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春节特刊:组织变革要从哪里开始?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我们来聊聊“变革”这件事,一起来刷沈祖芸老师的《组织变革20讲》。这门课还有个副标题,叫做“向十一学校学习激活组织的方法论”。如果你是得到老用户的话,你一定知道,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向十一学校学习组织变革。这门课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为得到用户开发的课程,更是为得到自身的组织变革开发的课程。

为什么要学习十一学校?沈祖芸老师说,十一学校是她见过的激活组织、赋能个体最成功的组织之一。比如,老师上班不打卡,但每个老师都极其敬业;学校基本不开大会,但部门之间自发协作、不会“丢球”;职能部门从不“摆谱”,整天在想怎么更好地服务一线;等等。想想看,作为管理者,要是你的组织能达到这种状态,你就偷着乐吧。

在过去一年多里,得到组建了一支调研小分队,包括罗胖、脱不花、得到图书的负责人白丽丽老师、启发俱乐部策划人冯启娜老师等,他们每个月都会去一次十一学校,与校长李希贵,以及十一学校战略顾问沈祖芸老师一起,研讨十一学校组织变革的心法,每一次研讨会都长达5个小时以上。就这样筹备了一年多时间,才最终有了这门课。

好消息是,十一学校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组织活力,不是什么不可复制的“优秀基因”,而是人人可以学习的组织变革能力。十多年前,十一学校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直到2007年,李希贵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来到十一学校,启动了连续十多年的持续组织变革,十一学校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不过,你可以想象,一位“空降兵”,想要在学校这样一个传统组织当中发起变革,会有多难。当时十一学校已经有50多年历史,有500多位老师。每位都是各自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教学有着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如果用行政命令和领导权威来生推变革,要么是铁板一块、根本推不动,要么组织陷入混乱,最后不得不“翻烧饼”,改回去,这就封死了未来的变革空间。

十一学校是怎么成功启动变革的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点:第一,在全体老师中建立起变革的共识;第二,找到推动变革的关键人物;第三,找到推动变革的行动抓手。

先来说第一点,怎么建立变革的共识,把变革从领导的事,变成大家的事?

李希贵校长做了一个关键动作,就是开会。不是开一次会,而是开一系列的会;不是开一天两天,而是连续开了将近两个月。开会讨论什么呢?如果上来就说,“我们来看看过去有什么做得不够的地方,怎么改进”,那完了,一定会引起大家的内心抵触:凭什么说我们之前干得不好?而李希贵校长主持的“战略峰会”,是胜利的大会,讨论的是“建校55年来,我们做对了什么,靠什么走到今天?”

老师们总结了十一学校的7大成功因素,我给你念一下:优秀的校长;一流的队伍;先进的理念与共同价值观;充满活力的体制与机制;逐步优化的生源;良好的硬件与资源;善于改革创新。

好,成功经验总结出来了,下面接着开会,未来6年,必须要坚持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老师们又讨论出来了8点,分别是:教师、机制、国际化、课程、生源、经费、数字化、改革创新。

到这儿,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你发现没有,无论是过去成功的7大经验,还是未来必须坚持的8大因素,里面的最后一条,都是“改革创新”。要注意,这可是老师们讨论得出来的结论,并不是上级领导发的什么文件。

好,接下来,继续开会讨论,怎么把未来要坚持的8大因素,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方案?老师们经过56天的连续讨论,当然是利用课余时间啊,得出了100件将来学校要做的事情。这100件事情,最后形成了一个文件,叫《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这里面列出的所有变革事项,都是由老师们自己提出的。你看,这就是通过开会,来达成变革的共识。

不过,达成了共识,并不意味着变革就能自动启动。这个时候需要临门一脚,来克服变革启动阶段那个最初的摩擦力。这个临门一脚,就是设立“速赢”项目,快速地赢一次。要能让组织内的每一个人快速感受到变化,这个变化还得对我有益,让我能够放下包袱,按照共识的方向往前冲。

李希贵校长做了这么几件事:改善食堂的就餐情况;增加老师的节日福利;取消对老师的考勤,取消一周一次的全体教师大会,大大提高老师的时间自由度。对于老师们生活中的“日常性疼痛”,比如小孩没人接、没时间陪家人看病等等,都由校工会想办法帮老师解决。十一学校还有一个神奇的组织,叫交通救援队。如果老师在通勤途中遇到剐蹭之类的小事故,给交通救援队打个电话,由这个救援队去做善后工作,不耽误老师给学生上课。

你看,有了变革的共识,再加上“速赢”项目的助力,变革就可以顺利启动了。

当然,启动变革只是第一步。随着变革的推进,尤其是当涉及核心利益,人们一定会对变革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比如,“怎么能这么算工作量啊”;“双向选聘,我下岗了怎么办”;“我拿到的钱会不会比现在少”;“是不是领导得的好处最多”;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把变革继续推进?这就要说到第二点,找到推动变革的关键人物。关键人物分三类,第一类是业务骨干,第二类是在业务上有成长潜力的苗子,第三类是非正式群体的意见领袖,就是平时爱组局张罗事情的人。

一般来说,你只要确定了组织中20%的关键人物,与他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他们就能成为撬动变革的重要力量。先把方案给他们看,说服他们接受。只要他们上了变革的车,其他人也会逐步跟着上。

有这么一个细节,在校外开战略峰会的时候,李希贵没有住单人间,而是每次都和一位学科主任同屋,增加接触机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日常工作中,李希贵校长每天上午是走动式办公,他会有计划地走到关键人物身边,倾听老师们对变革的各种建议。

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把前面说的第三类人,也就是爱张罗事的人,第一时间纳入变革中。有的领导觉得这群人想法多,怕他们提反对意见,有什么事爱对他们藏着掖着。但是,让他们游离在变革外,他们一定会成为反对派,而且会带着更多的员工一起反对。现在把他们拉进来,即便他们的意见很过激,在小范围内也容易管理。

对于关键人物之外的其他员工,十一学校的态度是:鼓励先进,允许落后。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给员工充分的时间,等待他们走过这段心路历程。根据十一学校的经验,变革方案从提出到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至少得花半年时间。况且,接受慢的员工也未必就是落后者,他们前期深思熟虑,一旦上路就会一往无前。

好,找到了关键人物,消除了变革的阻力,但不意味着变革就一定能成功。接下来,变革还可能遇到第三个难题,就是变革的方向明确了,大家内心也认同了,但就是落不了地。

举个例子,这也是每个公司都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行政支持部门没有服务意识,官僚做派严重,所谓“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好,假设行政部门认可变革的重要性,要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起用户意识。但是,到底谁是我的用户?具体怎么服务好?还是不知道。

这就要说到第三点,找到推动变革的行动抓手。比如刚才说的行政支持部门的变革,十一学校就发起了一个行动,叫做“寻找内部客户”。就是让行政部门找到自己的服务对象,并且把他们当成客户对待。比如,会计要把来报销的人员当作客户;负责组织会议的行政人员,要把参会的同事当作客户。

在“寻找内部客户”的过程中,十一学校发现,很多人在学校工作了一辈子,却不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比如说,行政办公室负责对外接待的同事,他的客户是谁?你可能会说,当然是来学校参观的人了,像是兄弟学校的领导,还有外面的专家。但是,如果接待的目标是让参访人员满意,那么接待组就会一会儿安排这个老师来讲讲经验,一会儿召集师生代表来开个座谈会,这就违背了一切为了教学的总目标。

经过讨论,十一学校把接待部的客户确定为了本校教学改革项目组的负责人。改革组的负责人要对教学的效率负责,接待组就不能滥用师生资源。同时,改革组身处变革之中,非常需要同行的智慧。把他们作为客户,接待部就要不断了解他们在变革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然后和来访的领导专家沟通,看看他们有什么解决方案。接待部还要和来访专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后改革组有什么外部需求,也能用得上。你看,这才算是找到了内部客户。

再看一个岗位,图书管理员。这个岗位要服务的客户是谁?之前,图书管理员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任务是把书摆放整齐。但如果以书摆放整齐为目标,那图书管理员肯定希望最好谁都别碰书,他就不知不觉站到了读书人的对立面。

而在“寻找内部客户”的过程中,图书管理员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客户,是老师和同学。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目标也就变成了,怎么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多读书?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调整,把书从图书馆搬出来,送到每一间教室。他们还要随时关注,市面上还有哪些好书适合学校?怎么优化登记流程,才能让新书第一时间送到教室,赶上学生们的学习进度?等等。

你看,“寻找内部客户”,其实是把一个抽象的变革理念“把权力部门变成支持部门”,落实为了一个具体的行动抓手,这样,变革才能真正落地。

好了,以上就是我从《组织变革20讲》里,挑选的几个片段和你分享。沈祖芸老师说,学校是最容易含糊过去的组织,除了升学率和分数,没有其他的衡量一所好学校的指标。毕竟,一个孩子未来成长得有多好,学校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是很难衡量的。因此,学校的组织变革是更长期主义的。无论你身处哪一种组织,都推荐你来听听这门课。和你分享李希贵校长的一句金句:“组织变革很艰难,但艰难的路上不会拥挤。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