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中国中车被评为最受赞赏中国公司,二是新东方准备进入知识剧本杀。我们看看从这些话题背后,能学到点啥知识。
最近,《财富》杂志发布了“2021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第三名是小米,第二名是华为。第一名是谁呢?你可能猜不到,是中国中车。
这份榜单是怎么来的呢?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由5万多名中国企业管理者评选出来的。在中美博弈和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界非常担心供应链问题,因为哪怕国内能够生产99%的零部件和元器件,但是缺少了那关键的1%,生产也可能瘫痪。今年有消息传来,在先进制造的几个关键领域当中,高铁技术很快就能实现100%的自主化,这让中国企业界非常振奋。中国中车,就是中国技术和中国质量的最好名片。
就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又刷到一条消息,日本老牌制造企业日立公司爆出质检造假丑闻。起因是英国高铁上用的日立造车厢出现多处裂缝,导致大批高铁停运。深入一查,发现日立对自己的产品数据持续造假,而且这种行为已经持续了30年!
当然,我的重点不是要对日立进行道德谴责,而是想结合这件事来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工匠精神”著称的日本制造,也会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中国制造想要覆盖全产业链,并且进一步提升质量,亟须解决的短板是什么?
我们之前和质量管理专家林雪萍老师有过深入交流,他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很深。他说,中国制造业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误区,就是总把质量归结于工匠精神。其实,工匠精神并不能保证质量,甚至不是质量的关键。因为说到底,工匠精神是个工作态度问题,而质量控制是个工程学问题。
质量控制是个环环相扣的体系,从上游的新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设计,到中游的拿出样机、小规模试产,再到下游的大规模生产,每个环节创造的价值是在不断下降的。对质量管理来说,价值最高的就是上游,产品的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基本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如果产品设计本身不过硬,那么,下游生产现场的工程师和工人再怎么努力、再具有工匠精神,顶多只能在车间做一些有限的补救,无法改变产品本身的先天缺陷。
这就好像拍一部电视剧,用了一流的演员、最棒的摄影师和最贵的服装化妆道具,但剧本本身漏洞百出、满是槽点,那么无论演员多么卖力演出,也很难扭转局面。相反,如果剧本出色,哪怕预算有限、导演和演员不知名,也有可能出精品。
同样的道理,在产品质量控制体系里,最关键的控制点,不是下游的生产环节,而是上游的设计环节。比如,这些年美国汽车界一直在反思,当初为什么会被日本车打得溃不成军。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根本的还不是丰田生产方式对福特生产方式的优势,而是日本车的设计理念要远远优于美国车。
再比如,在高端机床产业,中国和德国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机床的可靠性,主要有三个指标: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热特性。其中,决定机床切削性能的主要是动态特性,而提高动态特性需要积累丰富的工程数据,每台机床要有两百多个测量点。但是目前中国机床产业还没有建立起机床参数数据库,对刚性、频率等关键参数没有按照严格的工程化标准来优化。所以,中国高端机床的差距,主要还是在设计环节。
林雪萍老师指出,中国机床要改变落后的局面,第一要务就是设计理念翻身。没有设计思维引领,即使零部件的短板补齐,整机依然造不好。说到底,“设计才是质量之母。”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上周,我很敬重的俞敏洪老师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并附文:“教培时代结束,新东方把崭新的课桌椅,捐给了乡村学校,已经捐献近八万套。”原来,因为业务调整,新东方退租了部分校区,留下一批崭新的定制课桌椅,每套市场价大概六七百元。新东方把近八万套这样的课桌捐赠给了有需要的乡村学校,其中还有一批送往了我的家乡四川宜宾。新东方以这种方式对教培时代告别,令人钦佩。大家很关心,新东方的下一步会怎么走?
我们团队也一直在关注新东方的转型动态。我们注意到,除了成立托管公司、推出家庭教育课程等动作,还有一条很有意思的消息。据熊猫传媒董事长申晨透露,新东方正在跟他投资的剧本杀公司谈落地合作。
新东方跟剧本杀,这不八竿子打不着吗?原来,这次合作的剧本杀主题,是知识类剧本杀,也就是通过剧本杀来实现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包括“中国历史剧本杀”、中英双语的“全球史剧本杀”,还可以通过历史,串联起数理化知识和各种科学实验。新东方有2000多家门店,5万多个老师,3000多个外教,以这样的底子投入知识类剧本杀,算是降维打击。
申晨讲了一个他带儿子亲身体验的历史剧本杀。这个项目的剧本来自中国历史长河里的120个经典时刻,比如荆轲刺秦王、明末李自成起义等等。那次孩子们抽中了荆轲刺秦王的剧本,七八个孩子在两个老师的带领下,抽签决定角色,有的扮演秦始皇,有的扮演李斯,有的扮演荆轲,等等。孩子们换上秦朝的衣服,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思考。
比方说,老师问“秦始皇”:你的目标是要扫平六国,那么,你要先打谁?后打谁?为什么?扮演“秦始皇”的男孩还不到9岁,他说,我要先打齐国,再打楚国,燕国很小,可以放在最后打,不着急。老师接着问,那你打齐国的时候,最顾虑谁?为了消除顾虑,你要怎么办?孩子说:我最顾虑楚国,因为楚国离我近,而且又大,那我在打仗前,得跟它签个合同。再比如,老师问“荆轲”,你为什么要去刺杀秦始皇?不去行不行,有没有别的办法?去之前,你要做哪些准备?如果你真的杀死了秦始皇,你觉得接下来的历史会发生什么?
申晨说,他们一堆家长,在现场看得非常惊讶,原来历史还可以这么讲,学习历史竟然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完全没有死记硬背的烦恼。
不过,我想说,知识剧本杀不仅仅是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这么简单。事实上,它代表了一种学习知识的新方式。如果把传统的学习方式叫做“记忆式学习”,那么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叫做“还原式学习”。“记忆式学习”,你只能学到知识的一半;只有通过“还原式学习”,才能学到一个完整的知识。为什么这么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说说,知识是怎么产生的。生物学界早就发现,人类的知识进步,和人类大脑的智力进步没什么关系。早在2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大脑发达程度就和现代人类差不多了。那么,如果知识进步不是由智力进步带来的,那到底是由什么带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真正触发新知识的,是人类面对的新问题、新挑战。如果人类没有面对新挑战,就不会触发新知识。比如语言。在人类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社群之前,用手势沟通就够了,后来越多越来的人聚在一起,要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复杂,人类才需要发明语言。还有用火。很多进化学家认为,人类是因为遇到了肠胃退化这个问题,才开始学会用火的。
你发现没有,知识,就像一个虎符一样,是分为两半的:一半是当初面对的那个问题,另一半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知识在代代传递的过程中,往往是把解决方案留下来了,却把它解决的那个问题给遗忘了。罗胖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问题就是“伤口”,解决方案就是“创可贴”。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传统的“记忆式学习”,就是只记住了那个“创可贴”,那只是知识的一半,甚至只是知识的“尸体”;而像知识剧本杀这样的“还原式学习”,是让你回到当时那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困境,还原在那个条件下你会怎么思考、怎么选择,最后才推导出后来看到的那个解决方案。这样才算学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
如果你是得到老用户,你一定知道,得到的知识产品都是以“挑战+解决方案”的结构来搭建的,这也是一种“还原式学习”。我们相信,最好的知识交付,不是“提纯”,而是“还原”。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我们公司又增加了一个内部共享文档,叫“我就随便问问”。在这个文档里,问什么都可以,问谁都可以。任何同事,都不会因为提问而受批评。这个文档里,大家的提问五花八门,比如,有同事问“在公司遇到罗胖和脱不花,要不要打招呼?”也有同事问“我爷爷想知道,公司的这么多员工,跨年的时候,名字都能上电视吗?”
还有同事问:“什么叫打开工作界面?”要知道,“打开工作界面”,是脱不花的口头禅。那脱不花是怎么回答的呢?她说:打开工作界面,用大俗话来说就是干事儿的时候,涉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藏着捂着,无论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都能主动将自己的工作进度同步给其他同事。比如,一个像“双11”这样的大项目,“我”可能承担了其中一个分工任务,但是其实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执行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如果我觉得,暴露问题会让领导对我评价不好,所以就选择沉默,不及时喊出困难和需求,这就是“不打开工作界面”。相反,我及时向上级、向项目总指挥去反映我遇到的困难,并且能让大家看懂我的困难是什么,主动请求援助,这就是“打开了工作界面”。
总之,所谓工作界面,就是自己开展工作的基本作业面。凡目标必有OKR、凡项目必有预算、凡计划必有进度表、凡会议必有纪要、凡方案必有文档、凡任务必能交付结果,这就是任何岗位最基本的工作界面。
蔡钰老师说过:“有多少好答案,在苦等一个好问题。”“我就随便问问”这个文档上线一星期,已经有几十个这样的好答案等到了它的好问题。以后我会不定期地和你分享。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