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今天我们从两个热点聊起,一是元气森林自建工厂,二是奥运会。围绕这两个话题,我们为你提供知识服务。
先来说第一个。7月20日,饮料品牌元气森林在天津的工厂正式投产了。这座工厂的规模不小,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约200亩。要知道,这是元气森林在一年之内建成投产的第三家工厂,另外还有两家工厂正在建设中。
听到这个消息,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在我们印象中,元气森林是一家靠互联网打法,在这两年快速崛起的网红饮品公司。但是,大建工厂这件事,却好像一点都不互联网。一般的网红品牌都是“重营销、轻资产”,但是元气森林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从代工模式转向自建工厂,由轻转重。它为什么要这么做?
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是,元气森林想把供应链抓在自己的手里,通过自建工厂,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供货不断档。不过,按元气森林自己的说法,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传统饮料品牌可能几年才会推出一款新口味,而元气森林的产品迭代非常快,单是2020年他们就推出了12种新口味的气泡水。不同口味需要不同的制造工艺,这就要求生产线和研发部门有强互动,这样才能够促进产品的创新,这是元气森林自建工厂的出发点。你看,关键词不是“生产”,而是“创新”。
我们最近因为一直在关注制造业的话题,还真就找到了一个有趣的、可以和元气森林这个想法遥相呼应的例子。这个例子发生在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今年在东京建立了第一家自有工厂,4月份投产,7月份第一批打着“东京制造”标签的针织衫在日本开售。
过去,优衣库所有的产品都通过代工生产,它的242家海外代工厂每年生产13亿件衣服。也就是说,优衣库已经有一个非常稳定的供应体系,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都很高的东京建立自己的工厂?优衣库说,通过自建工厂,设计师就可以随时和生产一线沟通面料的纹理、棉线的韧性等细节问题,把设计和生产一体化,大大缩短一款衣服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换句话说,优衣库自建工厂,就是要通过制造来反向促进创新。
你发现没有,这个理念跟我们之前学的理论完全不同。你肯定知道那条著名的“产业微笑曲线”,曲线的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这是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两个环节,而中间的生产制造,是附加值最低的环节。有能力的公司,肯定是自己抓两头,把中间的制造外包出去。当年美国人就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工业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知识和创意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来源,所以积极推动美国的去工业化过程。
但是,德国人对知识和创新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他们认为,知识有三大来源:第一是基础理论层面,第二是应用研发层面,第三,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干中学”,也就是常说的“Know how”。制造行业的工艺和技术,同样是知识,而且是典型的实践性知识,无法从一堆公式里直接推演出来,只能是“干中学”。
所以德国人说,“如果不自己制造东西,对创新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将土崩瓦解。”其实,如果我们回顾整个工业革命的过程就可以发现,无论是纺纱机还是蒸汽机,很多重大技术进步,都不是从科学家或者少数天才那里来的,而是来自广大工人日复一日的实践操作和持续改进。
特别是在现在的柔性生产、智能制造中,研发和制造实际上已经不可分割。去过浪潮集团智能工厂的同事告诉我,他最震撼的,不是挥舞着机械手臂的智能机器人,而是车间设备上挂着各个发明人的名字,比如“罗希望通用内存按压工装”“赵永东静电消除器”等等,而这些发明人都是工厂的一线工人。他们在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改良各种工艺装备。看来,我们必须更新对“创新”这个词的理解,制造工厂本身就是一所“创新大学”。
再补充一个芯片业的动态。你可能知道,芯片企业分三类。有的企业只从事芯片的设计和销售,不从事生产,这样的企业被称为“无厂化企业”,代表厂商有高通、英伟达、华为海思等;而只负责生产芯片的企业被称为“代工企业”,代表厂商就是台积电。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模式叫IDM,就是自己设计、自己制造,代表企业是英特尔和三星。
芯片行业一开始都是IDM模式,但从1980年代起,无厂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这两年的“芯片荒”,掌握先进制程的少数代工厂成为行业“卡脖子”的因素,大家突然发现无厂模式具有巨大风险。从今年开始,很多无厂模式的芯片企业开始规划自主芯片生产。业内观察家指出,芯片行业的无厂模式可能已经走到了拐点,未来,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的IDM模式,会重新成为芯片行业的主流。
来接着聊今天的第二条。
东京奥运会激战正酣,我们的心情也跟随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表现而起起伏伏。有人说,不要那么在意比赛结果,只要比赛过程足够精彩,我们就能好好享受这届奥运会;也有人说,不,我只关心得没得金牌,比赛过程再精彩,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我们输了,同样高兴不起来。看比赛,到底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好在,这只是个人的价值取向,无所谓对错。
但是你知道吗,在管理学上其实也有一个经典的争论,就是做管理,到底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有人说,当然是结果重要。管理者不要用条条框框束缚住员工的手脚,只需要针对结果,制定好绩效考核体系就行了。这就是典型的“结果导向型”管理。但是也有人认为,过程更重要。管理者如果不盯住过程,怎么可能出好的结果呢?就好比孩子学习不好,你只盯学习成绩是没用的,你需要做的是每天辅导他学习,教会他方法。
你看,是不是双方说得好像都有道理,你说听谁的?注意啊,这个问题很重要,可不只是个人偏好的问题,而是事关企业的命运。我之前读到过一个案例,讲餐饮企业西贝的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搞比赛。这个比赛也陷入了“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的争论。我们来看看怎么回事。
早年,在西贝的快速扩张期,它的主要管理策略就是给足激励、只看结果。它把最厉害的干将派到全国各地,让他们自己开疆拓土、打下市场,成为镇守一方的“分部老大”。总部只负责制定战略大方向,具体经营决策通通不管,完全由各分部自己决定。由于充分放权、激励到位,西贝很快就进入了增长快车道。这样看来,“只要结果”的管理思路是对的。
但是紧接着,问题来了。由于各个分部各搞一套,西贝全国几十家门店没有统一标准,每家店的菜单、环境、餐具、服务员服装等,都不一样。还有,门店大多数也是粗放式管理,没有标准化操作流程。总部派人下来检查,各家店也是应付了事,没法从根本上改善管理质量。怎么办?这时候西贝决定,不能再“只要结果”,而是要“盯住过程”。
怎么盯住过程呢?它搞了个“西贝赛场”,让每个门店都来参加比赛。比什么呢?注意啊,不是比营业额或者利润额这些经营“结果”,而是比经营“过程”。比如,抹布有没有消毒,调料瓶上有没有油渍,桌布的四个边有没有对齐,员工去洗手间有没有穿隔菌服,等等。据说,西贝把从前厅到后厨的2000多个工作点都变成了比赛考核项目。比赛成绩最好的门店不但有高额奖金,还能获得开新店的名额,员工能得到更快的晋升。西贝相信,只要过程做到位了,不怕出不了好结果。
这步改革走对了。中餐的标准化本来就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很多失败的餐饮企业,就是死于快速扩张时管理跟不上。西贝赛场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全国几十家门店快速熟悉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标准。让西贝平稳度过了高速扩张期。这样看来,还是“盯住过程”更重要。
但是且慢,这样的西贝赛场搞了三年,问题又开始暴露了。最要命的一点,就是西贝陷入了典型的“指标陷阱”:西贝赛场考核的标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员工整天忙于应付这些考核细节,动辄得咎,门店的管理也越来越僵化,逐渐失去了创新能力。为了赢得比赛,甚至有门店曝出集体造假的丑闻。考虑再三,西贝对赛场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比过程”,变回了“比结果”,还是以经营业绩说话。兜兜转转一圈,又回到起点。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发是,组织管理,本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这个“折腾”本身是有价值的,它就是一个组织成长、进化的过程。
最后说聊点儿咱们得到发生的事。
最近,得到北京学习中心举办了一场很有意思的线下活动,主题是《心流之夜:边玩边学提升沟通谈判力》,我们请高研院的校友社团乐培坊,带来了一场生存策略游戏《末日奖章》。游戏中,每个人都要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让自己和团队存活下来。游戏背后,同学们学到的是如何挖掘对方的商业需求,让自己的个人商业价值变现。我把游戏的详细规则介绍发在知识城邦了,你们公司下次搞团建活动就可以用起来。我还要特别向你介绍高研院4期的张珍楠同学,她是一名视觉引导师,为这场活动做了精彩的视觉呈现,我把图片也放在文稿里,让你一饱眼福。推荐你去知识城邦,关注@张珍楠同学。
另外,再提醒一下,“听书年度VIP买一年送一年”的优惠活动已经开始了,你可别错过这次的超低折扣。听书节期间,你还可以邀请好友登录得到,获得免费的听书会员体验卡。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