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怎样读懂一座城市的“信号”?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2021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奖”出炉,二是互联网大厂年终奖引发热议。

先来看第一条。上周末,智联招聘举办了2021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说明一下,这是由智联招聘联合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等共同发起的,榜单的公信力没有问题。

我注意到,其中有一个奖项叫做“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奖”,是颁给在人才引进方面做得最好的十个城市。我给你念一下获奖城市名单:北京、成都、福州、广州、南京、青岛、厦门、苏州、无锡、银川。其中最让我意外的,是平时存在感不强的西北城市银川,这次竟然挤进了十大引才城市。我特意查了一下,这几年银川的数字经济发展得相当不错,吸引了大批数字人才落户,有机会我们专门聊一下。

另外,如果是看城市群的话,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还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不过,拥有西部网红双子星的成渝城市圈紧随其后,排在第四位,成为吸引人才的一匹黑马,有越来越多的外地年轻人在这里安家落户,“蓉漂”已经成为网络热词。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这个榜单给我的感觉是,上榜的每个城市和城市群,都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它们正是利用这种个性,来吸引那些趣味相投的人;城市和人相互塑造,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个性。我想起之前看过的硅谷创业教父格雷厄姆的一篇文章,讨论他住过的美国大城市的个性,挺有意思的。格雷厄姆说,所有的大城市都在向你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什么是这里最重要的东西,你应该去追求什么。

比如在高校云集的波士顿,这里是哈佛和麻省理工的所在地,格雷厄姆说,这里的信号是,你应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去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在相隔不远的纽约,发出的信号就完全不同了:你应该更时尚、更好看,但最重要的是,你应该努力变得更有钱,至于是自己挣的还是继承来的,这无所谓。在千里之外的硅谷,信号是,你应该努力让自己对这个世界更有影响力。比如谷歌创始人拉里和谢尔盖,他们并不是富豪榜上的前几名,但他们是硅谷最有影响力的人。

你看,不同的城市,吸引着完全不同的人。按照格雷厄姆的说法,一个在学术上很有天赋的年轻学者,在波士顿可能是学术明星,但在纽约就是二等公民,除非他创办了自己的对冲基金;他在硅谷同样是二等公民,除非他创办了自己的创业公司。

如果是一个雄心勃勃,但身无分文的年轻创业者,他走在纽约街头无足轻重,但在硅谷可能会被大佬们争相邀请为座上宾。一直以来,纽约都想成为和硅谷相匹敌的创业中心,纽约也不缺钱,但是,从发出的“城市信号”来看,它不太可能成为第二个硅谷。

再来说说其他城市。在好莱坞所在地洛杉矶,发出的信号是:外貌吸引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名度,你应该努力让自己变成社会名流,跻身一线名人圈。在华盛顿,发出的信号是,你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圈内人”,和尽可能多的政要建立私人关系,“你认识谁”比“你是谁”更重要。在巴黎,信号是,你应该让自己变得更有艺术风格。格雷厄姆说,纽约富人也关心艺术,但主要是考虑投资,而巴黎是他住过的城市中唯一一个,普通人也关心艺术的地方。

那么,了解不同城市发出的不同信号,有什么用呢?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玩儿。了解了每座城市的性格,你才能选择最适合你的地方居住。你选择住在哪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会成为谁。

有本书叫做《天才为何成群地来》,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啥很多时候,天才是扎堆出现的?比如盛唐时代的那些大诗人,都是一个朋友圈的人,谁和谁都认识。再比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彼此年龄相差不过30岁,而且全都毕业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学院。还有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几个垄断大亨,金融大亨摩根、钢铁大亨卡内基、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他们三个人年龄相差只有4岁。

为啥呢?最可能的原因,不是刚好有这么多天才碰到了一起,而是当时当地的那个环境,特别有利于某一类人才的成长。环境对人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很多成果丰硕的大师,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远离尘世、埋头苦读。恰恰相反,他们好像有参加不完的聚会,喝不完的酒席。东西方都是这样。不是说天才也要99%的勤奋才行吗?这么爱玩,哪有时间搞研究?

格雷厄姆说,如果你是做数学、物理这些硬科学,可能埋头研究就行了,但是,如果是做文艺创作或者技术应用,成果还真不是自己埋头想出来的,而是跟人聊天聊出来的。聊天聚会,就是在搞研究。在这时候,你是跟谁在一起聊,就相当重要了。

如果你想判断一个城市适不适合你,可以多去当地的咖啡馆、小酒馆坐坐,偷听邻桌聊天,看看他们的对话能不能吸引到你。人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可能就是这座城市最看重的东西。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列出了部分互联网大厂的年终奖,引发热议。帖子上说,今年网易的“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游戏项目组,全员发放888888元年终奖;小米的智能工厂技术部门,直接发8个月工资作为年终奖;还有腾讯的“英雄联盟”游戏项目组,年终奖是每人120万现金。帖子还评论说,“各大厂今年的年终奖,有点卷起来的意思了。”

不过,咱们也别光忙着羡慕,很多人评论说,这其实只是少数项目组的情况。就算是大厂内部,拿到这么高年终奖的人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人年终奖相比去年有缩水。比如,有一位非游戏线的大厂员工说:“去年年终奖人均一台华为手机,今年是自热火锅加两件文化衫。自热火锅还没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文化衫倒是拿到了。”

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每到年底,年终奖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在大多数公司,年终奖是除工资外最重要的薪酬激励。那么,年终奖该怎么设计,就要慎重考虑了。比如,有的公司,是根据公司当年的整体业绩来发放年终奖的,多赚多分,少赚少分;有的公司,是在年底对员工表现进行综合考核、360度环评,根据考核结果来发放年终奖。还有的公司,是根据事前制定的KPI来发放年终奖的,你达到了什么业绩标准,就能拿到事前承诺的奖金。

不过,你会发现,每种方式各有各的问题。比如第一种,根据赚的多少来平均分,这就难免有吃大锅饭的嫌疑,干多干少都一样。而且很多时候,公司赚不赚钱,其实是由市场大环境决定的,和个人努力没有太大关系。这样一来,年终奖就发得稀里糊涂。第二种情况,对员工进行年终综合考评,又有太多主观因素,比如跟领导的亲疏远近、同事对你的印象分等等,都会影响考核结果,很难反映出真实业绩。

那么,是不是说第三种方式,根据事前制定的KPI来考核发奖,就是最好的选择呢?也不是。因为任何单一指标都是偏颇的。比如电商企业,如果你考核页面浏览量,那我可以把一个页面拆成好几个页面,浏览量立马上来了;如果你考核交易额,那我可以只卖热门商品,平进平出不赚钱,那交易额马上上来了。

总之,想要什么指标都能给你做出来,但它是以牺牲其他指标为代价的。有人做过测算,一个健康的电商业务,至少需要兼顾几十个指标。那你能同时考核这几十个指标吗?那样的话,就不叫做“KPI”了,考核所有指标,等于没有指标。

退一步说,即使你能考核所有指标,也有问题。为啥呢?因为制定考核指标有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就是行业环境比较稳定,未来是可预测的,这样你才可能事先定下需要完成的指标。但是在这个时代,几个月时间可能形势就完全不同,需要对业务作出快速调整,年初定的指标可能早就过时了。这时候,指标定得越细、达成指标的奖金越高,越容易束缚住员工的手脚,公司越无法摆脱原有业务的惯性。所以,很多崇尚快速变革的企业,比如奈飞,都不根据KPI来发放奖金。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强调,没有“最优”的发放年终奖的方式。江湖上有一种传闻,就是只要把钱分好了,管理问题就都解决了。哪有这回事。想用简单的激励手段来替代精细化管理,那是一种典型的偷懒。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给你汇报最近上新的两门课程。一是《飞书·组织数字化工具9讲》,课程主理人是飞书CEO谢欣。课程主编跟我说,谢欣老师旺盛的好奇心,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谢欣老师看到了得到的升降办公桌,觉得很新奇,就停在桌子前反复调试,然后弯腰去观察桌子的结构和线路,甚至发现了一个我们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就是升降按钮的显示屏上,隔几秒会显示得到的猫头鹰。

再比如,他一进会议室,就被墙上的显示屏吸引了,问了主编一连串的问题:“你们平时都怎么投屏?”“连接的时候稳定吗?”“用得最多的软件是什么?”一边问,一边探头到显示屏的背后摸索。

就这样,谢欣老师把得到办公室里大大小小的物件研究了个遍。研究各种办公工具,简直就是他的本能。推荐你加入这门课,看看好奇心爆棚的谢欣老师,是怎么用工具去解决组织协作难题的。

除了这门课,今天我们还上线了《王志纲年度报告·2021》。你知道,王志纲老师是中国战略咨询行业的开山鼻祖,洞察力惊人。不过,我更想跟你说的是王志纲老师的另一个魅力点,就是他的声音。

一开始我们很纠结,该不该让王老师亲自讲述这门课程,因为王老师有比较重的贵州口音。但录音师听了王老师的声音说,他讲话有一种胸腔共鸣的感觉,是一种饱经岁月洗礼后沉淀的厚重感,很有魅力,不是播音腔能代替的。而且,有口音更有王老师个人的特色,同学们会更记得住。所以,最终我们还是决定,让王老师亲自来讲述这门课。我自己非常期待,也推荐你加入!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下周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