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超透镜:下一场光学革命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光刻机巨头阿斯麦正在研发新一代光刻机,二是今年冬天的流行色叫克莱因蓝。

最近,光刻机巨头阿斯麦透露,他们正在研发新一代光刻机,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相比目前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新一代光刻机的主要改进点在于更先进的光学设计。比如,把原来的0.33光圈镜头变为更锐利的0.55光圈,以实现更高的分辨率,这样可以把芯片特征缩小1.7倍,芯片密度增加2.9倍。这个具体的技术原理就不展开了,不过从这儿我们可以知道,光刻机技术的先进性,有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光学技术的先进性。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我们知道,在差不多20年前,摄影技术发生了一项重大革命,就是数码相机逐渐取代了胶片相机。但是,相机里还有一类重要器件,几百年来没有发生什么本质变化——这就是光学镜片。今天无论手机、相机,还是光刻机的镜片,在原理上跟四百年前伽利略望向太空的那个望远镜的镜片是差不多的。

不过,本期的《硬科技报告》,彭天放老师告诉我们,摄影技术即将发生第二次重大革命,而且就发生在几百年不变的光学镜片领域。掀起这项革命的新技术,叫做“超透镜”。

11月29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一组照片,就是用超透镜来拍摄的。这种超透镜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跟一粒盐差不多大小。我在文稿区放了论文里面超透镜的实物图,还有它拍摄出的照片。可以看到,用这种超透镜拍摄的照片,跟传统光学镜头拍摄的照片已经非常接近了。

你知道,相机里面的各种透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完成一个目的,就是将各种光线,按照拍摄需求进行偏折,尽可能精确地汇聚到成像传感器上。为了把光线偏折到我们想要的位置,就需要利用多个镜片,通过厚度的变化来实现。今天手机摄像头里面的透镜可以多达十几个,单反相机的装备党们也经常会带着一包又大又沉的镜头。

面对透镜系统越来越笨重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的卡帕索(Capasso)教授在2011年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他发现,其实不用透镜,利用一种非常精细的平面结构,也可以实现偏折光线的效果。这就是超透镜的由来。

超透镜是平面的,就像是一块芯片。如果把它放大了看,你会发现,上面整齐排列着几百万个尺寸只有几百纳米的细微结构。这些细微结构的大小跟可见光的波长差不多,光在传播的时候碰到这些结构,就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有的光线会剧烈地拐弯,有的呢则会径直通过。理论上,如果把这些细微结构进行精确设计和排列,就可以用一块扁平的“玻璃片”实现各种透镜的功能。想想看,如果能够用一个盐粒大小的超透镜来拍照,有谁还会使用笨重的传统镜头呢?

不过,目前超透镜技术还面临很多挑战,我举两个比较显著的例子。比如,用超透镜很难拍摄彩色照片。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在经过超透镜的细微结构之后,偏折程度不一样。再比如,细微结构的设计也很困难。你想,对数以百万计的细微结构,要精确地找到每个结构的最优形状和尺寸,这背后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于是只能使用一些简化的设计方案。

而这次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用超透镜拍摄的照片,可以与传统镜头相媲美。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要说到这项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项创新——把深度学习引入了超透镜的图像处理中。刚才我们提到的超透镜的很多“先天缺陷”,以及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后天瑕疵,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建模和修正。

具体方法是,让超透镜对着已有的图片进行拍摄,然后把拍摄出来的图片和原图进行对比,就可以找到一个函数,用来定量地描述这块超透镜的缺陷,或者说“特征”。然后,再用这块超透镜拍摄其他东西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函数对图片进行反向的修正,从而得到高质量的照片。强调一下,这种修正方法跟一些利用AI来填补图片细节的算法不一样。AI填补可以算是一种“脑补”,而这种函数修正是“还原”。

彭天放老师说,超透镜技术的发展让他有一个感触,就是,杰出的创新往往是前沿技术相互交叉的成果。超透镜这种大规模的纳米级立体结构,必须要通过芯片加工中一种叫做“电子束光刻”的前沿工艺,才能制造出来。如今,在深度学习技术的加持之下,又进一步在拍摄效果上实现了大幅度的突破。

目前超透镜技术还不成熟,但作为一项仅仅诞生了十年的前沿技术,它已经隐约展现出了颠覆性的潜力。《得到头条》会为你持续关注。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你知道今年冬天最火的颜色是什么吗?是一种蓝色。而且这种蓝色还有个很高级的名字,叫做克莱因蓝,据说这种蓝色是由一位名叫伊夫·克莱因的法国艺术家最先调配出来,并且用在自己的作品上,于是,就以他的名字“克莱因”给这个蓝色命名。

克莱因蓝有多火呢?时尚大牌的秀场上频频出现克莱因蓝;去年iPhone12上市的时候,也有一款克莱因蓝;你再去淘宝逛一圈,会发现克莱因蓝已经攻占了整个服饰品类。从衣服到帽子到发卡到包包,高级的莫兰迪色已经不香了,取而代之的是饱和度极高的克莱因蓝。有人说,今年冬天你只要不穿克莱因蓝,就能避免80%的撞衫。

那么,火成这样的克莱因蓝,到底长啥样?这么说吧,它应该是家政保洁人员最熟悉的颜色——那种最常用的蓝色抹布,就是克莱因蓝,也有人戏称是“抹布蓝”。还有人吐槽说,这种颜色丑得要命,穿上它就好像是“抹布成精”了。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你发现没有,这其实是一种挺普遍的现象:同一种东西,有的人趋之若鹜,有的人则避之不及。比如,我喜欢吃一切“臭”的东西:榴莲、臭豆腐、臭鳜鱼、螺蛳粉,但我的家人就特别受不了。所以,在消费这件事情上,你要是“推己及人”,按自己的偏好来猜测市场的偏好,就很有可能犯下大错。

前几天,我看到小马宋老师在知识城邦里说,他作为营销专家,每天研究人们的消费偏好,但他自己却“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不喝咖啡,不K歌,不跳舞,不去酒吧,每天六点半起床,没什么物质欲望。”你看,要是小马宋老师也“推己及人”的话,他一定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世界哪有什么生意可做?

不过,很多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用自己的偏好去看很多消费现象,就觉得很费解。比如有重庆的朋友问小马宋老师:为什么重庆的火锅这么好吃,却没有几个重庆火锅品牌能做大?反倒是海底捞,味道也就一般般,却能做这么大?小马宋老师作为一个山东人,心想这个答案不是明摆着的吗?重庆人爱吃重庆火锅,不代表其他地方的人都能接受那种强烈的麻辣口味,反倒是海底捞的改良口味可能被更多人接受。

还有一个开奶茶店的朋友,也问小马宋老师:顾客真的会在乎一杯奶茶多上个三五块钱吗?小马宋老师回答:当然会在乎,可能一块钱的价格差异都会在乎。你的问题是在于,你太有钱了,对这个价差已经没感觉了,但你不能用你的感受去代替大部分顾客的感受。

听到这儿,我又想起了摩拜单车的故事。据说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有一次去杭州旅行。她看见很多人在骑市政提供的公共单车,也想去租,但别人告诉她,要租车得先去办张卡。她好不容易找到了办卡的岗亭,却发现,人家已经下班关门了。她突然想到:如果把移动支付和公共单车结合起来,就能解决这个麻烦了。于是创办了摩拜单车,几年后把摩拜卖给了美团。

美团的人告诉我,其实他们在2015年底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摩拜单车,但那个时候并没有出手。为啥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团的高管层看不懂,大家很多年没在城市里骑单车出行过,没有一手的体感,以至于看不到机会。等2018年美团反应过来,再收购摩拜的时候,花了37亿美元,成本翻了好多倍。

这段往事给我的启发是:创业者可以用自己的体感来发现一个市场机会,但投资人和管理者不要用自己的体感来否定一个市场机会。就像马化腾说的:可能我什么错都没有,唯一的错就是太老了,对年轻人没有体感了。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很老很老的管理故事,真假不可考了,可以当个段子听听。

一个化妆品公司的高管去公司视察,看见设计师正在调一款口红的颜色,就走过去,随口问了句:“这口红的颜色好看吗?”设计师一听就火了,站起来说了三句话:第一,这个口红的颜色还没有完全定案,定案以后我会拿给你看,你现在不必那么担心。第二,我是一个专业的调色师,我有我的专业,如果你觉得你调得比较好,下个星期开始你可以调。第三,我这个口红是给女人擦的,而你是个男人。如果所有的女人都喜欢,而你不喜欢,没有关系;如果你喜欢,所有的女人都不喜欢,那就完了。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一名新上任的管理者告诉脱不花,他在管理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不知道怎么批评下属,一方面,是怕给团队带来冲突,另一方面,也不知道怎样让对方接受。

脱不花对他说,作为管理者,你首先不能怕冲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证明,团队中冲突太多确实不好,但没有冲突,更不好。团队太过“和睦”,说明成员间已经不再互相沟通了,那战斗力肯定会减弱。最好的状态是,团队里存在一些良性的冲突,你的成员愿意充分地发表意见。

不过要注意,当你批评下属时,想让下属接受,你一定要让下属来说最后一句话。比如,你在提出批评之后,可以对他说:“你来聊聊接下来的计划和新想法,咱们一起定个新的目标。”这样做是因为,你并不是要告诉他哪错了,而是要告诉他怎样做才对。记住,一定不要让他带着你的批评离开,而是要让他来完成这轮沟通的重启。

脱不花主讲的《给管理者的沟通训练营》再次开放体验课报名。如果你是一名新晋管理者,不知道该怎么带好团队、做好和下属的沟通,那你赶紧来试听一下,报名链接我放文稿里了。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给管理者的沟通训练营》体验课报名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