节,下次再有什么公司上市,你就能更明白,更省事儿地投资了。好,点开文稿里的标题,就能直达这篇锦囊的全文。而且你也发现了,想了解一个事情的全貌,细节真的就是以小见大最好的工具。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到底怎么抓好细节?
我们来看叶三老师的锦囊。她回答的这个问题是「都说好的人物报道要抓细节,我不知道怎么呈现这些细节,怎么办?」。
叶老师说:细节有很多种,最直接的,比如采访对象的亲口讲述,案头工作中搜集到的材料、数据;当然还包括作者本人采访时的观察与感受等等。在工作中,我经常提醒记者们,采访时不仅要录音,还要注意观察,注意记录下采访对象当时的状态、神情、衣着等等细微信息,甚至包括当天的天气。尤其是,执行体量较大的报道时,我会特别建议记者每天记日记。那些当时看起来也许没用的信息,在写作时,对于唤起记忆,还原场景,往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描绘人物时,抓取最能体现其精神气质的细节,予以聚焦。比如,在写一个大提琴演奏家时,我特别注意到了他的手。跟我们想象中艺术家的完全不同,“他的手骨骼突出,骨节粗大,两手手心和左手五指上都覆着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苦练的结果。”这就是一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抓取。
而且,质感来自于细部雕琢,所以细节一定要具体。比如说,要表现一个人热爱古典音乐,写“他家里存放着很多古典乐的黑胶唱片”,就远不如“他家里有800张以上古典乐的黑胶唱片”效果更直观。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你看挖掘和呈现细节就是要还原情景、聚焦局部,而且还要具体。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细节造就深刻,我们很多时候,讲一个事情,总是不能打动人,就是因为没有把细节讲好。
而且,当细节累积到一定结果。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了。比如在一个镜头里:一个老人教一个孩子京剧亮相的动作。老人教一遍,孩子跟着学,老人再教,孩子再学,重复了八遍。八遍和一遍的差别是什么?我们看第一遍老师教孩子时,我们会意识到这是教唱戏,第二遍时,这老人还挺耐心的,第三遍看的时候,这孩子是不是有点笨啊,当我再往下看,就开始意识到,京剧就是这样口传心授的,当我再往下看,我就会想,这老人要死了以后,孩子该怎么办,京剧艺术怎么办?所以这个镜头,给你展示的是教戏过程中的一个细节,但是你通过它读解到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细节本身。
这就是通过细节的累积叠加,以小见大的能力。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学会抓住细节,记录细节,展示细节,从细节里发现新视角,用细节打开新局面。
好,本期的锦囊快报,就播报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