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音频说的是,有三种方法帮你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创新。
很多人认为,创新就要发散思维。但是,最近“得到”App“每天听本书”栏目中讲了一本书,叫《微创新》。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发散思维不靠谱,反倒是在熟悉的领域里,打破思维定势,能获得更精彩的创新。那么,有什么方法能打破思维定势、获得创新呢?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这本书认为,创新不能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要在框架内打破思维定势。这里说的框架,就是身边的资源。在框架内打破思维定势,就是在思考创新方案的时候,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资源上。那怎么才能在框架内打破思维定势呢?
《微创新》这本书中,介绍了创新的三种方法,具体对应五个工具。第一种是对框架内的元素重新改造,对应三个工具,分别是减法策略、除法策略和乘法策略。第二种是给框架里的元素找到新用途,对应的是系统任务统筹策略。第三种是在框架内各个元素间建立新联系,对应的是属性依存策略。我们来分别说说。
先来看第一种方法,用减法、除法或者乘法策略,对框架内的元素重新改造。用这种方法创新,要遵循5个步骤:第一,列出组成部分;第二,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删除、重组或者复制调整;第三,想想调整后的结果是什么;第四,把这个结果当作一个创意答案,思考能用在什么地方;第五,如果这个结果有价值,再去想能不能实现。
举个减法策略的例子。减法策略就是把原本认为产品里必不可少的功能给删除掉。比如要对一个传统的耳机创新,就可以按照前边说过的5个步骤来做。第一步,思考耳机的组成部分,就是小喇叭、耳罩、音频线、插头。第二步,删除其中一个部分,比如音频线。第三步,想象一个没音频线的耳机。第四步,看看这个新产品有什么用途。没了音频线,耳机就方便携带。第五步,可以实现吗?技术一进步,就成了今天的无线耳机。
除法策略跟减法策略类似,就是把产品或者服务的某个功能分解成多个部分,然后用新的方式来重组,找出它可能的优点。乘法策略就是对产品或者服务的某一个部分进行复制,稍作改动,产生新产品。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方法,任务统筹策略,给框架里的元素找到新用途。实现流程也有五步:第一,把产品或者服务框架里的内部成分和外部成分都列出来。第二,选择一个成分,分配新任务。第三,想想这个新产品的样子。第四,问问它有什么潜在优势。第五,这个产品可行吗?
举个例子,纽约酒店的总裁有一年去了两次韩国首尔,住了同一家酒店。在他第二次去的时候,前台的接待人员就热情地说,欢迎您再次光临。这件事就给总裁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希望自己的员工也能认出老客户,可怎么才能做到呢?咨询人员建议说,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再开发一个识别系统,自动提醒接待人员,可是这套费用成本高达几百万美元,太不划算了。首尔酒店的接待人员是怎么识别老客户的呢?原来这个酒店和出租车司机有一个协议,司机在去酒店的路上会和客人闲聊,顺便打听一下对方是否以前在这个酒店住过。如果住过,司机就把客人的行李放在前台的右边,如果没住过就放在左边。这样前台接待员一看行李放在哪个方向,就知道这是老顾客还是新顾客。这个案例用到的创新策略,就是给司机这个外部资源,分配了人脸识别的新功能,从而节约了巨额投资。
第三种创意方法,属性依存策略,就是在框架内的属性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比如有一种婴儿用的软膏,主要涂在婴儿的臀部,来防止皮疹、湿疹的复发。怎么才能创新呢?基本思路就是找出变量,进行联系。软膏的变量包括黏度、气味、颜色,婴儿的变量可能是他排便的时间、排便量的大小等等。以前软膏的气味和婴儿的排便是没有关系的,那如果建立关系能有什么好处呢?比如婴儿一排便,软膏就会散发出香味,这样大人可以不用打开尿不湿,就知道孩子有没有大便,来及时更换尿不湿。
最后总结一下,要在框架内打破思维定势,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对框架内的元素重新改造,给框架里的元素找到新用途,以及给框架内的属性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这些方法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每天听本书《微创新》
音频稿:王海
讲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