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高校“论文季”到来,二是会员充值引发消费纠纷。
4月底5月初,正是很多高校要求毕业生交论文的时候。这几天,我看到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写论文废学生更废导师”。很多同学晒出自己的论文word截图,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导师的批注意见。同学们边晒边吐槽:“你这辈子,有没有被论文批注的恐惧支配过?”
我看了一下话题中的图片,导师的批注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研究上的问题,比如文献太过时、模型太简单、数据有问题、结论没依据,等等。还有一类,是语言问题,比如“你的语言我根本读不懂”“很新奇的词语”“大白话可以转换一下吗?”“请用学术语言”等等。对此,导师们也很无语,吐槽学生“青春年少,活蹦乱跳,一写论文就糟糕”,说作为导师,唯一希望的,就是学生们能好好改,千万不要一键接受修订。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其实,每年这个时候,类似的话题都会在社交网络上火一次。作为“论文新手”的大学生,学术写作和语言表达的训练不扎实,就会在毕业论文中把这些问题集中暴露出来。
当然,被语言表达问题困扰的,不只毕业生这一个群体。词不达意、语言贫乏,好像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病。比如,想要形容一个东西很厉害,除了牛X、YYDS、绝绝子这样的网络流行词,就再没有别的词可用了。《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两千名受访者中,有76%的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就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决心“自救”,开始给自己的语言能力做“复健”。比如有人说,自己把中学时用小本本攒素材的习惯又捡了起来,刻意积累词语,练习表达。还有人在网上进行互助练习,豆瓣上就有一个小组,叫做“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超过30万名成员在这里交流经验。
比如,有人提问,刚说完一件事,这件事就发生了,除了“怕啥来啥”有没有更高级的表达?评论里就会有人说,“一语成谶”这个词就很合适。也有人症状相反,只知道书面语,不会口语表达,就在小组里提问,“敬意油然而生”用口语该怎么说?评论有人回复,其实就是“打心底里觉得佩服”。还有,有人觉得自己被网络用语荼毒了太久,向大家求助:在“摸鱼”这个词出现之前,咱们是怎么形容这种状态的?组员们就会回答,说文艺点,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说实在点,就是开小差。
当然,这种友邻互助的形式,能起到的作用有限。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求助人工智能。清华大学一个做人工智能的团队,研发了一个工具,叫做“反向词典”。这个名字很好理解,正向的词典,是你输入一个词,它来帮你解释这个词的意思;反向词典,就是你输入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它来帮你找出合适的词语。
我专门去试用了一下这个反向词典(用微信小程序搜索“wantwords”可以找到),还真挺好用的。
第一,你可以向它求教,怎么表达一种感受?你输入“平静中有一点点开心的状态”,它会给你返回“怡然自得”“恬然自足”这样的成语,还有“松泛”“惬心”这样不常见的用法。你输入“开心得想喊出来的状态”,它会告诉你,“喜不自禁”“大喜若狂”正是这个意思。
第二,你还可以向它求教,怎么高级地表达一个意思?比如,形容可怕的东西,除了“恐怖如斯”“怕得要死”,还有没有别的?输入“可怕”,它会给你返回“望而生畏”“悚惧”等等。再比如,你不想在一段描述里大量重复“突然”这个词,它会告诉你,“猝然”“陡然”“霍然”“遽然”等,都能代替“突然”。
第三,你还可以用它来查韵脚。你知道,人的思维系统有个bug,只要一押韵,就显得很有道理。就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说这两句话有啥逻辑关系?但一押韵,就特有说服力。所以,在文章中插入一些押韵的句子,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这时候,这个查韵脚的功能就很实用了。
这个反向词典推出有一两年了,据说它最初走红,还就是因为有人发现,这些功能正好能解决咱们开头提到的论文用词问题。词典返回的结果还可以按特定条件筛选,比如,你想要两个字还是三个字的词,想要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词里要不要包含特定的字等等,都可以实现,并且还支持中英双语,称得上是一款“科研神器”。现在,每天有20多万人使用反向词典。
为什么机器猜词能猜得这么准呢?反向词典背后的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分支之一,自然语言处理。这个技术的目标,就是让机器理解人类的语言。图灵奖得主、AI 三巨头之一的约书亚·本吉奥曾经说过,反向词典是衡量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它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句随机的话,找到语义相近的词。实现了这一点,人工智能就不仅能处理特定任务,还能学会应对人类的随机问题。
反向词典的开发者说,他们正在围绕反向词典的2.0版本写论文。也许很快,人工智能就能真正学会和人类“对话”,机器会比你以为的更懂你。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我听说了好几起门店倒闭、会员卡不退费的纠纷。前几天,有一位青岛的消费者反映,她两年前在一家鞋店办了张599元的会员卡,充值后再没使用过。最近她发现,这家门店关门了,就通过微信联系买鞋时的导购,发现自己已经被删除,在网上也查不到商家的联系方式。自己卡里的钱就这么被卷走了。
还有更可气的例子。上个月有一位天津的消费者反映,自己常去的一家按摩店关门了,会员卡里还有几千块钱,于是联系商家退费。商家告知,她之前几次充值都有赠送金额活动。如果退费,需要将赠送金额扣除,这样算下来,她卡内余额是负数。也就是说,她要向按摩店倒贴钱。这位消费者非常愤怒,向消协投诉,目前事件还在调解中。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很多商家把会员充值当成是回笼现金流的方法,东西还没卖出去,就能预收一大笔钱。所以变着法地劝说顾客多充钱,恨不得一次充个几百上千,甚至上万。但是,像这种充值后跑路的事情多了之后,消费者当然也就有了警惕,听到会员充值活动,第一反应就是捂紧钱包,敬而远之。
不过最近,我在《销售与市场》杂志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有家母婴用品店,客户想办会员卡也必须充值,但不用一次性充几百上千块,而是只充10块、20块就行。
这就很奇怪了:商家靠这点钱回笼资金肯定是指不上,但是为了这点会员充值,商家还得专门建套系统来记账,付出额外的成本。还不如让顾客直接办那种不充值的会员卡,买东西送点积分、打个95折就行。这样不是更省事儿吗?
但是这家母婴店的负责人说,你要这么想,就太简单了,没有真正理解“人性”。不充值的会员卡和充值的会员卡,在消费者眼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不充值的会员卡,它只是一个优惠,不买东西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而充值的会员卡,哪怕只是充了10块钱,它也是一笔资产,是商家给顾客打的一张欠条。
不是有种说法吗?人这一辈子只会记住两类人:一类是自己的亲人,一类是欠自己钱的人。只要顾客觉得你这家店欠他的钱,你放心,他肯定不会把你忘了。有消费需求,一定会先想到你,到你家店里逛逛。这样一来,不就能形成持续的复购了嘛。
从这个角度讲,商家是欠顾客10块钱,还是1000块钱,其实并不重要。商家没必要追求大额度的充值,只要通过小额度的充值,跟顾客形成亏欠关系,就达到目的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想预收顾客的钱,即使小到1块钱也不容易。怎么能让顾客爽快地充值呢?这家母婴店是这么做的。比如说,顾客今天消费了88元,他如果用现金付账,大概率会给一张百元钞票。这个时候,收银员会这么说:您这次消费88元,我们今天正好有个办理会员的活动,可以把给您找零的12块钱预存在会员卡里。当然,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是用手机支付,那就换种说法:您可以支付一个整数,我把零头给您存到会员卡里。
紧跟着,就详细地亮出充值可以带来的优惠,尤其突出本次消费就能带来优惠。比如可以说,办了会员卡以后,您今天的消费就可以按照9折核算,您这次消费的88元就可以节省8.8元。下次您还可以享受9折优惠。您看要办理一下吗?
据说,这套话术在实战中百试百灵。拆解一下,确实很巧妙。首先,用不找零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用户充值的心理负担。虽然是手机支付时代了,但我们长期形成的那种“抹零”的心理还在。同时,强调本次消费就能省钱,给客户一个充值的强理由。再有,选在了结账这个时点,留给顾客很短的决策时间。对顾客来说,数额也不大,优惠听起来又很多,自己也想赶紧结账走人,很容易当下就拍板办了。
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让顾客适当充点钱,能够立竿见影地提升门店复购率。这个母婴店案例对我的最大启发是:会员充值不是用来圈钱的,而是为了制造对顾客的亏欠。让一个人一直惦记你的最好方式,就是欠他点钱。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商业参考》栏目的主理人蔡钰老师告诉我,因为她最近需要在家录音,她的家人把家里的试衣间改造成了临时录音棚,魔改了各种隔音装备。比如,把更衣帘换成吸音性好的绒布,还专门做了一个隔音盒,用来放话筒。那个隔音盒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塑料收纳盒,在里面加上一层海绵圈,再套上一层丝绒布,把话筒放里面录音,效果非常好。有了这些神器,蔡钰老师在家里就能从容地录音了。
我一听,很是羡慕。你知道,最近我也在家办公,这两周的《得到头条》,包括这一期,都是我爬进家里的大衣柜录的,里面黑乎乎的,虽然隔音,但是不透气,每次录完,都把自己憋得够呛。蔡钰老师的录音棚改造方案,我得赶紧动手学起来。
蔡钰老师还告诉我,最近房地产政策有一些新变化,《商业参考》栏目特别推出了房地产行业专题。蔡钰老师从“两集中、三批次”等重要政策,以及万科、保利等龙头企业的最近动态,带你感受整个行业所处水温的变化,推荐你去学习。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欢迎惠普成为得到头条知识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