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音频给你说说,为什么在机会面前,很多人总是犹豫不决,错过机会。
工作生活中,在遇到一个特别好的机会的时候,很多人总是习惯性地拖延、犹豫,觉得自己配不上,最后错过好机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又该怎么克服呢?最近,“得到”订阅专栏《伯凡·日知录》的作者吴伯凡发表文章,专门解释了这个问题。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这种面对机会习惯性犹豫的心理,叫“冒充者综合征”,又叫“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虽然按照客观的评价标准,已经获得了成功或者取得了成就,但他本人常常认为这不大可能,或者觉得自己的能力跟自己的所得不匹配,认为自己名不副实,像是在欺骗别人。
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在遇到一些重大机会的时候,常常会拖延,没完没了地准备,总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这个机会不大可能属于自己。尤其是那些经营一个企业的人,往往在遇到一些重大机会的时候,表现出犹豫不决,然后错失机会。
冒充者综合征这种心理倾向是怎么形成的呢?吴伯凡分析说,这跟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环境密切相关。
如果小时候父母要求非常严格,怕你因为一点成绩骄傲,会有意贬低你的成绩。他们用意是好的,让孩子不要骄傲,但是这就对孩子的行为和成就产生了习惯性否定的倾向。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受到这样的压制和否定,父母的这种评价标准就会内化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力量。即使已经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父母还是藏在内心的。这样,当他们做事情的时候,尤其是面临重大机会的时候,父母那种习惯性否定的态度和倾向就会来打扰他,让他还是习惯性地否定自己,不敢抓住机会。
那些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即使在一些小事上没有拖延症,也会在重大的行为,比如说择偶、择业,重大的投资,以及担当某种重要角色的时候,表现出习惯性的拖延和回避。
既然冒充者综合征会给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应该怎么克服这种心理状态呢?
这要说到另外一种心理状态,叫“自居效应”,自己的自,居住的居,是跟“冒充者综合征”相反的。有着这种心理状态的人,会根据自我暗示的角色,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就是这样的。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就是让两组很有数学天赋的孩子读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哥德尔的传记。其中一组孩子读到的传记有个改动,他们看到哥德尔的生日跟自己是一样的。这组孩子最后成绩明显更好。因为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跟哥德尔有一种隐秘的相关,甚至认为自己可能就是个小哥德尔。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是自居效应在发挥作用。
怎么利用自居效应来摆脱冒充者综合征呢?
研究发现,用表演话剧的方式,比较容易让人摆脱冒充者综合征。比如你去扮演一个女王,一定会全情投入,表现出一个女王的样子。这种持续的全情投入,会让你习惯性地进入一种角色里。时间久了,你可能就会真正变成这个角色。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表演的方法,通过持续的心理练习,不断地让自己进入一种角色的状态。即使刚开始你有一种习惯性的自我否定倾向,但时间长了,你会渐渐适应你的角色,不会再认为自己不配这个角色。
以上就是吴伯凡对习惯性自我否定的解释和应对方案,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得到”App订阅专栏《伯凡·日知录》(3.1|当机会来临时,你为什么犹豫不决)
音频稿:赵佳瑜
讲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