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老板:到底什么是“上火”?

这条音频跟你聊聊,“上火”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嘴角起了泡,咽喉肿痛,很多人马上就会琢磨自己这是不是上火了!再一深琢磨,前天嗑了一整包瓜子,上周末的时候还吃了麻辣火锅。看来是热性食物吃多了,得赶紧去找点儿去火的药吃。转天儿上班发现隔壁老王的脸上突然长了个痘,一琢磨肯定是他最近中午老吃泡面闹得上火了,来,我这儿还有吃剩下的“去火”药,你也吃点儿吧。

以上情景时常发生在我们周围,“上火”这个观念由来已久,很少有人会对“上火”背后的因果关系产生质疑。但凡是身体有些不舒服,我们大多数人几乎都会马上跟“上火”联系起来,口干舌燥是胃火,口腔溃疡是心火。前一段时间,得到订阅专栏《卓老板聊科技》对“上火”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下面跟你分享一下。

卓老板在节目里说,在现代医学的手册里是没有“上火”这个概念的,它只存在于替代医学,或者养生保健里。“上火”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是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没有严谨的统计学方法来确认各种疾病的因果关系,在经历了嘴角起泡,脸上长痘之后,却并不明白,其背后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因此只好笼统地把诸多现象,统统以“上火”来解释。

以吃辣椒“上火”这个事儿来说,其实就是辣椒中的辣椒素刺激粘膜上的受体,进而刺激神经,产生灼烧的感觉,但实际上并不存在高温,这和吃薄荷糖感觉凉,而并不存在低温的道理一样。那为何有人吃完辣椒会牙龈红肿呢?这是因为辣椒素跟食物残渣一起留在了牙龈里,如果再加上没太注意口腔卫生,辣椒素就会持续的刺激粘膜,造成粘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牙龈红肿发炎的情况也就发生了。你看,当我们明白了吃辣椒“上火”背后的真正因果关系,只要每次吃完辛辣食物尽快漱口,其实就问题不大了,如果能刷个牙就不用担心“上火”了。

其它“上火”的案例也都能解释:比如尿很黄的原因主要是水喝少了;吃完东西喉咙痛、有异物感,则可能是过敏,也可能是粘膜受到刺激,或者是细菌病毒感染诱发了急性咽炎;吃海鲜身上瘙痒的最常见原因是海鲜不新鲜;吃瓜子嘴里起泡,一方面是有可能划伤了口腔粘膜,另一方面是太咸了造成局部高渗透压脱水造成了炎症;常吃快餐口腔溃疡,是快餐里精致谷物糖分高,容易造成维生素B2缺乏,进而出现口角炎;嘴唇外侧边缘出现小泡则是单纯的疱疹病毒感染;脸上起痘,你仔细琢磨一下是不是平常甜饮料、冰激凌、糕点没少吃。类似的还有吃巧克力流鼻血,肉吃多了口干舌燥,眼屎多便秘等等等等。

正是因为所谓“上火”的观念太过深入人心,所以在我们周边各种“去火”的药品、保健品、食品、饮品种类繁多,比如像最常见的“牛黄解毒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雄黄”其实是四硫化四砷,而且中国药典要求这个成分的含量不得低于90%,但我们要知道,砷可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就在今年2月8号,英国BBC的一篇《中国人习惯煮饭的方法会吃进更多砒霜》这篇文章还引发了民众对于吃大米的担忧,其中的砒霜就是砷的化合物。不过大家不用担心,普通人一天摄入不要超过120微克的砷就没有问题,所以大米可以放心的吃,但牛黄解毒片呢?它一片的砷含量就是30万微克了,超过了上限2500倍。药企还曾就这个问题出来解释,说雄黄里的砷是非常非常稳定的,在人体内,哪怕是胃酸里都不能分解。但这就说不通了,既然这个成分那么稳定,怎么吃下去就怎么排出去,那我们还吃它干什么呢?

最后,卓老板针对“上火”给出了一些建议:那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再遇到“上火”这两个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务实的找具体的原因,然后再进行解决,随便的就去吃去火的药不但可能没用,还可能有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身体的粘膜不接触脏东西,差不多就可以几年都健健康康的。比如下楼拿完快递要洗手;敲完键盘后就不要抠耳朵;手碰过零钱了就不要再碰头部的任何区域;手机屏幕每过几天就用湿纸巾擦擦,这些都是避免“上火”的好办法。

好了,以上就是《卓老板聊科技》对“上火”问题的解答,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得到”订阅专栏《卓老板聊科技》(问答:为什么人会上火?)
音频稿:梁志一
讲述:于浩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