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无源物联网:下一个新风口?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举行,二是北京野生动物园游客擅闯白虎区。我们看看从这些话题背后,能学到点儿啥知识。

上个周末,10月23日,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物联网展会同时开幕。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举行,第十六届IOTE国际物联网展在深圳开幕。无锡和深圳,也是我国物联网产业聚集的高地。

尤其是无锡,它给自己的标签是“中国物联网之都”,从2009年开始就在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截至2020年底,无锡的物联网企业超过3000家、产值超过3000亿元。

这两天,我们团队密切关注了这两个展会的情况,发现业内人士反复提到一个高频词,叫“无源物联网”。这是今年物联网界最热门的领域,值得专门给你汇报一下。

我们知道,物联网的目标就是实现“万物互联”,让世界上的每个物体都可以被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就像小说《三体》中描述的未来世界,两个人对话时,天花板会实时翻译语言;衣服的面料可以随着你的心情变换图案;到处都是动态的信息窗口,纸巾盒和火柴盒都能播放广告。

但是要实现这个场景,有个大挑战:像衣服、纸巾盒、火柴盒这些,想要成为智能载体,那总得有能量吧,能量从哪里来?接电线,没法移动;用电池,一是设计会比较笨拙,二是更换电池很麻烦。更何况,如果给所有物体装上电池,从环保上来说也是巨大的灾难。

怎么办?这就要用“无源物联网”来解决了。无源,可以简单理解为不需要电源就能持续工作,电线、电池都不需要。我们可能想到,没有电源,我能不能让它利用太阳能供电?或者,能不能利用动能供电?比如有的共享单车,你踩踏板的能量就给智能车锁充电。还有一些遥控器,你按键时的能量就在给遥控器充电。

不过,当下热议的“无源物联网”技术,重点还不是利用太阳能和动能,而是捕获空气中的电磁波的能量,比如蓝牙信号,无线电,4G、5G信号等等。无源物联网就是打这些微能量的主意,利用无线能量捕捉技术,从环境中获取这些能量。

现在,这种“无源物联网”技术已经有一些成熟的应用了,我给你举几个。

国内企业启纬智芯,开发了一款带显示屏的电子吊牌。这种吊牌可以做成航空公司的电子行李牌,你用手机靠近它,它就能从手机NFC(近场无线通信)中获取电能,并同时获得手机里的数据,在电子牌上显示托运信息。这就省去了一遍遍在行李箱上贴条的麻烦,也更加环保。这家公司还生产了一款智能门锁,同样不通电,不带电池,用户也不需要指纹或者密码,用手机靠近一下,门锁就可以获得能量、识别数据,自动开锁。

当然,这还是需要设备之间彼此靠近来获得能量的手段。我们再来看一个更远距离的无源物联网的应用。

9月份,美国一家名叫Wiliot的物联网初创公司获得了软银愿景基金2亿美元的融资。它的核心产品是一款无源的蓝牙传感器标签,只有邮票大小,可以贴在任何地方。它最大的亮点就是能通过微型天线,收集环境中蓝牙信号的能量,为传感器供能。

这款标签的成本在10美分左右,并且用打印机就能生产。在产品出厂时贴上这种标签,它就能实时传送从工厂、仓库到销售全程的位置信息。还有,酒类和疫苗等产品对存储温度很苛刻,贴上这样一枚标签,在运输过程中,它就能实时传送温度、气压等信息。

当然,现在我们身边最密集的信号源是5G,获取5G能量的技术也正在发展。目前在实验室阶段最先进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在180米的范围内,收集特定频段的5G射频能量,采集到约6微瓦的电力。随着5G的大规模推广,无源物联网拥有了一个广泛覆盖的无线供电网,为小型物联网设备持续供电。

你看,在“无源物联网”时代,5G不仅是通信技术,也是能源技术。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日常使用的很多东西,遥控器、鼠标、键盘、耳机、手环等,都成为“无源”设备;而在遥远的将来,“无源物联网”把所有物体都接入网络,原始社会人们想象的“万物有灵”,就会真的到来。

上个周末,北京野生动物园自驾游览区,有一位男性游客突然跳下车,跨过防护坡和隔离沟,奔着虎群冲过去。从现场的照片来看,这个游客当时离虎群只有几米,非常危险。随后,这名游客因为严重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公安机关依法刑拘。

这种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按说有关部门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也做了不少,但总是有人以身试险。到底这些人是出于什么心理动机,我们不去讨论了,但我们不妨站在科学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更倾向于作出冒险行为?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爱不爱冒险,这事儿基本上是天生的。比如你去买基金的时候,基金公司会要求你填写一个关于风险偏好的测评,看你的风险偏好是什么水平,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就不能购买高风险的基金。你看,这种测评的假设前提,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风险偏好水平是比较固定的,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波动。

这种假设对不对呢?根据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我们的风险偏好水平其实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非常容易受身体状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灰犀牛》的作者米歇尔·渥克今年出了一本新书,我们叫《灰犀牛2》吧,这本书里就提到了至少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味觉因素。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喜欢吃辣的人在冒险行为测试中得分比较高,这至少说明,吃辣和冒险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喜欢吃甜、酸和苦味食物的人却没有显示出这种相关性。有一种假说是,喜欢吃辣和喜欢冒险,背后的共同原因是肾上腺素的缺乏,这类人需要以吃辣或者冒险的方式来获得肾上腺素。

不过,根据《灰犀牛2》这本书里的说法,最新研究发现,吃辣和冒险行为不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且有更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不管你平时喜不喜欢吃辣,你在吃完辣椒之后的几个小时之内,风险偏好水平都会明显升高。

第二,听觉因素。你听的音乐节奏越快,你的决策门槛也就越低,决策风险也就越大。你要是在开车时听歌,那么,节奏越快、音量越大,你变道、超车的次数就会越多,闯红灯和超速的风险就会越大。据说美国绿日乐队的《美国白痴》这首歌曲,节拍高达每分钟189次,被认为是“最危险的歌曲”。

第三,触觉因素。你猜一下,炎热和寒冷,哪种环境会让人更愿意冒险呢?答案是寒冷。研究发现,当人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大脑会释放大麻素和阿片类物质。这类物质可以帮助人体减轻疼痛、减缓焦虑,但同时也会激活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多巴胺,让人更容易作出高风险决策。

第四,血糖水平。当你饿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出现高风险行为,脾气也会变差。说个有趣的小案例。有人对以色列一个法庭的卷宗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个奇怪的规律:上午9点半到10点审的案子,量刑会比较轻,接近中午12点,量刑一般都偏重,获得假释的量明显减少。这是为啥呢?原来,上午9点半到10点,法官们刚吃完饭,血糖高,就相对平和宽容;血糖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到中午时,包容性就会明显降低。

好,咱们一句话概括知识点:如果你想让你的老板同意一个高风险项目,那就带他去一家川菜馆,把空调调低,放周杰伦的《双截棍》当背景音乐,再点一份特辣的毛血旺,说不定有奇效哦。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你知道,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历史作家们就一直在做各种尝试,怎样把历史故事写得好玩?青年历史作家刘勃,就是其中的高手。他的书阅读体验特别赞,你一拿起就放不下。刘勃老师给我们透露了他的写作心法:第一步,准备2/3的干货知识;第二步,再准备1/3的段子;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把知识和段子搅拌均匀,这可是个技术活儿。

想知道这个“搅拌”后的效果如何吗?正好,得到电子书今天独家首发了刘勃的两本新书,名字很有意思,分别是《小话西游》和《天下英雄谁敌手》。这两本书重新对《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进行了人文解读。如果你是历史迷,或者是对四大名著感兴趣,推荐你去读刘勃的这两本新书。

如果说历史作家的挑战之一,是把枯燥的史料讲得生动有趣;那么,历史学者的挑战之一,可能就是怎么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讲明白。

比如,中世纪的欧洲是一团乱麻,同时存在着神圣罗马帝国、王国、诸侯领地、自由城市等等,教皇和皇帝掐架,国王和诸侯抢地盘。你要是一头扎进去,很容易迷失在各种复杂的年份和人名当中。那么,想学习欧洲中世纪史,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这就要请出我们熟悉的李筠老师了。李筠老师说,想要搞懂这么复杂的历史,不要搞时间线,而是做一个博物馆,找出中世纪这座藏宝洞里哪些宝贝最值得关注。

第一,挑出骑士、女巫、炼金术这些典型印象,搞清楚它们,你对中世纪的总体认知就超过了大多数人。第二,挑出帝国、王国、教会这些政治建构,你可以看懂混乱中的内在逻辑。第三,挑出教皇、国王、商人,他们是牌桌上的重要玩家。最后,挑出查理曼大帝加冕、十字军东征等大事件,你就知道中世纪怎么踩着这些阶梯,一步一步走向现代。

对,这就是李筠老师刚刚上新的《中世纪史纲30讲》的主要内容。李筠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在得到开过《西方史纲》和《罗马史纲》这两门非常受欢迎的课程。他说,《中世纪史纲30讲》这门课让他回到了老本行,他的博士论文做的就是中世纪的研究。

我把课程表附在下面了,如果你对中世纪或者西方史感兴趣,推荐你加入学习。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