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李子柒前经纪公司再次被起诉,二是购物中心迎来存量竞争时代。
先来看第一条。前段时间,头部网红李子柒起诉老东家杭州微念,引发全网热议。李子柒是杭州微念旗下的顶流网红,微念公司凭借李子柒品牌的崛起,成为资本宠儿,最高达到过60亿元的估值,但李子柒却并没有微念公司的股份,不享有股权增值收益。外界猜测,这是李子柒和微念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李子柒和微念的诉讼纠纷还在审理当中,这两天,又传来消息,微念旗下另一家叫“尔西文化”的子公司因为利益纠纷起诉微念。据公开资料显示,尔西文化拥有几十位百万级粉丝的KOL,大股东微念占尔西文化51%的股份。当然啊,商业合作的双方,往往跟两口子似的,咱们外人其实不了解全部的情况,不好随便站队。
消息就是这样,下面我们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你发现没有,近几年兴起的MCN,也就是网红经纪公司和旗下网红博主之间,爆出类似的利益纠纷特别多。但不要误会,并不是说MCN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别混乱,其实这是所有初创公司都可能踩的坑。只不过MCN公司自带流量,起了纠纷天然会受到公众关注。
那么,为什么初创公司容易陷入利益纠纷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初创公司一般都处于激烈的变化当中,这种变化,会让当初的股权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失衡。比如,商业模式变了,各种资源的重要性就变了。原来做重资产的,后来改轻资产了,那么资本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而人力的重要性上升了。原来做to B,后来改做to C了,那么拥有to B客户关系资源的成员贡献度就下降了。
再比如,创始团队的个人能力变了。就拿我们熟悉的海底捞的例子来说,创立海底捞的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当初各占50%的股份。但是慢慢的,张勇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越来越突出,公司由他在操盘,当初五五分的股权结构就显得不合理了。施永宏也承认这一点,所以同意转让部分股份,两人才没有闹掰。
还有,就拿李子柒来说,当初她只是微念旗下的众多网红之一,不拿公司股份、只拿收益分成,这是合适的。但是随着李子柒成为头部网红,而微念的公司估值因为李子柒品牌而暴涨,这时候,原来的利益分配方式可能就不合适了。
你看,这就是创业公司面临的普遍困境:创业早期,在商业模式、个人贡献度、配合默契度等各方面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就需要定下股权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否则公司没法开张。但后来,随着商业模式、资源的重要性、个人的贡献度发生变化,需要进行利益分配的调整,但创业团队对这种变化又不能达成共识,都认为自己的贡献最大、功劳最高,相互扯皮,最后往往对簿公堂。毕竟,像海底捞施永宏那样有大智慧的人不多。
那创业团队该怎么避免这个坑呢?刘松博老师在《公司治理30讲》里面提到,创业团队要在一开始就预见到这种变化,要在股权设计上给后面的调整留下空间。
第一,采用股权预留机制。也就是,一开始大家不把股权一次性分完,而是预留一部分股份。比如甲乙丙三人创业,甲占40%,乙和丙各占15%。这样,还剩下30%的股份,可以暂时由三个人按股权比例代持。将来需要调整时,这部分预留的股份可以拿来分配,不用让股东把到手的股份给吐出来,这样矛盾就会少很多。
第二,采用股权分批成熟机制(vesting)。比如,负责开发的团队成员许诺说,要开发三个新产品,那就每开发出一个产品,给他5%的股权;三个都做好了,才有15%,而不是一开始就给他15%。再比如,许诺引进重要资源的团队成员,要给他设定引进资源的节奏,有多少资源进来了,给他多少比例的股权。这样,就不会有给出股权后来又后悔的事了。
第三,要预先设定退出机制。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规定好,在什么情况下,贡献不大的股东的股权应该被回收,以什么价格回收,该怎么重新分配,等等。当然,这种规定,就好像在结婚的时候就写好离婚协议一样,比较难。此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通过引入第三方来协调退出机制。
举个例子。宁向东老师曾经为一家小公司设计治理架构,本来是两个股东各占50%的股份,但宁老师要求他们各拿出0.5%,给一个双方都信得过、比较公正的人,由这个人持股1%。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宁向东老师判断,这两个股东将来闹矛盾分家的可能性比较大,加入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就可以将来出现矛盾时,由这个人来主持公道,让弱势的一方有合理的资产权利和退出通道,同时又不会让公司分崩离析。
总之,创业公司可以通过股权预留机制、股权分批成熟机制、预设退出机制等多种手段,在公司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股权和利益分配调整。就像徐小平老师说的:“不要以兄弟感情去追求共同利益,而要以共同利益来追求兄弟感情。”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我读到了一份报告,叫《2021年商业地产趋势洞察白皮书》。报告里说,去年由于疫情防控的影响,全国购物中心开业数降到5年内的历史最低点,只新开业了374座,大量项目延迟到了今年开业。结果今年购物中心迎来开业大爆发,新开业购物中心超过了1100座。
但是,好消息背后也有坏消息。报告里说,一、二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首先,一、二线城市的人均购物中心面积,已经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其次,购物中心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有些商圈之间的客群重叠率超过了50%;第三,目前购物中心的客流仍然受疫情反复的影响,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之前香帅老师也讲过,商场客流主要靠餐饮和亲子两大块,疫情反复影响了餐饮客流,而整顿教培行业影响了亲子客流,这两个因素叠加,让一些商场出现了40%的空置率。
消息说完了,我们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存量竞争时代,购物中心怎样才能打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呢?我们先把问题搁在这儿,来看一个例子。
你可能听说了,在今年十一期间,上海新开了一家超级购物中心——前滩太古里,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有16个足球场那么大。开业之前,有业内人士担心,觉得前滩太古里恐怕不会像北京、成都的太古里一样火爆。一来是因为前面说的存量竞争激烈,二来是因为前滩太古里在上海的位置相对较偏,不像北京、成都太古里那样位于城市的核心商圈。
结果没想到,前滩太古里开业之后火爆得不行,到处人山人海。更有意思的是,你要是去前滩太古里,最先注意到的,很可能不是俊男靓女,而是上海的大爷大妈们,上海话叫“阿姨爷叔们”。据说他们用截然不同的打开方式,把前滩太古里玩出了平行时空的新境界。
早上十点多,太古里户外广场上,已经聚集了来自上海各地的阿姨爷叔们。他们不是来购物的,而是来拍照打卡的。他们三五成群,寻找到有利地形后,开始轮流摆Pose。阿姨们笑得春光明媚,仪态万千,爷叔们鞍前马后帮着拎包拍照。到了中午,阿姨爷叔们就在室外的桌椅上,吃自带的午餐。下午是自由活动时间,两两组合,继续拍个性化照片,丰富朋友圈的九宫格。
你发现没有,阿姨爷叔们看重的不是太古里的购物功能,而是在太古里的社交体验,把购物中心玩儿成了一日游景点。其实不只是他们,年轻人也一样。如果光是吃个饭、买个包,何必专门跑去购物中心?购物中心的核心功能,正在从购物转向社交;消费者正在从购物性消费转向社交性消费。
到这儿,我们就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在存量竞争时代,哪个购物中心能率先在优化顾客的社交体验上发力,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先机。比如,如何设计拍照打卡点?如何引入更多高体验性的商业项目?如何高质量地策展?怎么组织持续的主题活动、创意活动?怎么满足年轻人的夜间社交需求?等等。
甚至,购物中心的空间设计、场景设计和动线设计,也应该以社交逻辑而不是以购物逻辑来重新规划,为消费者打造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更加人性化的“第三生活空间”。
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跟你汇报一个好消息,今天武汉学习中心终于正式开业了。为什么说终于?同事告诉我,这个学习中心来得太不容易了。
刚建立武汉校区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地方,需要到处租场地,高研院第7期和第8期的同学们就要跟着到处搬家。其中7期同学3个月就搬了3次家,先是在武昌的氪空间上课,后来大厦破产,就搬到了隔壁大厦,发现上课体验不好,又用一周时间,到武汉三镇找场地,来到了越秀。
为了让同学们有固定的专属学习空间,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落实校区场地。找场地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武汉很多写字楼周末都不开空调,校区要和物业协调,自己装空调;另外,还要考虑地理位置,要让武汉三镇还有外地的同学过来都方便。
幸好,武汉高研院的同学们给了很多支持,有同学帮忙做攻略,有同学陪着我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牵关系、谈价格。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最理想的场地,把武汉学习中心落在江岸区香格里拉中心3楼。
必须说一句,武汉高研院的同学们太暖心了,谢谢你们!
听说接下来一个月,武汉学习中心安排了不少精彩的活动,跟你剧透一波:有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法律沙龙、圣诞红酒夜、财富现金流工作坊、零售行业知识分享等等。其中,做零售行业知识分享的邵慧宁老师还是高研院7期的学姐,现在也成了得到的老师。
我在文稿区放了几张武汉学习中心的美图,欢迎你来体验打卡。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