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国庆期间我们策划了特别节目,就是连续7天,每天带你刷一门课。
今天是国庆长假的第一天,接下来一周,我们要从工作场景切换到家庭场景。我知道有一些很厉害的人,他们在职场上叱咤风云,却偏偏搞不定家庭事务。经营好家庭关系,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难度不低于处理职场关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刷《陈海贤·家庭关系21讲》。当然啊,不是说学了这门课,你就能搞定家里的所有事情,但这门课可以让你对产生矛盾的根源有新的理解。理解即是宽容。
好,我们开始。
假设你是一个年轻人,国庆期间就要举行婚礼。那么,接下来一年,你在家庭关系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恐怕就是怎么处理和另一半父母的关系。你看那些大火的家庭剧,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关键情节就是婆媳纠纷,或者是女婿和岳丈家的矛盾。
在电视剧的刻画当中,矛盾一般是由某一个负面角色引发的:要么就是媳妇不懂事,对长辈骄横跋扈;要么就是长辈这边不讲理,媳妇遇到了一个“恶婆婆”。总之,必有一方是“坏人”,这样才可能出现矛盾嘛。
但你要知道,这是一个经过艺术简化的模型,它的目的是便于观众理解。你要是把这个模型用来理解真实的家庭矛盾,就会出大问题。因为有了矛盾,“坏人”肯定不是我,那就一定是对方了。这样一来,矛盾就是无解的。
那么,更好的理解模型是什么呢?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位读者告诉陈海贤老师:
“我们家几代人都是知识分子出身,而我妻子家世代都是做生意的。有时候,她家会看不惯我们家,觉得我们家人太清高太认死理太书生气。我家也会看不惯他们家,觉得他们太庸俗太市侩。我们经常因此争执,有时候也会暗中较劲,总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观是对的。”
读者问: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陈海贤老师反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们自己这个小家,想建立起怎么样的价值观呢?
为什么这么问?这位读者的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因为两边家庭“价值观”不同产生了矛盾,但引发矛盾更根本的原因,是夫妻两人都不自觉地站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阵营里,彼此对立。陈海贤老师是在提醒这位读者,双方原生家庭到底是什么价值观,不重要;你们小两口站在一起,共同建设自己小家的价值观,这才重要。
就像从两个不同国家来的移民,原先本土的文化孰优孰劣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新国家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合理的家庭结构,应该是夫妻站在一起,各自的原生家庭和这对夫妻有一个边界。从感情上来说,你对伴侣的感情,应当比对原生家庭更亲密。
你可能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我还是无法认可对方家庭的价值观,不能在情感上和对方父母建立起很亲近的感觉,很难和他们家处好。怎么办?
陈海贤老师说,这种理解不对。必须认可对方价值观、和对方很亲近,才能处好关系吗?当然不是。当你和对方原生家庭产生矛盾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如果他们是对你很重要,但不那么喜欢的大客户,你会怎么办呢?你会想要改变他们吗?会要求他们跟你有一致的价值观吗?会因为他们怠慢了你而不接他们的单子吗?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把这些不愉快放下,注重礼节,保持体面和周到。
所以,跟伴侣的原生家庭相处,你不需要在情感上跟他们成为很亲近的一家人,而是要有一种“维护重要客户”的意识。伴侣的原生家庭就是你最重要的客户,大概率还是终身制的。所以你应该想的,不是如何跟他们竞争,而是怎么维护好这种客户关系,并一直把单子做下去。
此外,陈海贤老师还给了两条特别重要的建议:
第一,不去评价对方原生家庭的是与非,就像你不能随意评价甲方公司的事一样。
第二,永远不要逼着伴侣,在你和他的原生家庭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
好,假设现在你已经顺利闯关,和对方家庭相处融洽。结婚几年之后,你可能会面临家庭关系的第二个大挑战,就是孩子出生。据陈海贤老师的观察,孩子刚出生的几年,也恰恰是家庭最容易出问题的几年。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出生后,妻子每天都围绕着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没有了自己的时间。而老公呢,就跟没事人一样,还在忙自己的事。妻子埋怨老公不体谅,老公嫌妻子脾气差,双方矛盾越来越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们的通常反应,是从对方身上找问题:“你变了,不爱我了。”或者,“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当初我真是看走眼了。”把问题归结到对方身上是最省事的,但无助于解决问题。不妨换个角度去理解。
陈海贤老师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家庭结构的重组,冲击了夫妻二人的共同体。
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孩子诞生后,夫妻俩会分别经历什么。
对妻子来说,怀孕、生产、育儿这个漫长的过程,带来的冲击特别大。
最直接的冲击,是身体的变化。一个年轻的妈妈,看着自己生孩子前买的满柜子的衣服,很惆怅地想,“这些衣服自己以后再也穿不上了,我是不是从此跟美告别了?”
别小看这件事,它背后是关系中心的转移。对“美”的在乎,实际上是对夫妻两性关系的在乎。而成为母亲之后,意味着在别人眼里,她的女性吸引力就不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养育孩子。这时候女性会变得非常敏感,会迫切需要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可是这个时候,丈夫正陷在另一个故事剧本里,有自己的难处。
他感觉自己好像是一瞬间变成了父亲,还没适应这个角色的转变,但是要承受来自家庭各方面的期待和压力。他想从妻子那里获得安慰,却发现妻子眼里都是孩子,觉得孩子抢走了妻子对自己所有的关注和爱。这时候,有人就会用工作,甚至家庭以外的关系,来逃避孩子带来的角色转变的压力。
所以,无论对妻子还是丈夫来说,孩子的出生都意味着整个生活的重构。这时候,最容易出现一种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就是妻子和孩子成了新的中心,而丈夫被边缘化。一旦夫妻之间的共同体瓦解,控制和反抗的游戏就会重新开始。这一次,权力斗争的主题,往往会变成孩子。比如,妻子说孩子穿太少会感冒,丈夫说没关系,孩子冻一冻身体好;妻子说孩子要多学东西,丈夫说孩子最重要的是玩,不要让他提前对学习失去兴趣。
对这种情况,陈海贤老师给了两点特别重要的建议。
第一,夫妻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要划定好彼此负责的边界,约定好不插手对方负责的领域。在对方管教孩子的时候你要闭上嘴巴,哪怕对方有些想法跟你想的不一样。
第二,夫妻要留出单独相处的空间。这个空间里没有孩子,没有其他家人,只有夫妻自己,一起聊聊天。这时候不要聊孩子,而要聊彼此在这段时间的感受。
好,恭喜你又顺利闯关,度过了孩子出生后的紧张期。假设现在你已经人到中年,孩子慢慢长大。这时候,你又会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有的孩子会激烈地和父母吵架、摔打东西;有的会选择无声的反抗,回家把门一关,沉迷游戏。
你也许会说,如果从小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切,和孩子亲密无间,那他是不是就没这么叛逆了?陈海贤老师的发现正相反,他观察到,青春期的叛逆,经常出现在那些跟父母关系更紧密的纠缠型关系中。为什么呢?这要从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各自面对的问题说起。
先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在10岁到25岁这个漫长的时期,孩子都会面临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离家。无论是发展自我、学习掌握新技能,还是结交朋友,孩子都在为离家和自立做准备。
可是,在这个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模糊不清。有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有力量,愿意去探索世界;有时候,他们又觉得自己很脆弱,想要待在家里,依靠父母。
这种冲突和矛盾会让他们心烦意乱。当他们想要离家的时候,外面的挫折好像在提醒他们家的温暖和安全;可是,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家里的限制又好像在提醒他们的脆弱和无能。
所以,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不仅是在反抗父母,更是在反抗他所怀疑的那个虚弱的、没有能力的、想要找人依靠的自己。他们是在通过叛逆和反抗,来积聚离家的决心。
跟孩子一样,父母对孩子离家这件事,同样是陌生而矛盾的。
一方面,他们期待孩子更有能力,所以经常会在嘴上说“你要自立一点”“你要有自己的朋友”;另一方面,他们对孩子的探索,却又充满了担心。在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紧密的家庭,这种担心和过度的指导就会越多。而这都在暗示孩子,你还没有独立的能力。作为回应,年轻人就会通过反抗父母,来反抗心中那个不够有力量的自己,叛逆就这样出现了。
所以说,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父母也需要调整自己。最重要的是接受一个事实,就是孩子不会像以前那么需要你了,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家,父母该放手时就放手吧。
好,以上是我们从《陈海贤·家庭关系21讲》这门课里,挑选的几个片段和你分享。家庭关系里当然不只面对这几个挑战,想要了解更多内容你可以去学习这门课程。但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记住下面这句话:“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了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最后,给你报告个好消息,知识城邦的短视频上传入口已经开放了。只要把得到App更新至最新版本,就可以在知识城邦上传你的短视频。同时,短视频征集大赛也开启了,只要你在发短视频时带上话题#发知识短视频,放大你的世界#,就有机会瓜分6.6万元活动奖金。活动持续到10月7号,假期里的阅读启发、旅游攻略、生活妙招等等,都可以成为你的短视频创作题材。具体活动规则链接我放文稿里了,等你投稿!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知识城邦短视频征集大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