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中国男足是遇到了“规模诅咒”吗?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女足获得亚洲杯冠军,二是法国一半人口感染过新冠。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这两天好消息不断,中国队刚刚收获了冬奥会首金,女足又传来捷报,力克日本队和韩国队,时隔16年再次拿下亚洲杯冠军,举国欢庆!当然,大家在为女足欢呼的同时,也免不了把男足拿出来奚落一番。在春节期间的世界杯预选赛上,男足输给实力较强的日本队也就算了,可是竟然又输给了越南队,真是让球迷们过年都添堵。幸好女足姑娘们争了一口气,中国球迷说: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男足和女足的强烈反差,引发大家热烈地讨论一个问题:男足到底差在哪儿?你说球员不行吧,那就换球员,还不惜花天价引进归化球员;教练不行吧,那换教练,从里皮、斯科拉里,到卡佩罗、希丁克,请过多少个国际大牌教练了;甚至足协主席都换过多少轮了,为啥还是不行?

之前万维钢老师有个观点,他认为,问题不是出在个人,而是出在青少年足球的培训体系上。中国没有按照现代足球打法,来打造一套科学的青训系统。万维钢老师的观点有道理,这能解释中国男足为什么挤不进亚洲一流强队,不过,好像无法解释中国男足处于亚洲三流、世界末流的水平。毕竟,连伊拉克都排在中国男足前面,总不能说伊拉克的青训系统比中国更好吧。

也有人说,原因出在中国男足联赛的市场化不够彻底,比如球员注册程序过于繁琐、球员不能随意转会、中国足协的管理制度过于僵化,等等。解决方案就是要让男足职业联赛真正市场化、职业化。但是一细想,这种说法也很难成立。男足的职业联赛再僵化,好歹也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而女足没法依靠市场养活,花的是国家财政的钱。说现在男足发展不好是因为市场化不够,显然说不通。

最近,我看到一个关于中国男足的新解释,和前面说的这些解释都不一样,挺开脑洞的,我说给你听听。这是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的理论,他说,我们中国人都感叹,14亿人口,要找出十几个会踢球的人,就这么难吗?不过,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这种巨量的人口规模,其实是不利于联赛制足球运动的发展的?

我们来算一笔账。联赛制,因为每个赛季的总时间是不变的,两场比赛之间又必须要留出一定的间隔,这就决定了,每个联赛容纳的球队数量是固定的,一般就是16~20支球队。那么,这20来支球队,背后对应多少人口呢?

你去看世界上那些最成功的职业联赛,对应的人口规模基本上是在5000万~1亿的区间。比如,德甲对应的德国人口是8200万,英超对应的英国人口是6600万,西甲对应的西班牙人口是4600万,韩国K联赛对应韩国人口5200万,日本J联赛对应日本人口1.2亿。平均下来,是从每250万~500万人口中选拔一支球队。

再来看中超,也是16支球队,但对应了14亿人口,算下来,是从8000万人口中选拔出一支球队。你可能会说,人口基数大,不是更有利于选拔出天才球员吗?但是要注意,发现天才球员的几率并不直接取决于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足球职业运动员的数量;而足球职业运动员的数量,取决于足球运动的参与率。

我们知道,要让孩子参加青训队,走上职业运动员的道路,这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决策,需要大量时间、金钱的投入,肯定是要计算投入产出比的。人口基数越大,运动员能踢进顶级联赛的几率就越低。这也就意味着,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投资风险越大,愿意让自家孩子选择这条路的人也就越少。

一个可能的推测是,当总人口规模超过了5000万~1亿这个最佳区间以后,人口规模越大,选择成为足球职业运动员的青少年就会越少。这就是赵燕菁教授所说的“规模的诅咒”。

那怎么办呢?有没有可能克服这个“诅咒”?赵燕菁教授确实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联赛扩容。怎么扩?模仿美国NBA东西部联赛的做法,把中超改为多个区域联赛+总决赛的方式。注意啊,这种赛制和甲级、乙级、丙级联赛的分类方法不同,各个区域联赛平起平坐,都是顶级赛事。每个区域联赛,都可以拥有16~20支球队。这就相当于是给联赛扩容了,有更多的球员能够参加顶级比赛,从而提高中国足球运动的参与率。

以上,就是赵燕菁教授提出的中国足球与“规模诅咒”的猜想。强调一下,这只是一个开脑洞的猜想,是对中国足球的众多解释之一,也不能够解释中国足球的所有问题。不过,赵燕菁教授的这个思考视角很特别,值得和你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本月初,法国卫生部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新冠疫情暴发两年以来,法国一半人口感染过新冠病毒。目前法国有6700万人口,官方统计感染过新冠的人数是2000万人。但是据法国卫生部长透露,实际感染人数比这个数字要高得多,因为很多地区的检测能力跟不上。据他估计,实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3200万人,占法国总人口的一半。

其实,就算是按照法国官方统计的数字,法国新冠确诊人数也是排在全球第四,仅次于美国、印度和巴西。但是,前面这几个国家都是人口上亿,而法国才6000多万人口,如果按官方确诊的人口比例来说,法国得排第一位了。

同时,法国也是受这一轮奥密克戎毒株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从去年11月中旬起,法国确诊人数开始激增,到今年1月份,平均每天确诊人数超过了30万人,单日死亡人数已经接近2020年第一波最严重疫情时的1/2。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我猜你会有一个疑问:为啥是法国?论经济实力、论医疗资源、论社会治理水平,法国都不差,但为啥这一轮奥密克戎在法国这么猖狂?其实,早在去年11月份奥密克戎刚刚传入欧洲的时候,就有分析师指出,法国很可能是这一轮病毒攻击中,最先失守的欧洲国家。他是怎么做到“未卜先知”的呢?

答案是:通过电影票房数据。

奥密克戎的传播力极强,一个国家对疫情的管控力度,直接决定了病毒的传播速度。但是,疫情管控涉及方方面面,你怎么评估各国的疫情管控力度如何呢?中泰证券政策组的首席分析师杨畅,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指标,也是很容易获得的公开数据,就是当地的电影票房。

他的推断逻辑是,当地的管控力度越强,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次就会越少,相应地,电影票房收入也会减少。之前通过分析中国和新加坡的电影票房趋势,已经验证了这个相关性。杨畅老师用各国去年11月份四个星期的周均票房,来除以之前52周中各国最高一周的票房,用这个比值来衡量各国疫情管控力度。比值越低,表明管控力度越大。

结果发现,德国、英国在11月份的疫情管控力度相比之前有明显加强,而法国、意大利的管控力度是最弱的。再加上,之前法国去南非旅游的人次比意大利更多,南非是最先发现奥密克戎的国家,杨畅老师当时就断定:如果法国管控力度不出现明显加强,而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不明显减弱,那么,法国出现疫情反复的风险最高。

你看,用单一指标来估计疫情管控这样的复杂系统,肯定不准确,但是,对于判断大方向来说,足够了。

再比如,疫情反复下,各国政府需要掌握本国的就业率变化情况。但是,用传统的指标,比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等,一是统计比较慢,二是受统计随机波动的影响,很难直接看出就业率的变化方向。

杨畅老师认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指标来估算就业情况,就是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在短期内,网民的上网习惯不会发生明显变化,那么,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越长,说明工作越不饱和,就业情况越糟糕。

比如,疫情前的2019年6月,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9小时,到2020年3月,迅速升高到30.8小时;不过,随着复工复产,到2020年6月,人均每周上网时长又回落到28小时;到2020年12月,进一步回落到26.2小时。人均每周上网时长的持续回落,与国内就业状况的逐步恢复是吻合的。除了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还有一个数据,就是移动APP的日均启动次数,也能反映同样的就业状况趋势。

你看,这种推算方法,就是巴菲特说的,“近似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这两天,大家都在讨论“无痛开工”的心得,零售专家黄碧云老师,也在知识城邦里分享了管理者如何在年后通过召开会议,来提振团队士气。虽然讲的是零售业,但这些技巧,其他行业的管理者也可以借鉴。我们来听听。

第一,值班者,站C位。

零售是一个全年无休的行业,春节期间也得有人值班。领导在开新年的第一次会议时,要把C位给到春节值班的人,让他来做交棒动作。这样一来,工作交接更有仪式感;更重要的是,门店接下来要面对正月期间的琐碎小事,接棒的人,因为接受了具体任务,也能迅速从休假状态中回来。

第二,要报喜,要具体。

开工第一天一定要报喜,报喜的内容要具体。春节的营销期,是以周为单位来分解业绩任务的。报喜的时候,除了要报最高的周销量,还要报具体单品,这样画面感更强。这个单品,最好是在春节营销期引进的新品里面,最出乎意料的。比如厨房纸巾,用几句话来总结,为什么是它卖得最好。

第三,找亮点,夸小事。

从各个门店和巡店人员拍下来的照片中,找出亮点,夸到细节。比如说:A门店饮料墙打得有气势,顾客还容易拿取;B门店收银台分流做得很好。事情越具体,员工越能感受到被关注。

第四,小任务,一起干。

查查各门店的库存,如果门店有高库存商品,启动对应的清仓计划。这样就能让各门店、各部门联动起来,分店之间根据销售进行调拨,采购部门再判断是否降价。开工第一天,只要让内部产生联动沟通,共同完成小任务,团队士气也就快速提升了。

好,以上就是黄碧云老师分享的零售业“无痛开工”大法,希望对你有启发。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