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三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全球互联网广告业务大幅增长,二是骨传导耳机成为运动时尚,三是社区中的数字治理。
最近,全球互联网巨头陆续发布了二季度财报。我注意到,有一个趋势非常明显,就是各家巨头的广告收入比去年同期大幅反弹,增长势头很猛。我列举几个数字你感受一下:二季度广告收入谷歌同比增长69%,亚马逊同比增长87.5%,脸书增长56%,YouTube增长84%。再来看国内,二季度国内互联网广告同比增长19.6%,虽然没有美国同行那么夸张,但数据也够亮眼了。
互联网广告生意火爆,我看到业内的普遍解释是,各品牌商家为了说服消费者更多地在线购物,都加大了互联网广告的投放力度。其中零售业是互联网广告的最大金主,其次是金融服务和娱乐业。这是从互联网广告的供需双方来分析,是比较常规的视角。不过,我们组在进一步挖掘资料时,注意到另一点,就是广告行业的产品形态正在发生一个深刻的变化,它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影响,恐怕比简单的供求关系要更长远。
这个变化就是,广告的寿命正在越来越短。
以视频广告为例,内容营销专家“梁将军”统计了一组数据:2019年,一条视频广告能活35天,也就是说这条广告会在投放35天后下线;到了2020年,一条视频广告只能活10天;而到今年,据他估计,一条视频广告只能活短短3天;再过两年,一条广告可能活不过一天。真是方生方死。而且,这种趋势可不仅仅是发生在抖音、快手这些信息流广告平台上。以后的户外广告也逃不开相同的命运,比如楼宇广告、公交广告等等,都会变成不停滚动的信息屏,分配给每条广告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更新越来越快。
这是为啥呢?因为在算法时代,广告的功能变了。在电视广告时代,广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影响力,形态是“千人一面”,也就是拍一条广告,恨不得给全国上亿人看到,然后一播就播一年。这样的广告,是按艺术品的方式来制作的。我们印象当中,广告精英的典型工作场景是,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头脑风暴,绞尽脑汁想广告创意,然后花很长时间撰写、修改创意,再到客户那儿去做正式的提案。这一套流程跑下来最少也得十天半月。
后来,有了大数据和算法,广告的主要功能从传播影响力变成了精确找到消费者,形态是“千人千面”,根据你的喜好来向你推荐。这个你肯定熟悉,我就不细说了。
但是现在,广告的功能又有了变化,不是“找到消费者”,而是“制造消费者”。互联网产品大神俞军说过一句话:“用户不是人,而是需求的集合。”就是说,你不能把人笼统地看成是“一个”消费者,而要把他拆解成一个个不同需求。
比如,一个男人给自己买袜子,可能越便宜越好,主要考虑价格;但如果他是在给自己选一副发烧级的耳机,那主要考虑品质;而给女朋友买包包,那主要考虑品牌。你看,并不是说一个人就有一个特定的消费偏好、特定的消费档次。场景不同,偏好就不一样。
所以,现在的算法是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偏好,把一个人拆成很多个不同的“需求”,然后用不同的广告来触发这些需求。也就是说,广告形态进入了“一人千面”的时代。比如手机品牌,它可能针对同一个消费者,从不同角度去投放一组广告:一组从功能场景出发,比如听音乐、自拍、玩游戏等等;一组从消费场景出发,比如双十一、情人节、限量款等等;再来一组从身份标签出发,比如商务狗、学生党、发烧友等等。
现在你就知道了,在“一人千面”的广告时代,对广告内容的数量需求会呈爆炸性增长,而每条广告的曝光度和存活时间则直线下降。
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再到“一人千面”,广告行业的变化,让广告本身从艺术品变成了快消品。以后的广告行业,可能拼的不再是创意,而是模块化生产、成本控制和渠道管理能力。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在看奥运会时,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很多运动员在热身训练的时候,都会佩戴骨传导耳机。这种耳机的外观很特别,不是把耳塞放进耳朵里,而是贴在耳朵外面,通过颅骨把振动传递给大脑。这种耳机的最大优点在于,你既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音质,同时又可以听到外界的环境音,特别适合户外运动。同事告诉我,佩戴骨传导耳机已经成了一种新的运动时尚。
我不是在给你推销这种耳机啊,我是觉得,这种耳机解决问题的思路挺特别的。按照常识,听声音肯定得用耳朵啊,生物老师告诉我们,声波进入耳道,通过空气传导,震动鼓膜,这就触发了听觉。但是这款耳机的设计原理,偏偏不通过耳道,绕过鼓膜,直接从颅骨把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我们同样能听到声音,而且效果还不错。据说最早的骨传导耳机是用在医疗上,帮助听力受损的人听到周围的声音。
我们组在内部讨论的时候,大家进一步开脑洞:如果可以不用耳朵听声音,那是不是也可以不用眼睛,就能看到东西呢?你别说,还真被我们找到了一个案例。这其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通用思维。
我们知道,眼睛就是一个镜头,它把外部的图像信息成像后投射到视网膜上,大脑的视觉中枢接收到信号后,对图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我们就看到了东西。盲人看不见东西,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眼睛出了问题,但大脑视觉中枢是没问题的。如果能找到另外一种方式,把外界的图像信息绕过眼睛,直接传输进大脑,不就能看见了吗?
科学家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一款电子眼镜,它由三部分构成:一副装有微型摄像机的太阳镜、一个控制器和一个舌头感应器。盲人使用时,只需要戴上眼镜,把舌头感应器放到嘴里,就像含着一块棒棒糖一样,所以这种眼镜又叫“电子棒棒糖”。眼镜上的摄像头负责捕捉图像信息,控制器负责将信息转化成电脉冲,舌头将电脉冲传递到盲人的大脑视觉中枢,这样盲人就能通过舌头“看到”东西了。是不是很神奇?
而且,这个产品并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就在北京顺义的医药产业园落地,已经迭代到了第三代。北京盲人学校的盲人们通过使用“电子棒棒糖”,第一次将篮球投进篮筐里,甚至第一次看见了文艺演出。
骨传导耳机和“电子棒棒糖”给我的启发是,它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是绕过手段、直达目的。这个思路是可以迁移到生活中的。比如喝咖啡提神的原因,有一种解释是,咖啡因并不能直接提神,而是咖啡因促进新陈代谢,把体内的能量转化为精力,人就觉得精神振奋。所以,不喝咖啡,用别的方法促进新陈代谢,比如运动、深呼吸、洗热水澡,都可以达到提神效果。
当我们习惯于采用某个手段时,可以多想一步,通过这个手段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换个手段行不行?这个时候,你就有可能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今天的最后一条,我们来聊聊数字治理。
提到数字治理,我们会第一时间想到“智慧城市”“智慧大脑”这些高大上的词,好像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但是最近我注意到,数字治理这项工作已经下沉到了街道和社区,全国各地都在用数字治理来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切切实实地改变我们身边的社区环境。
比如北京就有一个老旧小区的改造,物业公司干了一件事,在每个楼道的一楼装了一个智能摄像头,可以进行人脸识别。这个摄像头有什么功能呢?不是防贼,而是去看如果这个楼栋里的哪个老人一天没有下楼,晚上8点钟物业人员就会上门去问,爷爷奶奶,你今天为什么没下楼?一个简单的智能摄像头,就让社区里的老人获得了很大的安全感。
再比如,在杭州市东新街道的新天地街区,酒吧噪声扰民是常见的问题,但是又很难治。执法人员说,“音响设备噪声属于城管部门管理,人员聚集噪声又属于公安部门管理,两种噪声交织在一起,如果居民投诉,那执法人员怎么判断是哪个超标了?该由谁来管?这些在过去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现在,通过智能监测数据分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广场舞声音太大的问题。上海某个街道上线了一个广场舞噪声扰民自动感知系统,系统设置的夜间标准值为55分贝,当超过标准值持续10秒以上,该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如果在5分钟内音量没有调低,便会通过人工喊话再次提醒;如果还不起作用,工作人员会立即到现场劝说。
再来说个国外的例子。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就是总有遛狗的人不给狗狗清理粪便,弄得街道上满是狗屎。现在美国的几千个社区,都用上了DNA技术来追踪狗屎。具体做法是,社区的每个狗主人必须上报狗狗的DNA信息,只要在路上发现了狗屎,清洁人员就会对狗屎做“DNA取证”,狗狗的主人不但会收到高额罚单,而且还必须支付DNA测试的费用。据说采取了这项措施的社区,狗屎比之前减少了95%。
你看,科技改变生活,数据治理正在使社区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最后来聊聊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咱们不是开了写作训练营吗,我们发现,很多用户都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但是,不少用户也有这样的困惑:要么不知道如何下笔,要么一写一大堆,不简洁又没重点。我们就找电子书组的同事请教了一下,在他们的视野当中,哪些书能帮助大家从根儿上提高写作水平?
电子书的同事二话不说给我开了一张书单,叫“创意写作书系”,据说这是国内首次系统引进国外的创意写作成果,你可以把它当写作工具书用。比如,拯救下笔困难症,我会推荐你看《故事工坊》;如果想练好写作基本功,那么《如何创作炫人耳目的对话》适合你。这套书的重点在文学创作,但写作能力是一通百通的。职场写作上遇到的挑战,你可以在这儿找到灵感。我把这份书单列在了文稿下方,请你查收。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创意写作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