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音频说的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与商品原产地的国家形象,二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进入正题之前,咱们先来看一个概念,叫 “原产地效应”。“原产地效应”认为,商品原产地、原产国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会影响他们对产品的评价。举个例子,奥迪在世界各国都使用相同的一句德语口号:领先的技术。而且用的还是德语原文,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在国外市场突出它的原产国是德国,因为德国制造就意味着:质量过关、技术领先。
那么反过来说,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有好感,比如喜欢新西兰的奶粉,这会不会让消费者对新西兰的好感有提高呢?最近,《国际营销学报》刊登的一篇论文,就说到了这个问题。
南澳大利亚大学的两位教授做了一组研究,结果发现,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可以反过来增加消费者对这个国家的好感,这就是“反向原产地效应”。
研究人员先找来了一批中国消费者进行预实验,让他们在10个产品列表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选出与澳大利亚的形象最有关的产品,这些商品就是:葡萄酒、羊皮靴和水果;接着再选出和澳大利亚形象最没有关系的产品,分别是:运动鞋、笔记本电脑和牙膏。
然后研究人员挑了另外两批中国消费者进行正式实验,一批去过澳大利亚,一批没去过,让他们分别给两组产品打分。之后再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印象进行打分。
结果发现,与国家形象关联较大的一组产品,也就是葡萄酒、羊皮靴、水果这一组,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会影响他们对原产地国家的印象,也就是发生“反向原产地效应”;但关联性比较小的一组,也就是运动鞋、笔记本电脑和牙膏的一组,这种效应就不是很明显。
也就是说,只有当消费者认为,该产品是该国的“特色产品”,与该国相关性比较大的时候,才会产生“反向原产地效应”,如果没有关联,那“反向原产地效应”就不起作用。
而且,把“反向原产地效应”和“原产地效应”结合到一起看,你就会发现它们相互衔接可以形成一个正循环。比如说,消费者喜欢澳大利亚红酒,那在“反向原产地效应”的作用下,消费者就会因为对红酒的好印象,增加对澳大利亚的好印象。再接着,“原产地效应“发挥作用,消费者对澳大利亚的好感,反过来又会增加他们对澳大利亚其他产品的好感。
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和一个民族的品牌,是可以通过特色产品来建立的。一旦一个特色产品在海外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形象,那其他的产品,也会跟着受益。
这也表明,国家也可以考虑和品牌进行联合推广,打造有“国家标识”的产品品类。
在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上,杰卡斯红葡萄酒(Jacob’s Creek wine)就使用了“澳大利亚的另一大红色”(Australia’s Other Great Red)作为口号,还在葡萄酒瓶子上使用了红袋鼠的照片,这些广告都增强了该产品与澳大利亚的关系,也增强了“杰卡斯红葡萄酒”和“澳大利亚”这两个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彼此呼应,产生了很好的正面影响。
当然,这一结论也有局限性。比如在两组被试者中,与熟悉澳大利亚的中国游客相比,不熟悉澳大利亚的中国人明显受到的影响更大。所以,这种由产品引起的对国家的印象的改变,可能是无意识的。而且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力的强度,会随着消费者对这个国家的了解而减弱,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所以“反向原产地效应”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和消费者对该国的熟悉程度,慢慢减弱。也就是说,效应的持续性,有待观察。
以上就是对商品与国家形象,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内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A Memory-Theory Perspective of Country-Image Formation)
音频稿:含章
讲述: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