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太空竞赛”和普通人有啥关系?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聊两个近期的热点,先说第一个。

最近,全球的超级富豪们开启了一场“太空竞赛”。先是维珍银河的创始人布兰森,乘坐“太空船2号”,到达了86公里的高空。然后是亚马逊老板、蓝色起源公司创始人贝佐斯,乘坐“新谢泼德”号火箭,飞到了距离地面105公里的太空边缘。还有一名太空大佬马斯克,虽然没有亲自体验太空旅行,但旗下的SpaceX公司也即将在9月进行一次太空飞行任务,搭载4名乘客。

这是大佬们在实力炫富吗?我看到很多人在讨论,认为这几次飞行有着明确的商业目的,就是通过吸引眼球、抢占消费者心智,把自家品牌和“太空旅游”这个刚刚打开的商业赛道捆绑起来。

过去,想去体验太空的人需要支付高达2000万美元的价格,并且还要等到各国国家宇航局的发射计划,不能说走就走。现在,太空旅行正在变成一个常规项目,定期发射,而且价格只要原来的1%。比如维珍银河的太空旅行票价是25万美元,目前已经卖出去600多张,合1.5亿美元。蓝色起源没有公开具体的票价,不过据贝佐斯透露,预售收入也已经达到了1亿美元。有人预计到2030年,太空旅游的市场规模还会扩大10倍,达到30亿美元左右。

所以,大佬们争相上太空,就是在抢夺未来的太空旅行这块大市场。

但是,太空旅行价格再低,好像和我们普通人还是没啥关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探索太空的好奇心。我们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轮“太空竞赛”撬动的真正大市场,还不是炫酷的太空旅游,而是传统的民用航空领域。

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铁路一直在提速,从每小时30多公里,到现在高铁的每小时300多公里,提速了10倍。而上周刚刚亮相的中国最先进的磁悬浮列车,时速可以达到620公里,已经接近民航客机的速度了。再来看民航领域,自从发明喷气式飞机以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没有发生过重大技术变革,时速一直在800公里左右。难道民航领域没有进一步提速的空间了吗?

非也。1970年代,欧洲推出过一款“协和式”超音速客机,它的巡航速度能达到2倍音速,也就是每小时2400公里,从伦敦飞到纽约只要不到3小时。而伦敦与纽约的时差有6个小时,所以搭乘这趟航班的旅客最喜欢说:“我还没出发就已经到了”。当然,这趟航班的票价也贵,一张机票接近一万美元。

协和式客机被认为是民航史上的一个传奇,但是它后来却黯然退场。主要是因为一直没办法解决一些难题,比如成本太高、长期亏损,超音速带来的音爆难以忍受,等等。特别是2000年7月,协和式客机发生了一次严重空难,给大众投下心理阴影,之后乘客越来越少,最终在2003年所有的协和式客机全部退役。从那之后,民航领域超音速飞机的研发就进入了低谷。

而现在,超级富豪们的“太空竞赛”给民航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可能加速这个领域的技术升级。比如维珍银河去年宣布,和罗罗航空公司联合研发,计划制造时速达到3倍音速的飞机。3倍音速,也就是每小时3600公里,北京到三亚就是一脚油门的事。

如果说超音速还是传统的技术升级方式,那么马斯克旗下的Space X就更厉害了,可以用亚轨道飞行,来解决地球上的远距离航行问题。我们知道,马斯克的长期目标是将人类送上火星。不过在上火星之前,星舰飞船有一个更实际的用途,是通过海上浮动发射平台,把乘客送入距离地面100~200公里的亚轨道空间,用不到1个小时就可以达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这可能是我们的下一代进行长途旅行的方式。

我做了一点功课,发现我国在这两个技术方向上都有布局。在超音速飞机方面,中国航空研究院公布,计划2035年前后进行超音速原型机的首飞。在亚轨道飞行方面,就在本月,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首飞试验成功,这个技术未来有可能用在民用航空当中。

说到这儿你发现没有,太空领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实际上有巨大的技术溢出效应,太空领域的技术突破能够极大地推动其他领域的技术发展。

我再给你补充一个材料:2010年,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列出了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基础研究的“50个科学传奇”,其中有将近一半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参与发现的。另外,据NASA自己的统计,有至少2000种产品,是因为NASA的推动而进入开发和商业化的,比如数码相机传感器、精密GPS、卡车空气动力学装置、减震器、搜救系统,等等。

还有一些技术溢出,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比如NASA在阿波罗计划中,开发出了便携真空吸尘器;在执行火星任务时,顺便开发出了婴儿强化食品;从国际空间站任务中,开发出了空气净化器;从宇航员头盔的研制当中,开发出了抗紫外线眼镜片,等等。你是不是没想到,太空技术是这样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飞往星辰大海的梦想,百年之内未必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人类对探索太空的执着,却通过技术溢出的方式,在切切实实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这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梦想照进现实”吗?

下面聊聊我们关注的第二条新闻。

7月27日,我看到英特尔举行了一次发布会,宣布芯片从“纳米时代”进入“埃米时代”,1埃米等于0.1纳米。我们知道,半个世纪以来,芯片技术的发展路径一直是沿着摩尔定律,朝制程越来越小、晶体管密度越来越大这个方向去努力的。现在最先进的芯片制程是3纳米甚至2纳米,如果想要摩尔定律继续生效,那么芯片技术就必须进入“埃米时代”,英特尔的发布会是对这个技术趋势的确认。

不过最近,青年科学家彭天放老师告诉我,其实芯片技术在另一个方向上也在发生重大变革,就是它正在变得越来越柔软;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不用硅片作为原材料!这可是大大颠覆了我的认知。如果芯片可以不用硅,那是不是硅谷也得改名字了?

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原来,英国芯片企业ARM公司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成果。研究人员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柔性的32位处理器芯片,这是一款在弯曲的状态下也可以正常进行数据计算的芯片。它的最大弯曲半径可以达到3mm,跟我们平常用的A4纸能达到的弯曲能力差不多。

我们知道,今天手机、电脑里用的芯片都是不能弯折的。如果真的试着用力把它掰弯的话,就会像饼干一样发生脆断。研究人员是怎么让芯片变柔软的呢?这还要从芯片的加工工艺说起。今天大部分的芯片,是在硅片上进行一层一层的加工制造出来的,就跟在地基上盖房子一样。这块起到地基作用的硅片,通常被叫做硅衬底。而硅衬底本身是非常脆的,它的力学性能跟玻璃差不多。当我们用力掰弯芯片的时候,它就会像一块玻璃片一样被掰碎。

想要获得能够弯折的柔性芯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抛弃用硅作为衬底的芯片工艺。于是,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了一种叫做薄膜晶体管的技术,简称TFT。这是一种像塑料膜一样的电子元器件。你别看TFT这个技术听起来陌生,但是它在今天其实非常常见。绝大部分手机电脑的显示屏的上面,都铺有一层TFT薄膜,里面按照像素点的位置排布了许多晶体管开关。这些开关可以依据需要显示的图像,来给显示屏提供控制信号。

听到这儿你可能就有灵感了,既然TFT薄膜里面就包含着大量的晶体管开关,能不能干脆把这些开关按照CPU的架构编排一下,直接让它变成一张柔软的芯片呢?研究人员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做出了柔性32位处理器。当然,实际的研发过程要复杂得多。

彭天放老师说,这次柔性处理器的突破,让我们看到未来的两个技术趋势。第一,不用硅片作为芯片衬底,而是沿着薄膜晶体管这条科技树延伸下去,可能会找到更低成本的芯片制造方法。第二,电子器件的柔性化是未来的大方向。柔性的传感器、电池、显示屏幕、存储器,在之前都已经有了成功研发的案例。这次发布的32位柔性处理器,可以说是补上了柔性电子器件的大脑,这是一块最重要的拼图。未来关于柔性电子器件家族的新进展,我们会为你持续关注。

下面是“得到快讯”。

预告一个重磅活动:下个周一,也就是8月2日,“得到听书节”就要开幕了。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份惊喜,在“得到听书节”期间,听书年度VIP会员买一年送一年,只要365元,就能拥有两年听书会员,平均一天只要5毛钱,是不是非常超值!你知道吗,“得到听书”这个栏目,是在2017年8月26日正式上线的,到今年它已经4周岁了。我之前也是“得到听书”的专职作者。在听书四周年之际,我想对咱们听书的老用户说一句,“听书爱你,永不忘记”。还没加入的同学,下周一,等你来!

今天,村上春树的系列作品在得到电子书上架了,这次我们一口气上架了包括《挪威的森林》在内的9本经典代表作。为什么大家都爱读村上春树呢?得到总编辑李翔老师,也是村上春树的资深书迷,他说:“村上春树是对城市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情绪状态描述得最好的作家。他的文字,就像他喜欢的摇滚乐和爵士乐一样打动人,里面既有人生中常见的忧伤和迷惘,也有对自我的坚持和探寻。”

因为版权方限制,这批书暂时无法加入会员池,但我们为你争取到了限时特价,专题链接我也放在文稿里了。另外,我们也在知识城邦建了一个话题,叫“我读村上春树”,你可以在话题下留言,聊聊你读村上的感受。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下周见。

附:村上春树电子书专题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