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新闻业的危机与转机

这条音频我们来关注一下新闻行业,看一看在这个时代新闻行业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和转机。

近年来,我们常常听说“新闻业正在面临危机”,包括广告收入下滑、假新闻泛滥、大平台掠走市场和用户份额等等。美国的老牌科技杂志《连线》3月刊的主题就叫“危机中的新闻业”,他们一口气发了8篇文章来讲这个主题,结合了多个案例,告诉我们新闻业正面临着哪些危机和哪些转机,有些问题可能比我们想的严重,有些情况又可能没我们以为的那么糟。腾讯“全媒派”对这一期杂志进行了梳理,下面我就来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一说新闻业面临的三个危机:

第一个危机,是信息安全方面的“圆形监狱”困境。圆形监狱,就是周围一圈环形的囚室,中间一座监视的高塔,囚室里犯人的一举一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高塔装的是百叶窗,犯人看不见塔里有没有人,就会时刻都觉得自己被人监视,惶惶不可终日。在信息时代,监视和信息安全是新闻业的心头大患。比如斯诺登曾经揭露,一些英国间谍从新闻媒体窃取过大量的邮件,美国警察部门也曾经通过记者的通话记录去追踪是谁向记者批判自己的。一系列事实证明,保护新闻业信息安全、保护记者人身安全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个危机,是假新闻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连线》杂志举了一个例子,欧洲马其顿有一个“假新闻”小镇,这儿的年轻人大量炮制假新闻,用来吸引流量、挣广告费,光是美国大选的最后几周,这个地方就注册了一百多个支持特朗普的假新闻网站。本来这个地方人均月收入只有三百多美元,结果有人靠着做假新闻,三个月就挣到了上万美元。

第三个危机就是,人们对新闻业的信任陷入了恶性循环。现在新闻来源越来越广泛,很多媒体不得不靠唤起受众情感共鸣甚至激怒受众来吸引人关注、分享。结果是,新闻越制造冲突、越有偏见、越煽情,就越多人传播,传播出去又会影响更多的人。这样恶性循环下来,真相就被冷落了,人们对新闻业的信任也跌到了历史最低点。

虽然新闻业面临着突出危机,但《连线》杂志也告诉我们,情况可能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比如,虽然都说传统媒体衰落了,但看传统媒体的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多。2016年年底的一份报告显示,《纽约时报》纸质版的日阅读量超过了纯互联网报纸《赫芬顿邮报》,而且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传统媒体,它们的晚间新闻观看量,比点击率最高的新闻网站还要多出几百万次。

而且,新闻媒体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些发展转机也大有看点。《连线》杂志列举了几个案例,可以作为应对危机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是传统媒体及时转型。《纽约时报》一直是正统新闻业的龙头巨擘,但是2014年的一份内部评估报告暴露出了很多深刻的问题,比如重印刷、轻网络、抗拒变革等等。这份报告触发了《纽约时报》的数字化变革战略,他们大力投资核心新闻业务,同时持续增加新的网络服务和功能,包括个性化健身建议、互动新闻内容和虚拟现实影片,让现有用户离不开数字订阅,也能吸引更多潜在用户。《纽约时报》转型的主要目标不是简单地增加广告收入,而是让数字订阅成为媒体的主要引擎,即使印刷媒体永远消失,它还是有能力让旗下的记者在全球各地继续进行新闻采编工作。

第二个方法是新兴媒体寻求全新定位。《连线》杂志举的例子是一家叫Blavity 的新兴媒体公司,它致力于为有色人种发声,被誉为“黑人千禧一代的BuzzFeed”。他们清楚自己的用户需要就某个话题进行交流和争辩,所以他们业务发展策略的一部分是依赖用户生产内容,网站上大约有60%的文章和视频是用户提交、再由员工进行编辑的。这样既可以邀请读者参与编辑流程,也能让新闻有很强的目标受众针对性。

第三个应对方法是应用新技术,革新工作方式。《华盛顿邮报》就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2016年,它的写稿机器人正式亮相,在8月的里约奥运会上主要写以数据为主的简讯,但是到了11月的美国大选就能写出分析性的稿件了。机器人不仅能写稿,还能提醒记者注意一些反常数据、找到独家新闻。《华盛顿邮报》认为写稿机器人不会让记者这个职业消失,而是将记者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聚焦更有价值的内容。

以上就是《连线》杂志对当下新闻行业危机与转机的分析,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连线》杂志、微信公众号 “全媒派” 《<连线>新刊主题是“危机中的新闻业”,用8篇报道讲透了现实与焦虑》
音频稿:杨霁琳
讲述:成亚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