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孙正义的新生意:日本AI兴衰启示录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安谋控股ARM股价创新高,带动孙正义身价暴涨。第二个是,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孙正义的身价持续上涨,原因是软银持股90%的芯片公司安谋控股,也就是ARM,股价持续走高。就在6月中旬,安谋控股的市值已经超过1650亿美元。

根据今年的福布斯日本富豪排行榜,第一名是优衣库的柳井正,第二名就是孙正义。当然,日本的顶级富豪向来变动不大。从2019年开始,日本前四名的富豪就一直是四个人,柳井正、孙正义、基恩士的滝崎武光,还有三得利的佐治信忠。但今年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在日本富豪中,财富涨幅最大的,是孙正义。

在福布斯的统计周期内,孙正义的财富比去年上涨30%,增加了61亿美元。这个涨幅主要就来自安谋控股。福布斯的评价是,孙正义实现了一个史诗级别的翻身。

注意,福布斯用了翻身这个词,潜台词就是过去两年孙正义一直不太顺。2022年年底,软银旗下的愿景基金出现巨额亏损,孙正义退居幕后,软银也进入了冬眠模式。正是在软银冬眠的半年里,GPT横空出世。去年7月,孙正义出山,宣布要展开“反攻”,主要瞄准的领域,是AI。上个月,有媒体透露,软银集团已经决定每年在AI上投资90亿美元。

日本前首富押注AI,乍一听,可能有点奇怪,毕竟在当前的AI格局里,日本的存在感很弱。你看,咱们基本上没听过日本有什么知名的AI模型,日本本土的AI模型在测评中的表现,甚至比不上已经过时的GPT3.5。可以说,这一轮AI热,几乎没日本什么事儿。

这是因为日本入局AI太晚?并不是。原因正好相反,日本之所以在AI上落后,不是因为入局太晚,而是入局太早。

你知道,AI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1955年,达特茅斯夏季研讨会后,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登场。随后60年代,就出现了第一轮AI热。当时,日本是第一批积极布局AI的玩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那么,从早早布局,到无声无息,日本的AI究竟经历了什么?

最近,我看到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陈永伟专门写文章介绍了这段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算起,按每20年为一个阶段,咱们可以分四个阶段观察日本的AI发展。

第一个阶段,也就是60年代到70年代末,可以叫做“探索阶段”。当时,实现AI的具体技术方向,大家都在摸索。在这个阶段,日本在两个方面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

一方面是人形机器人的研发。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制出了第一款人形机器人WABOT-1,它由视觉系统、对话系统和肢体控制系统组成,可以模仿人类行动,根据周围环境作出反应,还能和人类简单对话。在当时非常轰动。

另一方面是神经网络理论的早期探索。放在今天我们都知道,神经网络理论是AI最重要的地基。当时,AI的技术路线还没有定论,神经网络还处在发展初期。其间,一些日本学者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比如甘利俊一,在1967年提出了“随机梯度下降法”,这是神经网络解决调参问题的基础。再比如福岛邦彦,他在1980年实现了“神经认知机”模型,这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卷积神经网络”的雏形。

总之,在这个阶段,日本的AI进展很快,成果也不少。但后来又为什么落后了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80年代到90年代,这个阶段,可以叫做“豪赌阶段”。日本准备举全国之力,研发一种新型计算机。

当时,日本经济膨胀,对很多关键技术发起了攻关,想要抢占全球技术的制高点。日本的方式是,国家牵头,选好路线,全力攻关。这种方式确实有用,比如日本成功研发了动态存储器(DRAM存储器),变成了当时最领先的芯片大国。在计算机发展上,日本也复制了这个打法。1978年,日本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计划,要赶在欧美之前,开发出“第五代计算机”。

按当时的划分方法,第五代计算机,就是能像人一样与用户交互的计算机,这就是今天各家AI大厂正在尝试的AIPC,在当时看来确实非常超前。

但可惜的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当时,神经网络的调参问题和算力问题都面临瓶颈,AI的主流技术,是一种叫做“专家系统”的技术。神经网络,是计算机自主学习,而专家系统,是人来输入知识,教会计算机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日本动用举国之力研发第五代计算机时,也抛弃了神经网络,选择了主流的“专家系统”。

没错,听到这你可能发现了,日本在这一步似乎点错了科技树。

结果,第五代计算机算是彻底失败。想做出强大的专家系统,需要把知识、使用知识的情境,还有人机交互的规则,都明确地告诉计算机,这个工程量可想而知。因此,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发成果,只有一些没用的样机。再加上,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日本的AI研究也随之陷入低迷。

紧接着,咱们来看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20年,咱们可以叫做“掉队阶段”。2006年开始,卷积神经网络重新登上AI的舞台,逐步发展成了今天AI的关键底层技术。而日本呢?日本没有重新捡起神经网络这个领域,反而彻底落后,关键是因为,人才断代了。

前面说了,80年代之前,日本在神经网络这条路线上有一些很不错的成就。但是,在豪赌阶段,由于国家押注专家系统,带偏了日本的整个AI界。人们扎堆研究专家系统,神经网络逐渐被边缘化。而第五代计算机计划失败后,日本更是削减了对整个AI学科的资金支持,优秀的人才根本不会进入AI领域。人才的全面断层,导致日本错过了后来的AI革命。

那么,到了第四个二十年,也就是GPT时代的今天,日本在AI上还有没有机会呢?按照陈永伟的说法,日本在90年代伤得太深,导致目前在AI上处于全面落后状态,但是,毕竟有一些历史积累,日本在应用层面,还是很有潜力的。

比如,日本可以发展具身智能,也就是把AI和机器人结合起来。从70年代开始, 日本在人形机器人上一直保持着技术领先,现在可以把AI搭载在机器人上,做出落地产品来。

再比如,日本可以发展行业大模型。现在的AI企业,普遍缺少具体行业数据的积累。而日本在押注专家系统的时候,积累了很多行业知识库。假如把这些积累用起来,也许可以开发出好用的行业大模型。

好,刚才咱们简单了解了日本AI发展史。日本早早起步,却倒在了黎明之前。回看整段历史,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决定AI命运的关键。产业政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政策,只选定一个技术方向,然后投入重金去扶植,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另一种是横向政策,对所有的技术路径都给予一些支持,让所有技术都自由发展。

日本当时采用了纵向的方式,集中一条路投放所有资源,这样做确实有好处,但风险很高。比如AI,你很难预测哪条技术路径能真正通向未来。也不知道哪种技术会发生突破性的变化。这时只选择其中一种,而放弃其他的所有可能,就是一场赢面很小的豪赌。

借用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里的说法,技术进步是一个递归的过程,所有的新技术都来自旧有技术的组合。因此,促进技术发展的最好方式,不是孤立扶持、拔苗助长,而是为技术之间更好地碰撞和组合,创造条件。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前段时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规划的核心,是推动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其实,最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在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包括,对老旧小区做节能改造,设计绿色建筑,对城市的公共空间做花园式改造,等等。

绿色可持续,这个概念咱们并不陌生。但是,关于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好多人未必说得清。是种更多的树?减少碳排放?它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我从一个做绿化设计的老师那听到一个比喻。他说,所谓可持续,本质就是利息大于消耗。

也就是,我们可以把自然资源,当成你的资产。而你的目的是确保这笔资产永远取之不尽,请问,你该怎么做?很明显,你要想让它永远用不完,能传给你的子子孙孙,就必须得满足一个条件。你要让这笔资产产生的利息,大于花销。说白了,就是永远不动本金,只花利息,而且是只花一部分。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但落实到实践上,做到它并不容易。

贾雷德·戴蒙德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崩溃》。里面讲了复活节岛上的文明是怎么消亡的。最开始,岛上有大量的树,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岛上的居民过得也很滋润。但后来,这个文明消失了,原因是,岛民把岛上的树都砍光了。

听到这,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岛上的人难道傻吗?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离不开这些树?这不是自己作死吗?但是,回到当时,这也不能全怪岛民。因为树这个东西,是一边砍一边长的。你今天砍掉几棵,明天又会长出几棵新的。因此,在岛民看来,每天砍树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它同时还长新的呢。

真正要命的地方在于,新长的树,要始终比砍掉的树少一点。说白了,确实有新长出的树,森林这份原始资本确实在产生利息,只不过,岛民的消耗要高于这个利息。再加上树的生长很缓慢,岛民根本没意识到树的总量在变少。

换句话说,人之所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懂道理,而是无法感知变化。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以天为单位的,而自然资源的生长是以年为单位的。

怎么办?既然人自身很难感知这个变化,就需要定下一个强制的约束。每时每刻,都必须让资源增长的速度,高于资源消耗的速度。也就是,我砍掉一棵树,同时一定要种下更多的树。

这就确保,你的消耗,要永远低于你的利息。其实,目前很多所谓的绿色可持续项目,采取的都是这个思路。

比如,这些年很流行的朴门永续理念,是由两位澳洲的生态学家,比尔·莫利森和戴维·洪葛兰,在1970年代提出的。朴门的核心,就是优化自然元素的排列组合,让它们能产出更多的资源。当产出资源的速度,高于人类消耗的速度,这就实现了所谓的永续。

在天津,有人设计了一个叫双新食物森林的系统,采取的就是类似的设计。他们做了一片人工森林,里面的植物正好可以在功能上形成互补。有的植物产出果实,有的植物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而微生物又可以促进植物产出果实。说白了,这个过程,就是让植物之间互相照顾,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对人类有用的资源。你看,这就实现了我们前面说的,不动本金,只吃利息。

换句话说,环保的本质,是跟慢变量打交道。自然植被的变化周期,远远超过人类的感知。因此,必须通过此刻的强约束,让我们把一件正确的事坚持下去,并且耐住性子,去等待慢变量的发生。等你反应过来时,沙漠也许已经变成了绿洲。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日本在AI领域是怎么掉队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个启发。面对新技术时,尽量把它当成一道多选题,去考量每一个选项,而不是把它变成单选题去孤注一掷。

第二,怎样理解可持续的定义?其中一个角度是,所谓可持续,就是利息大于消耗。把自然资源比作资产,要想让这笔资产能传给后世子孙,就必须确保,这笔资产的利息永远大于消耗。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