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中秋了,走亲访友的时候,大家都会带一些礼物。今天人们送礼有个特点,就是很讲究实用和健康,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健康食品”,或者“保健品”,并且都说自己的产品已经在科学上得到验证了,吃了能更健康。这些健康食品真的那么管用吗?给您推荐一篇文章,摘自科普作家云无心的新书《吃的真相4》。通过这篇文章,您可以了解一下健康和食物的关系,在挑中秋礼品之前做个参考。
首先,某种物质对身体很重要,我们缺了就会得病,跟我们需要补充这种物质是两回事。我们的生理活动是由各种各样的生化反应组成的,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各种酶的参与,还需要很多小分子物质来传递信号。这些物质对人的健康当然很重要,因为缺了它们,很多生理活动就没办法进行了,然后就出现了各种症状。但是,其中很多物质咱们人体自己就能合成,而通过食物补充的物质,经过消化吸收之后,是没有生理活性的,这就没意义了。
其次,我们知道,缺某种物质,可能会出现某些症状,但并不是说补充了这些物质就不会出现这些症状了。通常来说,很多症状的产生不止有一个原因,不是说缺某种物质,比如缺钙,就一定会得某某病。而且,所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充足摄入量,一个是最大摄入量。前者是从各种途径应该摄入的量,后者是各种途径加起来不要超过的量。所以,只要你达到一个充足摄入量,补充再多也是没有防治效果的。比如说你补充维生素,如果你缺维生素,补充了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你不缺,补充了其实是没用的,甚至补过头了,还可能损害健康。
第三,就算对那些需要从食物中摄入的营养成分,人体需要的也是摄入总量,而不是浓度。总量跟你吃了多少,以及食物里这种成分的浓度有关系,即使某种成分在某个食物中含量很高,但如果食用量很小,那你的总量也是有限的。比如螺旋藻,里面蛋白质品质很不错,浓度也不低,但作为保健品的螺旋藻,一般每天也就吃几克。我们一天需要几十克蛋白质,螺旋藻提供的这点儿完全可以忽略。再比如“富硒茶”,茶叶中硒的含量的确不低,但是考虑到每天茶叶以及茶叶中硒的溶出率,它所能贡献的硒和我们的需求也差得挺远的。那种营养成分很高的保健品,基本上都有类似的情况。
此外,营销中经常用的一种手法,就是说科学研究显示有某某作用,但很多研究都是一些细胞试验,或者动物试验,用在人体上有什么情况根本不知道。更重要的是,这些试验只是为了探索某种作用机制,要应用到人的身上,还需要进一步的人体试验。而且很多试验发表之后也一直没结果,要么是因为在人身上做实验效果不好,然后就不了了之了;要么是试验发现,需要的量实在太大了,就像我们之前免费音频提到过的葡萄酒里的白藜芦醇,细胞实验结果很不错,但要是对人有效,得喝酒把人撑死。很多植物化学功效,都有这个情况。
所以,对那些宣称自己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您可要睁大眼睛,不能说看到上面写了某某功能,或者某某科学家发现了某某神奇成分,就信以为真,而忽视了它的论证逻辑。
本文源自:《吃的真相4》
音频稿:宝利
讲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