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条音频我们来说说,怎么和那些性格超级敏感的孩子相处。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些孩子,无论你怎么小心翼翼,他都极度敏感,心理非常容易受伤。一般我们会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误,但是最近,科学育儿类微信公众号“常青藤爸爸”分享了一篇文章,告诉我们这很可能不是家长的问题,而是有些孩子也许天生就属于高敏感人群。同时,作者也给高敏感孩子的家长,提供了几个很有价值的建议,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首先,作者描述了高敏感人群的特点。文章引用了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博士伊莱恩·阿伦(Elaine Aron)的研究,高敏感人生下来就对环境中的细节捕捉非常敏锐,对每一种变化都有非常深入的思考,而且会做出比常人更加强烈的反应。
那这群人都有什么特质呢?伊莱恩·阿伦概括为D·O·E·S法则:
第一个特点D,就是Depth of Processing,深度处理,这个意思是说,高敏感人群看问题都特别深刻,他们思考总是要比同龄人想的深刻很多,而且都显得高乎年龄的成熟。
第二个特点O,就是Overstimulate,过度活跃,其实人的大脑对行为判断有两个系统,一个叫做行为抑制系统;另一个叫做行为激活系统,“高度敏感”的人就是“行为抑制系统”太活跃了,他们每走半步都要思考一个世纪,这样的好处是行事会非常谨慎,但坏处就是很容易过度消耗大脑的能量,并且让自己焦虑到无法思考。
第三个特点E,就是Emotionally Reactive,情绪高反馈,就是说高敏感的人“共情”能力太强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这本来不是坏事,但问题在于,他们自己共情能力很强,但不能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不能达成和他一样的“共情程度”,矛盾经常就是这么产生的。
高敏感人群的第四个特点是S——Sensitive to subtle stimuli,就是说对细节的变化极度敏感,他们对细节捕捉的能力都明显高出常人。
了解了高敏感人群的特质,再来说说如果你的孩子就是高敏感人群,父母应该怎么做呢?作者提出了五个建议。
首先,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了解双方的底线。父母需要明确知道的是,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孩子的性格和父母不一定相似,所以父母和孩子都有义务去了解对方的性格和边界。作者认为,没有必要害怕伤害或者为了迁就,而故意压抑自己,尤其敏感的小孩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你在伪装,另外,大人们越不能坦诚地表现真实的自己,孩子就越不知道该对父母做怎样的预期,所以,哪怕是吵架,父母和孩子都要让对方知道对方的界限在哪里,这样反倒可以更好地互相适应和理解。
第二个建议是,如果你的孩子比别人慢半拍,不要催促他。因为你的孩子慢只是比别人想的仔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正在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如果这个时候被你打断,他们一定会心情沮丧。
第三,如果孩子害怕新环境,可以给他事先留下退路。很多敏感的孩子脑回路非常复杂,因此,要让他们去做一些新的尝试会非常的困难。所以在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尝试之前,一定要事先告诉他们还有退路,比如你可以跟他说,“我坐在这等你,你不想玩了就过来找我”。也可以找一些熟悉的信息来打消孩子对于陌生环境的焦虑,比如告诉他,待会在新环境可能会遇到以前的小伙伴。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提前把这些“有利”条件也加入脑回路中,而不是自己陷入很负面的思考,越想越害怕,最后直接拒绝新的尝试。
第四,要教会敏感孩子说“不”的权利。对于敏感的孩子,经常遇到一些小的批评就反应过激,所以父母要告诉他们也有不接受批评的权利,让他们不要一直陷在自责中。
最后,要感谢高敏感孩子,他可以让你变得更加优秀。因为在家有个高敏感孩子就好像安装了一个24小时的监控探头,他可以发现你任何做得不好的地方,并且毫不留情面地指出,这就逼得父母更加注重细节、变得更加优秀。
以上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常青藤爸爸”(天啊,我有一个高级敏感的孩子!怎么办?)
音频稿:杨霁琳
讲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