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条音频跟你说说,治疗抑郁症的目标,是让患者回归社会化生活。
张进是财新传媒的创始人之一,现任财新传媒编委、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一名曾经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在经过治疗康复后,他开始研究抑郁症,并且先后著有《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渡过2:接纳是最好的治愈》这两本书。同时,他还接受抑郁症患者及家属的咨询,已经帮助许多患者走出抑郁,重新获得了健康。近期,他发布了一篇文章,整理了近年来他对抑郁症的完整思考。下面,与你分享。
首先,张进说,抑郁症的产生,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它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要研究抑郁症,至少就有三个维度,分别是患者的生理情况、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时间因素。这就是说,要理解一名抑郁症患者,想了解他的疾病,除了他个人的生理、心理情况,还要把他放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动态的观察,包括他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要考虑时间维度。
关于抑郁症的本质,有多种解释,常见的有神经递质假说、神经回路假说、神经可塑性假说、以及海马体假说等,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定论。但有一点确定的是,每一名患者的生物学特质,都时刻处于变动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或失衡。
针对这种动态的解释,张进以神经递质假说为例,他说,人类的精神活动,需要一定的神经递质浓度来维持,而这个浓度是动态变化的。它有个正常的区间范围,在区间范围内变化是平衡的,而在区间外就是失衡的。一旦失衡,人就有可能得抑郁症,或者是其他的精神疾病。所以,一方面,这个区间小的人,天生就容易得抑郁症,而区间大的,即便神经递质浓度变化大,但只要是在区间范围之内,就不会得抑郁症。另一方面,既然这个浓度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失衡的情况,只是大多程度都比较轻,没有发展成抑郁症。但是,这也说明,其实谁都无法保证,一辈子永远与抑郁症无缘。
张进说,抑郁症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如失眠、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能力下降、社会退缩等,我们把这些症状综合到一起,统称为抑郁症。因此,每一名抑郁症患者,几乎都是独特的,比如有的患者是失眠、头疼,而有的患者是嗜睡,还有一些患者睡眠没问题,但是有自杀倾向。所以相应的,针对这些不同症状,治疗方式就要调整。在现实中,有时候即便是同一个人,他在不同时期,吃同一种药的效果,都可能会不一样。而且,有少部分抑郁症患者,吃药是无效的,只能靠心理、运动等其它办法协同治疗。
因此,关于抑郁症的治疗,存在复杂性和难治性。张进说,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想治疗抑郁症,就必须要有开放性思维,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一定不能固步自封。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寻找最适合个体患者的治疗方式。而且,只要不耽误患者,不增加经济负担,即便是各种看似不科学的方式,也可以尝试。
最后,张进说,抑郁症的治疗,不应该用“能不能彻底治愈”来衡量,正如上面说到的神经递质假说,很多人即便失衡,其实却并没有得抑郁症。因此,从生理本质上观察,是难以判断是否治愈的。所以,对于抑郁症,一个更好的概念是“康复”,它不仅是意味着,困扰患者躯体与精神的症状完全消失,更是意味着患者的“社会功能”得到恢复,可以回到社会生活中,完整履行自己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
以上,就是张进对于抑郁症的完整认识,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公众号“渡过”(【世界卫生日】多维度认识抑郁症, 兼对《渡过》的补正 渡过)
音频稿:梁志一
讲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