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音频的内容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不可以复活计划经济?或者说能不能让经济按照中央指令计划运行?
这个问题来自耶鲁全球政治课的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卡利瓦斯。有意思的是,我们很熟悉的两位中国企业家,马云、刘强东,也对这个问题做过相关的表述。
马云是这样说的:“过去的一百多年来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我个人看法,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数据的获取,一个国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相信在数据时代,我们对国家和世界的经济、数据明确地掌握,就像世界经济我们将会有一个X光机和CT机,所以30年以后将会有新的理论出来。”
刘强东的说法是这样的:“因为机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做了,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人类可以享受,或者可以做点艺术性的、哲学上的东西。国家可以将财富分配给所有人,没有穷人和富人之分。 ”
前不久,“得到”订阅专栏《王烁·大学·问》的主理人王烁,在专栏里写了篇文章说,马云和刘强东的说法对错各占了一半。
先说马云。王烁认为,马云对在知道大数据让我们获取信息更方便,成本也更低了,但马云错在忘了影响人们最重要的因素是激励,而大数据解决不了激励的问题。举个例子,1960年代,东欧流行一种计算社会经济论。这种理论认为,计划经济的缺陷是计算“合理”价格的计算能力不够,有了计算机,问题就解决了。苏联后来建立了一个全国计算机网络系统,采集信息,汇总到国家计委。结果一样不管用,因为计划经济的核心是上面计划下面执行。今天的大数据也是一样,虽然增加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但就像当年的计算社会经济理论只看到了计算能力一样,它没有看到影响人们行为的是激励。激励从哪里来呢?由于命令体制压抑了人们的真正偏好,所以只有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人们在自发的交易中,用价格展示出真正的偏好。
说完了马云,再说一下刘强东。王烁认为,刘强东对在知道人工智能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错在忘了这里的关键因素是分配。
从分配的角度看,历史上技术进步的影响是这样的:初期加剧分配差距,因为那些掌握了新技术,并且运用新技术及相应组织方式的企业家们,会获得极大的财富,而新技术会消灭许多老工作,把两头拉开。但随着新技术渗透到整个社会,大批新工作随之而来,导致更广的人群开始受益,最终减弱分配差距。
然而,财富的绝对数量与分配方式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并不是说社会财富多到一定程度,社会就能均贫富。比如今天的北欧国家,富足稳定,人人羡慕。即便如此,北欧国家的财富分配仍然服从幂律分配,也就是说,跟所有其他国家一样,这些国家的财富在人群中的分布,也是金字塔结构。区别在于两点,一是金字塔的陡峭程度,二是底层的绝对生活水平高低。
不光财富,所有在人群之中所作的分配,不管是什么,最终都表现为金字塔结构。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在于消灭这个结构,捣毁金字塔,你只会得到剩下来的这个底部;进步在于抬高底部,缓冲差距,并增加自下而上的流动性。能做得到这些的,就已经是和谐社会。
分析完了马云和刘强东的对与错,我们再回到开头耶鲁课堂上的那个问题,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不可以复活计划经济?卡利瓦斯教授的答案是:“不可以,因为人们会和系统博弈。”
接着,卡利瓦斯又问了一个问题:“假设所有的工作机器全做了,而所有人类高居顶端,享有相同的自由、富足和平等,是不是问题就都解决了?”他同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他的答案是:“如果所有人都在同一层面,那它既是顶端,也是底部。人与人如果没有差别,做人也就没什么意思了。”稀缺是相对的,所以永恒。这就是马云和刘强东都说错了的原因。
以上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得到”订阅专栏《王烁·大学·问》(马云、刘强东错在哪里)
音频稿:宝利
讲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