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部分国家取消对华普惠制待遇,二是搜狐张朝阳开直播物理课。
先来看第一条。从12月1日起,中国卖到欧盟成员国、英国、加拿大等32个国家的商品,不再享受这些国家的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所谓“普惠制关税”,是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消息一出,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强烈关注。
有人认为,取消对中国的普惠制,可以理解。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产品的全球竞争力越来越强,中国可以大大方方地从发达国家“普惠制”名单中毕业,无需紧张。但也有人认为,没有了关税优惠,部分低利润的出口企业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甚至会打击到国内经济复苏的势头,等等。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先来说说,这件事到底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我来给你补充三个事实:
第一,从1996年开始,欧盟就陆续减少中国的“普惠制”受惠产品。到2015年,中国所有产品就已经不再享受欧盟的普惠制优惠。所以,对欧盟市场来说,这次的消息只不过是对事实的追认。真正从12月1日才取消普惠制的,其实只有少数几个国家。
第二,目前发达国家的正常关税也就是2%~3%,取消“普惠制”意味着恢复到这个关税水平。
第三,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结果怎么样呢?几年下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不但没有扭转,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了解了这三个事实,你就心里有数了,这个所谓“重磅消息”掀不起啥大风大浪。
不过,有个问题倒是值得深入探讨一下:为啥关税稍有风吹草动,国内出口企业就习惯性恐慌,生怕自己那点微薄的利润被关税抹掉了?理论上说,关税应该是由进口国的消费者买单啊。
举个例子。美国出口汽车到印度,如果印度对美国汽车加关税,结果是印度消费者买美国车更贵了,而美国出口商并不会因此降价销售。但是,反过来逻辑就变了:如果是印度向美国出口汽车,美国一加关税,印度出口商只能降价,别无选择。这到底是为啥?
说到底,还是定价权问题。之前我们在第116期节目里,聊了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定价权问题,今天我们来聊聊国际市场的定价权问题。我记得大学那会儿上国际贸易课时,讲台上的老教授痛心疾首地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这是为啥呢?我去查资料,发现各种说法都有。
早些年,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因为中国只能做初级产品,没有技术含量,所以没有定价权。后来发现,不对啊,当中国成为制造大国、世界工厂,人家却把铁矿石这种最初级的产品卖出了天价。这时候出来一种解释,说是因为人家掌握了中国没有的稀缺资源,所以能够漫天要价。
但是,中国也有全世界都稀罕的稀土资源,在当时也只能卖白菜价。这又是为啥?有个解释就更奇怪了,说是因为中国人喜欢窝里斗、不团结、相互压价,结果被外国人占了便宜。——这个说法的谬误在于,首先,把最正常不过的市场竞争说成了人性问题。其次,在早些年,稀土行业和需要大量采购铁矿石的钢铁行业,也尝试通过行业协会来减少竞争、统一对外谈判,但效果不明显,在定价方面仍然没有太多话语权。
总之,各种说法,你仔细去分析,都是经不起推敲的。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解释,来自金融专家张捷写的一本书,名字就叫《定价权》。这本书里提出,一国企业定价权的关键,不在于科技的高低,也不在于竞争是否充分,而在于这个国家的流动性是否充足。
我们都学过《多收了三五斗》那篇文章,农民丰收了,但米价跌了,结果农民卖米的收入反而少了。但是你不觉得奇怪吗,米是可以长期储存的,农民为啥不等一等,等米价涨上去了再卖呢?就是因为,农民没有多的钱,可能还背了一屁股高利贷,等不起。米店老板知道农民急用钱,故意压低收购价,就看你卖不卖。正常情况下,米店老板必胜无疑。
但是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时候,有人给农民提供充足的、零利率的贷款,让他先用着钱,米囤着不卖。什么时候米价涨上去了,什么时候再卖。这下,轮到米店老板慌了:不涨价收购,米店就无货可卖。米店老板能撑到什么时候,取决于他之前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囤积大米。
你看,这就是一个争夺国际贸易定价权的极简模型:谁拥有更多的流动性,谁就掌握了定价权。流动性说白了,就是你的资金紧不紧张,借钱成本高不高。《定价权》这本书里说到,在19世纪的时候,中国茶叶商人就和购买茶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一场定价权的博弈,结果中国茶叶商人完败。为啥?当时中国的货币白银非常紧缺,贷款利息高达40%~50%,而荷兰拥有充足的美洲白银,而且他们的贷款利率长期低于5%。这种流动性的巨大差异,让中国茶叶商人必输无疑。
这里再插一句,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崛起的时候,各国都要搞重商主义?并不是他们错以为,贵金属本身是财富;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谁占有了贵金属,谁就占有了流动性;谁占有流动性,谁就拥有了国际贸易的定价权,就可以利用定价权的不平等,来更快地攫取财富。
再说回到今天的现实。在美联储可以无限印钞,而中国必须靠辛苦出口产品才能换回流动性的情况下,争取定价权是很难的。不过,随着人民币逐渐和美元体系脱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局面正在被改变。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搜狐公司CEO张朝阳宣布,搜狐视频将推出知识直播平台。他本人亲自上阵,在直播间开课。让我有点意外的是,他讲的不是商业话题,而是物理科普。我这才知道,原来张朝阳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博士毕业。他讲物理,够资格。
我好奇地点进去听了几节,发现竟然能听懂。上课内容对物理小白很友好,解释各种日常现象背后的物理学原理。比如,为什么坐飞机总犯困?因为高空气压低、氧气稀薄。为什么早中晚的太阳颜色不一样?背后的原理是光的散射。等等。
正好我们团队在平时搜集资料时,也陆续看到一些有趣的物理学小知识。今天,我们来和张朝阳老师打个擂台,也来聊聊日常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
张朝阳老师说到坐飞机,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啥平时我们看到的窗户都是方形的,汽车、火车的窗户也都是方形的,而飞机窗户要做成椭圆形的呢?其实,一开始,飞机窗户还真是长方形的,但这样的飞机接连出现事故。人们发现,问题就出在长方形窗户的拐角上。飞机和汽车、火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机舱内是需要加压的。这个压力在窗户上不是均匀分布的,方形窗户的拐角处压力会更大,容易导致玻璃破碎或者窗框变形。把长方形变成椭圆形,拐角的压力就会被平均分散,减少意外的发生。
还有,张朝阳老师聊到了颜色,我也问你一个问题:你注意到没有,电影院的座椅大多是红色的。这是为啥?
首先,电影院的光线不太好,所以椅子需要选尽量鲜艳的颜色,视觉上美观,也便于观众入座。这样一来,黑色就被排除了。但为啥不是黄色、绿色呢?
我们都有一个生活常识,就是随着光线逐渐变暗,颜色会逐渐消失,半夜醒来你看到的房间是没有颜色的。那么,当光线变暗时,各种颜色当中最先消失的是什么颜色呢?答案是红色。把电影院的椅子做成红色,就保证了当灯光熄灭后,椅子可以立马在观众视线中“隐身”,营造最好的观影感受。
这跟我们的感觉好像不太一样,我们可能觉得,红色无论在什么光线下,都应该是最亮眼的。其实,人眼在不同强度的光线下,对颜色的感知能力不同。强光下,人眼对长波长的光更敏感,红光是波长最长的光,所以红色显得最亮。弱光下,情况正好相反,人眼对蓝光、绿光等短波长的光更敏感,对红光最不敏感。
这个物理学现象还有个诗意的名字,叫做“薄暮现象”,就是傍晚时会发生的现象。有人评论说,理解了“薄暮现象”,你就知道为什么超人要披红色披肩了——白天拉风耍酷,晚上来去自如。
你看,椭圆形的飞机窗户,红色的电影院椅子,很多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东西,其实是经过不断探索后才得出的最佳实践。宋代大儒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意思是,在别人认为没有疑问的地方发现疑问,你就能获得知识的长进。
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上周,我们公司研发中心的技术大牛张恒,接到了一个重磅任务,代表得到去火山引擎的产品发布大会做主题演讲。火山引擎是得到短视频的技术供应商。这可把他难为坏了。他技术虽牛,但没有什么公众表达经验,憋了一周,演讲稿没写出几个字。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到:自己不会写,可以模仿高手的套路啊。正好,脱不花刚刚去飞书大会做了演讲,于是他把脱不花的逐字稿要了过来,仔仔细细地拆解了一遍。
第一,模仿脱不花的演讲主题。脱不花的演讲主题是飞书怎样提高了得到的管理效率,这让张恒很受启发。他本来想写如何针对火山引擎做技术开发,但是在合作伙伴的产品发布会上,我们的姿态应该是为他喝彩,而不是体现自己的技术多牛。于是张恒果断换题,把主题定为火山引擎是怎么帮助得到服务用户的。
第二,模仿脱不花的讲述手法。脱不花的讲述手法就是不讲大道理,只讲小故事。比如讲得到怎么用飞书写周报,怎么用飞书文档向同事提问等等。张恒也依葫芦画瓢,找了得到使用火山引擎最重要的两个场景,把使用中遇到的难题和对方高效的配合都描述出来,稿子立马充实了。
第三,更绝的是,他把脱不花讲故事的起承转合也模仿了过来。他发现,脱不花故事里起承转合的句子很明显,比如“让我们再来看一下”“万万没想到的是”等等,这代表了讲故事的节奏。他就用相同的起承转合方式,换了种表达,组织了自己的故事。最终,张恒在火山引擎大会上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你看,做一件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最快的上手办法,就是模仿。我把张恒和脱不花的演讲稿链接都放在文稿里了,你可以去对比着看看。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
张恒火山引擎演讲全文
脱不花飞书演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