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北交所开市,二是奈雪的茶登上热搜。
本周一,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交易了。从9月2日宣布设立,到11月15日正式开市,只用了74天,媒体评论这是创造了新的“北京速度”。
你知道,北交所的定位,是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这样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为什么要把这个交易所设在北京?除了形成南北呼应的资本市场地理格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京集中了全国最多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在学术论文和大学指数方面都是全国第一。这意味着,北京有机会通过深度的产学研融合,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创新。
好,消息就说完了,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我想借着这个话题,再深入聊聊产学研融合的难题。你知道,传统的科技转化办法,就是高校把研究成果直接卖给企业,但效果不好。一是转让费高、企业负担不了,二是企业也没有把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产品的能力。这就造成很多科技成果被闲置,高校“捧着金饭碗要饭”,而企业又创新乏力。业界有个形象的比喻,从“学”到“产”之间,横着一条“死亡之谷”,这边过不去,那边过不来。
怎么办?我们团队把业界讨论得比较多的几种方式帮你梳理出来了,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种思路,就是“造桥”,也就是成立专门的应用研究机构来连接两头。
你看,“死亡之谷”的这头是“学”,也就是大学和科研院所;那头是“产”,也就是创新型企业,这两头的主体都是清晰明了的。但是,中间还缺少一个“研”的主体,也就是专门的应用研究机构,由它们来做专业的“科技搬运工”,把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
“造桥”模式最成功的例子,是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协会。这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下设80多个研究所,有1.5万名科研人员。你可以这么理解,弗劳恩霍夫协会就是德国制造企业的“共享技术转化平台”。一家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应用技术方案,可以直接向研究所下订单,支付相应费用,由研究所去完成开发。弗劳恩霍夫协会对基础科研成果的转化非常高效,每年为3000多家企业完成上万项科研项目,被认为是“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
目前,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已经建立起类似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弗劳恩霍夫模式”正在中国兴起。
第二种思路,就是“跨越”。也就是不去另建研究机构,而是让“学”这头的腿伸长,直接跨到“产”这头来。具体来说,就是由高校作为VC,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投资孵化成企业。这个方式最早由斯坦福大学开创,后来推广到全球各地的高校。
我们注意到,被誉为“中国斯坦福”的西湖大学,在去年8月成立了产业投资基金,今年密集投资了5家创业公司。高校亲自下场当VC,优势非常明显,就是可以把科技成果转化大幅提前。比如,当一个科研项目还在立项阶段时,西湖大学的成果转化办公室就开始考虑项目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定位问题了。科学家只需要专心搞科研,剩下关于专利申请、政策咨询、投资谈判、团队搭建等所有问题,西湖大学都可以提供一站式保姆服务。
目前,除了西湖大学,还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也都成立了各自的创业投资基金,高校VC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股重要力量。
此外,还有第三种思路,就是反过来,让“产”这头的腿伸长,跨到“学”这头来。由企业主动进入高校,与高校合作研发。
举个例子。中国台湾的物联网头部企业研华科技,每年投入2000万元,在台湾某大学建立“物联网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下设三个实验室。研华科技从企业的角度提出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与主持实验室的教授进行探讨,双方共同制定年度研究计划。确定研究项目后,研华科技会派技术人员进驻实验室,共同研发。一旦有了研究成果,就可以快速转化为产品。后来,研华科技又进一步和该大学合作,设立物联网专业的“产学博士”计划,联合培养物联网人才,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加入研华科技。
我们来梳理一下跨越“死亡之谷”的几种思路:一是“造桥”,通过专门的应用研究机构来转化科研成果;二是“跨越”,要么高校向下跨一步,通过校方VC直接孵化企业;要么企业向上跨一步,主动进入高校,搞联合研发和联合人才培养。
看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最近,奈雪的茶推出了一款新品,叫鸭屎香宝藏茶,瞬时登上了微博热搜。茶好不好喝不知道,但很多人表示,冲这名字就得买一杯见识一下,鸭屎香是什么味道。你发现没有,最近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名字稀奇古怪的爆品。比如,拖鞋不叫厚底拖鞋,叫踩屎感拖鞋;秋衣不叫保暖内衣,叫热皮;苏打水叫PH9.0水,茶饮料叫困茶。有评论说,新消费赛道竞争惨烈,就连起名也开始“内卷”了。
好,消息就说完了,我们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这些新消费品的名字乍一看令人眼花缭乱,但我们团队还真的认真做了一点研究,发现其实是有套路可循的。我们总结了几招,说给你听听。
第一招,造叠词。就是把单字重复一遍,形成完全不同感觉的新词。把这一招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品牌是喜茶。一杯用草莓、芝士做出来的奶茶,不叫“鲜榨草莓芝士”,得叫“芝芝莓莓”。想在喜茶点杯最基础的珍珠奶茶?不好意思,这里没有,有的是波波奶茶。一杯芒果味奶茶,得叫多肉芒芒;椰子蛋糕,得叫椰椰冻冻。
叠词的好处很明显,韵律感强,让名字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可以渲染氛围。你看李清照那句“凄凄惨惨戚戚”渲染的是凄凉忧愁的氛围,奶茶店的“芝芝莓莓芒芒”则是让人一秒变身可爱少女。如果你的行业是以年轻女性用户为主流,这个起名技巧可以试试。
第二招,在名字里加数字。奈雪的茶出过一款用山竹做的奶茶,售价高达58元,但一上市就被抢空,这估计跟它的名字有关——“霸气二斤山竹”。听听,整整两斤山竹都装到奶茶里了,能不贵吗?我还见过一家奶茶店,产品名全是带数字的,400克葡萄、十粒草莓等等。回头想想,这个传统可能是“六个核桃”开创的。
为啥商家这么爱给产品名里加数字呢?一来,数字可以直接展示产品价值;二来,数字还让事实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写《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你说大象在天上飞,人们不会相信你。但是如果你说425头大象在天上飞,人们可能会相信你。这就是数字的神奇之处。
第三招,用诗词歌赋。比如网红奶茶店茶颜悦色,它的奶茶取名声声乌龙、人间烟火、浮生半日等等。听名字不知道它是卖啥的,但就是觉得高级。这类名字,不在于介绍产品,而在于创造画面感,给用户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手法咱们可以叫它造意境。
你可能觉得,这很难,我没有文学功底怎么办?没关系,我们还为你总结了第四招,连连看。把人物、物品、时间、地点、状态这几个元素里面,听着比较高级的词汇列下来,然后随意连线,就能撞出意境感。随便举几个:
地点+物品:弄堂咖啡、上海轻咖、西班牙拿铁(咖啡名);
时间+地点:山中四月、午夜巴黎、落日罗马(香水名);
物品+状态:果子熟了、桃子微醺(饮料名);
地点+人物:柏林少女、纽约辣妹(口红名);
地点+状态:迈阿密高烧、摩洛哥热风(口红名)。
你看,是不是一学就会,现在你也可以取出一个能上热搜的爆款名字了。
想起一句话,“所谓套路,就是被反复验证过的方法。”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你知道,罗胖有个习惯,每天都要刷几本当天上新的电子书。有一天,他边刷边感慨,得到电子书也太贴心了。当时他正在看一本很奇怪的书,叫《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内容是28个哲学难题,就像我们小时候读的那种解谜游戏书一样,前面是问题,最后是答案。贴心在哪儿呢?电子书组给每个问题和答案都做了互相跳转的链接,不用来回翻进度条,一问一答,刷起来特别畅快。
你知道吗?得到的每一本电子书,都是同事们手动排版设计后上架的。排版的小姐姐们就坐在我旁边,我问她们,得到电子书的排版设计理念是什么?她们回答,就一点:电子书的阅读体验,不能比纸书差,甚至要比纸书更好。
第一,要方便使用。比如解谜书籍的问题能跳到答案,杂志的文章结尾能跳回目录,这是基本的,就像你读纸书时能前后翻阅一样。
第二,要有视觉逻辑。拿杂志的目录页来说,栏目、标题、作者等等信息挤在一起,读者很容易视觉疲劳。那么,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读者看目录,最关心的是什么?比如《当代》杂志,是一本小说杂志,那么读者最关心的肯定是篇名,其次是作者,再次是体裁,字体大小就会按这个顺序来排列。
第三,还要有情感体验。每本书的风格都是不同的,电子书希望能为你还原读不同书的不同感觉。她们的秘诀是提取出每本书的关键词,然后用设计语言去还原。还用《当代》举例子,它的风格关键词是简洁、内敛,那么排版时就要把这两个词体现在标题颜色、图片排布,甚至线条设计上;而《第一财经》呢,关键词就是现代、商业。重要的书籍,她们还会提取封面上的色彩和图案,重新设计漂亮的章节页,强化你读这本书时的沉浸感。
《得到头条》经常跟你聊体验设计,你看,我们可不是纸上谈兵啊,我们的电子书里也藏着这么多体验设计的元素。你可以去知识城邦关注@排版小姐姐,了解更多电子书设计背后的故事。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