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日本计划大幅提高军费支出,二是国务院文件提出要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先来看第一条。上周,日本政坛有一件事值得关注:刚刚上任37天的第100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带领全体内阁成员集体辞职。不过,在同一天,岸田文雄又当选为第101任日本首相,并重新组阁。你知道,每届日本首相的实际任期平均在1年左右,这一届首相仅仅在任37天,刷新了纪录。
这两届任期有啥区别呢?简单说,岸田文雄的上一届任期没有经过日本众议院选举,是直接接替菅义伟上任的,而第二届任期是日本众议院选出来的。这里头涉及日本政坛的复杂操作,就不展开说了。但我们想提醒你注意一点,岸田文雄提出,要在第二任期内大幅提高军费开支,把日本军费直接翻番。
好,消息就说完了,我们看看能学到点儿啥知识。
军费开支一向是国际社会的敏感话题。有一家瑞典智库每年都会发布“全球军费报告”,你会发现,印度、沙特、越南等国的军费开支都增长得特别快。相比来说,过去几年日本军费的增长并不特别突出。从绝对值上看,印度2020年的军费支出为729亿美元,比日本的500亿美元要高出不少。就美国打造的所谓“美日印澳”四国同盟来说,是不是印度的军费增长更值得担心呢?
不能这么简单看问题。产业观察家宁南山有一个观点,虽说都是军费开支,但不同国家军费开支的性质不同,有的是消费属性,有的是投资属性。比如印度和沙特,由于自己的国防工业非常落后,军费开支基本上就是各种买买买,他们每次军备采购都会引来全球武器商的争相抢食,非常热闹,所以这两个国家在全球军工市场的存在感非常强。
再看俄罗斯,虽然2020年它的军费开支比印度还少100多亿美元,但俄罗斯基本上都是采购自己生产的军事设备,所以这笔钱等于是对国内军事工业的投资,保持自己在全球军工领域的优势,可以进一步加大武器出口。也就是说,印度的军费开支越多,就会越拖累印度经济;而俄罗斯增加军费开支,会对俄罗斯经济形成正向促进。
那么,前面说的日本属于哪种情况呢?应该更接近俄罗斯。今年瑞典还公布了一个各国军事实力排名,日本就紧跟在美、中、俄之后,成为全球第四大的军事强国。你知道,日本在美国默许下偷偷建造了7艘准航母,还拥有先进的“苍龙级”常规潜艇。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澳大利亚购买法国潜艇毁约事件,其实澳大利亚最早是想买日本的“苍龙级”潜艇,后来才转向了法国。所以,未来如果日本真的大幅提高军费支出,比印度要危险得多。
好,前面说了军费的例子,我再给你补充一个金融领域的例子。
你有没有觉得有一件事很奇怪:美国的国债规模屡创新高,目前美债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100%,日本国债占GDP比重更是常年超过200%,但美、日从没陷入过“主权债务危机”,好像借得越多、日子越好过。而不少发展中国家,往往债务才占GDP的40%~50%的时候就撑不住了,利滚利还不上,结果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像拉美和非洲国家、俄罗斯都遭遇过。这是为啥?
因为同样是债务,本币债务和外币债务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本币债务,也就是美国发行美元债券,或者日本发行日元债券,不可能引发主权债务危机,因为债务国总是可以通过印钞票来还债,不存在真的还不上的情况。所以,中国人民大学翟东升老师有一个著名论断,就是本币债务其实不是债,而是一种税。
但是,发展中国家想要借钱,就没法发行本币债务,因为没人会买。而你借入外币债务,比如美元,这就是实打实的债务。需要你拿实实在在的产品,通过出口创汇获得美元,再去还债。一旦你的出口跟不上,外汇储备又花光了,就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你看,同样是主权债务,一种是债,一种是税,没有可比性。
相传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对他的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放在这里也挺合适。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本月,国务院印发了一份文件,叫《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里面有一条明确指出,“要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此外,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进博会的汽车展馆中,氢燃料电池汽车声势浩大,占了半壁江山。媒体热议,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春天来了,又一个万亿级的黄金赛道即将打开。
好,消息就说完了,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你可能会想,在锂电池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氢能?一个原因是,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存在比较明显的瓶颈,用在汽车上还行,如果要用在飞机上,那电池的体积和重量会非常大,对飞机来说不太现实。未来要实现碳中和,飞机、轮船这些长途运输工具也必须用上清洁能源,氢能就是选择之一。
不过,氢能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业内讨论得比较多的选择还有甲醇燃料。相比氢能,甲醇有利有弊。甲醇在常态下是液体,它的存储、运输方式更接近于汽油,比氢能的存储运输更便宜更安全;不过,甲醇燃烧时有少量二氧化碳,不像氢能一样是零碳排放,甲醇路线被认为“革命不彻底”。
青年科学家彭天放老师带来了新一期的《硬科技报告》,告诉我们,科学家有办法让甲醇也零碳排放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11月3号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从空气中采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然后使用太阳能把它们转换成甲醇。这种甲醇中的碳元素全部来自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它消耗的二氧化碳和它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抵消了,所以从整个能源使用全周期来看,就实现了零碳排放。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其实,这项研究并没有使用什么黑科技,而是把三个已经成熟的技术进行了重新组合。
第一个技术,就是直接从空气中进行碳捕捉。通过特殊的吸附材料和气体压缩循环过程,从空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和水。这个装置的结构有点像是空调和空气净化器的结合体,每天能够从空气中提炼出大概8公斤的二氧化碳和30公斤的水。这套装置在10年前就研发出来,并开始商业化地提供碳捕捉产品了。
第二项技术,就是用一种太阳能驱动的氧化还原装置,把上一步骤中提炼出来的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个由稀土金属铈作为催化剂的陶瓷盒子。在大概500-1500℃的温度下,让二氧化碳和水按照一定比例进入这个陶瓷盒子,就可以通过热化学反应生产出氢气和一氧化碳。这里所使用的高温,是由一个用来聚焦太阳能的大号凹面镜产生的。
我在文稿区放了一张整个装置的图片,你可以看看。这种通过凹面镜聚焦太阳能的装置,也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叫做光热发电。它是光伏发电之外另一项重要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在我国的敦煌,就有一座大型的光热发电站,非常壮观。
第三种技术,就是把上一步得到的氢气和一氧化碳,通过催化合成为甲醇。这也是一种在工业上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至此,通过三个成熟技术的组合,我们就得到了零碳排放的甲醇。而且,整个过程除了空气之外,不需要使用任何额外的原材料,也可以说实现了“空气变油”的神奇转换。
当然,目前这项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算下来,每升甲醇的生产成本很高,差不多有120元人民币。但在未来,通过催化剂和反应装置的优化设计,有可能把成本降到每升7块钱人民币左右。这就是一个在商业上可以被接受的价格了。从物理条件来说,仅仅使用撒哈拉沙漠的0.5%的面积来生产甲醇,就可以供给全球全部的航空飞行。
未来,甲醇燃料很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头条》也会为你持续关注。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今天,贾行家老师的《文化参考²》年度日更专栏正式上新了。我知道,很多得到用户都是贾老师的粉丝,我特地采访了贾老师,问了你可能会关心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听听贾行家老师是怎么回答的。
第一个问题:这一季的《文化参考》跟上一季有什么不同?
贾老师回答:这一季《文化参考》还会继续为你带来文化、文学、艺术、影视和历史等方面的消息,但在“内功”上,我会努力实现两种转换:
第一个是“支点问题”的转换。上一季我们要解决的支点问题是:通过具体的话题,和你一起建立对中国文化的具体感受,从历史、文学、艺术、现实生活等许多角度,来体会中国文化的特质和性格。
而这一季的支点问题是:我们怎么通过文化艺术去寻找自我,完善一个平和的、充沛的、更能面对无常世界的自我?于是,在具体选题和表述上,我也会作出一些转换:既然是一起寻找自我,我会以自己为例子,更多地和你分享我的经历、我的性格、我的偏见和我自己的语言习惯,非常期待你的不同见解。
第二个问题:您已经持续输出一年了,会不会担心这一季没得可写?
贾老师回答:我之前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写到某一天就没得可写、没得可说了。结果发现不是这样:当我看到的越多,想说的就越多,当我写得越多,就越想继续写下去。原来,持续地分享并不像挖矿,掏光了储存就没了,而是像旅行,走得越远越有惊奇,可有人真能走遍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吗?所以我们不用担心,请尽情地表达和分享。
第三个问题:大家都说您是写稿“水龙头”,有同事见您从早上10点打开电脑到下午5点关上电脑,打字就没停过。您是怎么保证自己写稿的状态始终在线的?
贾老师回答:我根本不是“水龙头”,那是大家的鼓励。我有时候一篇稿子要写两三天,怎么都找不到状态,越改越焦虑。要说有什么“心法”,那就是“死线是作者的好朋友”,只要它横在那里,你就得把自己压榨出来。还是那句话,“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只要你完成了,无论多不完美,你总是会比没有完成获得更多的机会。这是人成全自己的方法。
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种写作,所以有无数针锋相对的秘诀,唯一的共同点只有:去写,去改,去重新再写。钱钟书有个描述:作家最喜欢用别人写出来的东西评价别人,用自己想写的东西评价自己。想要不陷入这种陷阱变成一个妄人,那就只有不断犯错,不断让自己“再来一回”。
好,感谢贾行家老师真诚的回答,我也真诚地邀请你加入这门课,跟贾行家老师一起,踏上这趟通过文化来寻找自我的旅程。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