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怎么成为卖国贼的

说起李鸿章,我们可能都知道他是晚清重臣,对历史更了解的人还会知道,因为甲午海战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一下子成了汉奸卖国贼。可是你知道吗,真实的李鸿章其实是个特别牛的人。

先让我们来看看李鸿章都多牛:在甲午海战之前,因为领导洋务运动,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为清朝唯一有能力与当时世界较量的人,甚至还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慈禧老太太对他的评价就更了不得了,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听听,再造玄黄,这是多高的评价。

可问题是,这么牛的一个人,为啥名声突然就臭了呢?人们对于同一个人的认知,又为什么在突然之间发生了那么大的反转呢?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商昌宝,为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先说甲午海战。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花巨资打造的现代化国防力量——北洋海军竟然全军覆没,李鸿章作为战时的总指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战争连连失利的情况下,李鸿章被“革职留任”。李鸿章之前多年积累的名声,就这么被一场战争失利一扫而光。李鸿章冤不冤呢?肯定不冤,可要把责任都归在李鸿章一个人身上,也确实说不过去。

第一,当时清朝的海军战备虽然在世界海军中排第八,论次序,还排在日本前头。可李鸿章心里特别清楚,海军的力量,不是由人数和兵船数量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船的新旧和炮的大小以及射击的快慢决定的。清朝的战备数量虽然不少,但设备陈旧,打起仗来根本不行。

第二,李鸿章为了打赢甲午海战,也是尽心尽力,他知道设备陈旧,也曾尝试改变这种状况。当时,他看上了一艘世界上最快的巡洋舰,可因为要给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朝廷就宣布海军停购军舰两年。结果这艘巡洋舰被日本买去,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在战争中横扫北洋舰队的“吉野号”。也就是说,李鸿章尽管权重一时,但说白了,不过是看家护院的大总管,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主子那里。事实上,北洋海军的最高统帅也不是李鸿章,而是满清的两位王爷。

第三,咱们再看看日本,日本为了购买吉野号,人家天皇是节衣缩食,皇后还把仅有的几件首饰全部捐了出去。后来在战事紧张的时候,明治皇后亲自上前线,为伤兵清理、包扎伤口。日本天皇怎么做,清朝的海军不知道,可慈禧为了庆生修建颐和园他们是知道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愿意给清朝卖命呢。也是该着李鸿章倒霉,战争失败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又落在了他的头上。

这样情况下的谈判,和正常的谈判完全不一样。作为战败国,对等谈判根本就不可能,李鸿章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出发前,他跟皇帝以及大臣商量了很久,如果日本提这样的要求该怎么办,如果日本提那样的要求又该怎么办,几乎把各种可能都讨论了。这么说吧,在出发去日本谈判之前,李鸿章所有的动作,都是经过了皇帝拍板的。也就是说,条约中任何有损大清帝国利益的条款,李鸿章都不过是奉命行事。

特别是谈判过程中,李鸿章遇刺,左下眼窝被子弹击中,如果这时他聪明地打道回府,不但不会落下千古骂名,还会获得举国上下的同情。可李鸿章为了大清帝国的利益,谢绝了医生马上施行外科手术的建议,一直坚持到谈判完成。在极度不对等、身体又受伤的情况下,李鸿章不仅为清朝争取到了最低的赔款,还追回了已经被占领的辽东半岛。

可是那时清朝实在是太穷了,就连这个最低限度的赔款也赔不起。皇帝在为赔款发愁的时候,觉得李鸿章丧权辱国,给大清国丢了颜面。可皇帝不能承认自己错啊,那么所有的错误就落到李鸿章头上了,就这么着,李鸿章成了举国上下眼中的卖国贼。

听了这个故事,你就会发现,李鸿章不仅不是卖国贼,相反还是个能力非常突出的牛人。那么,他的命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反转呢?总结起来有几点原因:

第一:李鸿章的失败,其实是清朝体制的失败,而清朝的衰败,不是从李鸿章开始的,在这之前就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问题。

第二:李鸿章能力虽然很强,但是这种个人能力,在大的趋势面前,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只能在出了问题的时候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三:就是和李鸿章的地位有关,事情做砸了虽然不是他的责任,可所有的事情都是经他手做的。毕竟,个人敌不过趋势,在失败这个大趋势下,个人越努力,就显得越悲剧。

其实,经营一家公司和治理国家没有多少区别,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不管能力多强,实力多大,都不足与趋势抗衡。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今日值得花时间”(李鸿章为什么不能救大清)
音频稿:陈远
讲述:于浩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