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2024高考分数公布,志愿填报环节正式开启。第二个是,热播剧《玫瑰的故事》与《墨雨云间》完结,多个播放数据创平台纪录。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千盼万盼,今年的高考终于进入志愿填报环节了。有人说努力是人生的底色,也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总之,在高考这个事上,努力的环节已经结束,剩下的考验的是你的选择。
就在前几天,《城市数据团》还公布了一份数据。在2023报志愿期间,张雪峰在抖音上的搜索量,比2022年报志愿期间增长了11倍,更是2019年高考期间的300倍。今年高考前两天,张雪峰的咨询套餐,据说在直播间里3小时卖出去2个亿。你可以感受一下,考生家长抹平信息差的冲动有多强烈?
因此今天,我们也来说说报志愿这件事。关于报志愿的策略,我们去年讲过一期。我们把节目链接放在文稿中了,你可以来查看。
《高考报志愿,切忌单打独斗》
今天我们换个思路,不讲大道理,只讲事实。也就是,在高考志愿方面,今年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注意,即使你不关注高考,这些变化也是我们观察社会趋势的一个窗口。
咱们国家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前一共有816个,涵盖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这个总数816不是固定的,每年都会调整。每年3月左右,教育部会发布一次年度本科专业调整结果。其中新增的专业,会在本年度开始招生,相应地,撤销掉的专业就无法再报考。
那么,具体到今年,全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都做了哪些调整呢?前不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负责人表示,今年的专业变化,有四个特点,分别是,服务国家战略、瞄准区域需求、强化交叉融合和突出就业导向。咱们一个个说。
第一,服务国家战略。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开设一个新专业,往往就是在瞄准国家的重要战略,适应社会的前沿变化。比如,2021、2022这两年,瞄准的前沿战略是新能源和智能升级。于是,新开设的新能源相关专业包括,能源服务工程、能源互联网工程、氢能科学工程、可持续能源、碳储科学与工程等等。新开设的智能升级相关专业包括,智能采矿、智能牧业、智能水利、智能运输、智能飞行器等等。
而今年,新增的24个专业,可以分成两大类。
首先,是前沿科技层面。比如今年新增的,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材料、稀土材料科学工程、智能视觉工程、生态修复学、国家安全学、海外利益安全学。
其次,是民生战略层面。具体到今年,最关键的重点之一是健康中国战略。咱们的“十四五”推出了健康中国规划,党的二十大也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要求。今年有一些新专业,与这个重大战略相关,比如体育康养、健康科学与技术。
跟健康战略相关的,除了专业设置,还有高校设置。就在今年5月,国家新增了24所本科高校,其中大部分是专职院校升级。但有两所比较特殊,是仅有的两所名称中没有地名的高校。一个叫做康复大学,设立在山东青岛,最早是残疾人作家张海迪提议设立的。这所高校的主要专业是,康复工程、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另一所新大学,叫做民政职业大学,前身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这个学院你可能没听说过,但前不久,有一个很火的新闻跟它有关,说的是,第一批殡葬专业的学生正在毕业。这所学校,正是首批开设殡葬专业的学校之一。今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升级成了民政职业大学,专业也以社会服务、老年福祉、康复工程等等为主。
咱们接着说第二个趋势,瞄准区域需求。
这里指的,主要是跟地方性产业关系比较紧密的专业。过去很多本科或者专科在专业设置中,已经体现出了这个趋势。比如湖北潜江,有小龙虾学院。浙江义乌,有电商学院。前不久的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中,养马的男主角,说自己去青岛学过技术,为什么是青岛?是因为青岛当地,有中国唯一一家在新三板上市的马业公司,结合这个产业,青岛农业大学,第一个开设了马业科学专业。
具体到今年的专业设置中,比如,云南农业大学,新增了咖啡科学与技术专业。云南生产全国98%的咖啡,消费量大、产业量大。
再比如,去年哈尔滨的冰雪旅游特别火爆,因此,结合冰雪文化艺术的需求,今年哈尔滨体育学院就新增了冰雪舞蹈表演专业。
换句话说,新增这类专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距离产业最近的地方,学习相关的知识。
再来看第三个特点,强化交叉融合。也就是,不再每个专业各自为战,而是按照问题导向,做学科之间的融合。
从今年的调整来看,这个趋势,在工科门类里体现得最明显。比如,新增的交叉工程专业在清华大学开办。这个专业不光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材料科学这些传统工程领域,也融入了数学、计算机、物理学这些基础学科。目的是探讨不同领域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再比如,今年新增的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华南理工大学开办。软物质,是包括但不限于聚合物、液晶、生命体系物质的一类物质,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工程等很多学科。
同时,除了理工科,文科专业也能交叉。这不是今年的最新设计,但也算前沿。比如,复旦大学开设了好几门语言+计算机科学的专业。上海科技大学开设了只招收理科生的历史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这两年新增了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把计算机、AI和语言学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了拓展文科专业的应用场景。
最后一个特点是,突出就业导向。这点不特指某个专业本身,而是整个专业调整的方向。去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对专业的调整比例要达到20%左右,要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换句话说,过去报专业,是从学科出发。而未来报专业,是从就业出发。这也意味着,你越早做职业规划,你在报专业的时候思路就越清晰。
好,关于今年的高考志愿,咱们先说到这。
最后,还有个很重要的补充。
刚才我们说的是今年的新动向,而接下来我们要补充的,是往年积累下的经验。去年志愿填报期间,我们曾在节目中发起过一次号召,请咱们得到同学分享自己的报考建议。分享有个统一格式。第一,我是从事什么职业的;第二,这个职业怎么样,是否推荐给你;第三,想从事这个职业,应该报考什么专业。
简单说,这是一份从真实职业出发的专业填报建议。这个基本逻辑跟教育部今年提出的,以就业定专业的趋势完全一致。
在去年的节目中,我们陆续收到了125份建议。今天,为了方便查看,我们把这些建议总结成了一份文档。内容有点多,但每一条都不多余。文档的飞书链接已经放在文稿里,推荐你来看看,也推荐你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关于高考报志愿的100个真实建议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优酷的《墨雨云间》和腾讯的《玫瑰的故事》陆续完结。从数据上看,《墨雨云间》创造了优酷的最快破万纪录。《玫瑰的故事》也满足了腾讯对爆款剧的数据指标。在结束了国内播出之后,这两部剧都将陆续把重点转移到海外发行。目前,《墨雨云间》已经在奈飞、泰国的TrueID,以及韩国的MOA上线。而《玫瑰的故事》也将陆续在多个海外平台上线。
从出身上看,这两部剧的差异很大。《玫瑰的故事》改编自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说《玫瑰的故事》,主题是现代都市女性的自我觉醒。《墨雨云间》的原著是网络小说《嫡嫁千金》,属于不折不扣的复仇爽文。
但是,这两部剧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剧情难免有漏洞,但它总能吸引你看下去。其实也不光是这两部剧,很多热播剧都有这个特点。也就是很多人说的,骂骂咧咧地熬夜看到最后一集。你一边吐槽它漏洞百出,又莫名地被它吸引。你的理性明明给了你一百个弃剧的理由,但你的感性还是驱使着你看到最后。
但同时,在影视文学领域,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很多作品,明明逻辑严谨,题材高端,但你偏偏就是看不下去。比如有的电影,演员都是大牌,服化道都很养眼,每三分钟有一次冲突,每十分钟有一次反转。总之,从技术指标看,它处处都符合一个好电影的标准,但偏偏就是让人看不下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这就要说到,故事的本质了。故事这个东西,最早起源于人的右脑,也就是情绪脑。而我们看到的所有关于故事的方法,都是我们的左脑,也就是理智脑,是我们的左脑对右脑的模仿与总结。
当然,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左右脑这个划分并不严谨,我们今天只是借用这个比喻。你看到的多数教人讲故事的书,其中关于讲故事的方法,都是左脑对右脑的模仿总结。左脑本身并不擅长讲故事,它从右脑那发现的,大都是故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这也是为什么,音乐老师不一定是音乐家,写作老师不一定是小说家。因为老师教的是左脑的部分,而创作靠的是右脑的部分。
前几年有人提出过一套公式相声,号称是用科学的方法,发明出了一套创作相声的公式。但这个说法一度很有争议。争议的点其实就在于,相声创作原本是右脑的事,把它交给左脑能行吗?
假如说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我觉得这可能给了我们一个提醒。这就是,当你做产品,做生意,跟用户打交道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同时跟两套认知框架打交道。一套是左脑的逻辑框架,另一套是右脑的情感框架。而做产品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把自己从用户的逻辑框架,转移到情感框架里。
也就是,用户一开始接触你,可能是基于逻辑上的功能考量,而长期认可你,往往是基于情感上的喜欢。
借用著名产品专家梁宁老师的话说,喜欢的本质,就是不公平。假如你为一个东西买单时,你能说出清晰的理由,比如,买这款手机,是因为它有性价比;买那款汽车,是因为它技术先进。那么,这些购买行为的本质,都是等价交换。这场交易从头到尾都很公平,这个状态就不能叫喜欢。
但是,假如你买一个东西时,说不清到底是为什么。整个交易无法用公平来衡量,这个状态就属于喜欢了。就像那句话说的,有理由的都不叫爱,没理由的才叫爱。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高考报志愿有哪些新变化?目前的高校专业设置,正在从学科导向,逐渐转向就业导向。所有基础学科之外的专业,都将越来越倾向于从真实世界的挑战出发。
第二,为什么漏洞百出的故事依然有人爱看?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两套系统,情感系统和逻辑系统,而故事在情感系统里运行。放到别的行业,衡量你是否成为品牌的标准之一,就是你是否脱离逻辑系统,进入用户的情感系统。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