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技术封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最近,《华尔街日报》有一篇报道,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与荷兰政府接触,限制荷兰阿斯麦公司向中国公司出售极紫外光刻机(EUV)。极紫外光刻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光刻机,没有它就无法生产7纳米以下的芯片。

你可能会奇怪,美国政府为啥能阻止荷兰向中国出售光刻机?补充一个背景,这里头除了涉及美国“长臂管辖权”的问题,其实还有一点,就是荷兰阿斯麦公司的极紫外光刻机技术,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

我在解读《光刻巨人》这本书的时候提到过,极紫外技术是美国发动举国之力给搞出来的。1990年代,光刻机的光源被卡在了193纳米的深紫外光,无法继续突破,这样一来,就无法生产出制程更小的芯片,当时的芯片业老大英特尔非常着急。到1997年,英特尔和美国能源部牵头,成立了一个研究组织叫做“极紫外联盟”(EUV LLC),成员包括摩托罗拉、AMD、美国三大国家实验室等顶级研究机构;总投资两亿美元,集合几百位科学家,从理论上验证极紫外技术的可行性。极紫外联盟取得了极大成功,1997年~2003年的6年之内,这个组织的科学家发表了几百篇论文,扫清了极紫外技术的理论难题,只需要光刻机厂商把技术落地,生产出来。

但是,当时美国自己的光刻机厂商不争气,已经完全丧失了竞争力,光刻机市场上只剩下阿斯麦、尼康、佳能三巨头。美国人不想把技术转让给日本人,那就只能选择荷兰的阿斯麦了。有了美国的技术转让,再加上每年10亿欧元的研发投入,阿斯麦才终于在2015年实现了极紫外光刻机的量产。阿斯麦虽然是荷兰公司,但现在它的前三大股东都是美国公司。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美国不同意,阿斯麦就不能把极紫外光刻机卖给中国。

《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追上阿斯麦的光刻机技术,至少还需要10年。而阿斯麦CEO温彼得的表态很有意思,他说:“如果你采取出口管制措施将中国市场拒之门外,这将迫使他们争取技术主权。在15年内,他们就能够自己做出所有这些东西,到时候,欧洲供应商的市场将彻底消失。”换句话说,对中国技术封锁这件事,《华尔街日报》认为它可以让西方保持战略优势,而阿斯麦CEO认为它可能导致西方的战略危机。到底谁的看法更有远见呢?

前不久,我正好看到产业观察家宁南山有个有趣的思考。他说,像光刻机、EDA工业软件这些领域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技术壁垒特别高,但是整个市场规模不算特别大。比如光刻机的全球销售规模也就100多亿美元,相比起来,全球芯片市场规模是4000多亿美元,可以看出光刻机是一个小市场。市场小、技术壁垒高,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如果后来者想进入这个市场,第一,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搞研发;第二,投入研发之后未必就能搞出合格的产品;第三,有了产品未必能卖得出去,因为你没有品牌,下游厂商会有疑虑;第四,就算你靠价格优势把产品卖出去了,但这个市场的头部玩家稍微降点价,就能立马把你挤死。你看,这种格局几乎是无解的,如果没有外力,原来的头部玩家可以一直保持垄断。这就是2018年以前,光刻机和EDA工业软件等市场的真实格局,几乎没有中国公司在这个领域成长起来。

而现在不一样了。技术封锁恰恰打破了这个格局,国内生产商可以放心大胆地投入重金研发,杀进这个市场。只要你能搞出合格的产品,客户就一定会买,因为没有替代品;而且,你也不用担心原来的头部玩家会降价来挤压你的利润空间。因为技术封锁,市场空间突然打开了,国内厂商投入资本来搞研发变得划算了。所以我们看到,恰恰是从2018年开始,中国有大量投资涌入光刻机、EDA软件、半导体材料等先进制造领域,并且取得了技术上的突飞猛进。

当然还有一点,这一切要在建立在国内厂商有了一定的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宁南山认为,如果是在2000年,或者2010年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那个时候可能还无法完成国产替代。但是时间来到了2018年,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技术基础和大规模的市场,中国厂商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条件已经具备,只是原有的市场格局很难打破。可能当时谁都没有想到,临门一脚竟然是这样踹开的。

最近,你一定听说了,国内互联网大厂都在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比如字节跳动宣布,从8月1日起取消“大小周”工作制度;京东宣布用两年时间,将员工平均年薪由14薪提升至16薪;腾讯发布公告,向3300名员工授予两百多万股的奖励,合计金额达到人民币11亿元。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对员工突然这么好呢?我不知道啊。只是我最近正好读到一篇文章,你看看是不是可以联系起来思考。这篇文章叫《中国互联网精英“卷”入新加坡》,说从去年开始,新加坡的互联网公司正在从中国大量招人。

文章中贴出来一则新加坡互联网公司在国内的招聘广告,说“校招35万~100万总包,社招更高”;“告别996,工作早十晚七,无限量零食供应,18天年假,14天病假”;“拒绝内卷,无PUA,不强制绩效分布,新人不背锅,不设35岁门槛”;等等。总之,招聘条件看上去非常诱人。我又专门去看了国内的求职平台,发现确实有不少互联网人才在发帖分享自己在新加坡的工作体会,还有人说自己拿到了国内和新加坡的两个offer,正在纠结去哪里。

我们知道,新加坡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差不多是北京朝阳区的1.5倍。按说这个市场规模,能够容纳的工作机会是很有限的,怎么会成了中国互联网人才迁徙的新目的地呢?

其实,近几年新加坡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个弹丸之地,诞生了不少互联网巨头。比如有一家公司SEA,被称为“东南亚小腾讯”,业务覆盖游戏、电商和移动支付等多个领域,2017年在纽交所上市,现在市值已经超过千亿美元。还有一家独角兽公司Grab,被称作新加坡版的美团+滴滴,2017年超过优步成为东南亚使用量第一的打车软件,2018年并购了优步的东南亚业务。现在的估值也在340亿美元,传闻今年就要上市。

为什么新加坡近几年互联网企业发展这么快?新加坡本地市场规模是有限的,真正支撑新加坡互联网企业高速增长的,是6亿多人的东南亚市场。徐弃郁老师在《全球智库报告解读²》里提到,东南亚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数字市场,特别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人的消费习惯,让他们上网打车、上网购物,加速了东南亚地区的互联网普及。东南亚互联网用户数2017年时只有2亿,到2020年就直接翻了一倍达到4亿。互联网的交易总额也翻了一倍,由2017年的500亿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1000亿美元,估计2025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可以看出,东南亚的互联网正处在爆发的前夜。

而在所有东南亚国家当中,新加坡是互联网企业最密集的地方,以新加坡为据点,就可以把产品覆盖到整个东南亚市场。而且,不只是新加坡本土企业,2020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在新加坡布局。这篇文章里提到,2020年5月,阿里巴巴以84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新加坡安生保险大厦50%的股权,把这儿作为旗下电商平台的总部;腾讯也宣布将在新加坡设立区域中心;爱奇艺把全球总部设在了新加坡;字节跳动让海外版抖音Tik Tok的CEO常驻新加坡。

你看,前有新加坡当地巨头的快速崛起,后有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招兵买马,新加坡对IT人才的需求量开始直线上升。而且,新加坡互联网的整体发展还是比国内要落后一些,有人说跟中国10年前非常像。国内的互联网人才来到新加坡,可以找到“降维打击”的感觉。国内不少来自二三梯队高校的毕业生,进国内互联网大厂可能很难,但他们往往能拿到新加坡互联网公司还不错的offer。据过去工作的人说,目前新加坡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节奏还比较缓慢,每天下午6点公司就没人了。

看到这儿,我忍不住做个猜想:新加坡对国内互联网人才竞争的结果,是国内大厂向新加坡同行靠拢、让996成为过去,还是新加坡同行向国内大厂看齐呢?

下面是“得到快讯”。

今天,我要向你发出一份邀请,请你为2022年的《得到历》写金句!你知道,我们每年都会做得到自己的台历,叫“得到历”,过去两年《得到历》的金句来自得到的课程和书籍。但这次,我们想特别邀请你为《得到历》投稿,写下你自己的原创金句,或者你读到的印象深刻的金句。只要投稿,就能得到一张购买得到历的优惠券;更重要的是,你的金句和名字有机会被印在2022年的得到历上。投稿方式:到知识城邦发布金句,带上话题#这条金句好,送上得到历#。在线等,挺急的。

现在是7月份,很多公司都在做年中汇报和提案。脱不花有一个心法,就是提案时PPT的最后一页不要写“谢谢”。为啥呢?因为一出现“谢谢”,就是在说:“我说完了,请你来评价我。”现场的所有人,马上就把思维切换到评价模式了。说句不好听的,他们挑刺的话就已经在路上了。那不写“谢谢”,写什么呢?你可以把“谢谢”换成这么一句:“我们来看看怎么落实刚才的方案。”大家就会顺着这个思路,跟你提建设性的建议,想办法把这个方案落实下去。你看,只是换了一句话,对事情的推动效果就有天壤之别。现在,脱不花主讲的《沟通训练营》第八期进入了最后的报名阶段,推荐你点击文稿中的文字链接,赶快报名加入!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