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是定规矩,是破规矩

这条音频给你说说管理学的真正目的。

说到管理学,我们都认为管理学是指导人们形成规则和规矩。但是最近,《罗辑思维》第五季的一篇文章中给出了一个管理学的新定义,那就是“管理学的目的是让你有能力‘破局而出’,也就是打破规矩”。这个观点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宁向东提出来的,这是什么意思呢?罗振宇在专栏中给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下面给你说说。

我们先从超市大减价说起。超市为什么要经常搞大减价活动呢?为了让利给消费者吗?当然不是。那是靠降价、免费来吸引流量吗?也不像。因为超市一般来说都是做周边居民的生意,大减价吸引的也是周边的居民,减价再多次也没什么根本性的战略价值。那超市为什么还要搞大减价呢?罗振宇说,《卧底经济学》这本书里有一个解释——是为了让消费者犯迷糊。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并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的博弈,其实还有信息博弈,就是比比谁清楚,谁迷糊。

信息博弈一出来,这就出现了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是商家赢得了信息的控制权,消费者对这单交易的信息不大了解。比如飞机票的价格,你下次坐飞机时可以打听一下四周乘客的票价,差别之大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不过,绝大多数人都不好意思这样对陌生人问来问去,而商家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只要消费者互相之间能信息隔绝,商家就会对我们启动一种策略,叫价格歧视,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人,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还有一种结果,就是消费者通过信息技术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商人都不能实施价格歧视了,公司之间要竞争,价格就变得越来越低,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互联网就让消费者更多地掌握了信息博弈的主动权。

那这时候,商家想要反制消费者,怎么办呢?把消费者搞糊涂。就像超市,总想多赚钱,可如果商品价格总是很高,消费者会觉得你这家就是贵,结果就不去了;如果商品价格总是很低呢,你也没钱赚。怎么办?经常搞大减价。故意让商品价格不稳定,让消费者犯迷糊,搞不清楚你的价格是普遍比较贵,还是普遍比较便宜,不能形成清晰的印象。这样一来,商家就又有了信息博弈的主动权。而超市的大减价也不是简单地全面降价,而是有升有降。你赶着大减价去买便宜货,虽然省了钱,但顺便买回来的其他东西,没准是涨了钱的,只不过你没注意到而已。更进一步的招数是,超市平时定的价,其实是高价,所谓大减价,其实只是恢复了正常利润而已。这种招数,单独拿出来用,很容易被识破,但混在几百种价格变来变去的商品中,顾客就防不胜防了。

罗振宇说,无论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商业竞争,甚至是战争,所有的博弈,本质上都是信息博弈。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博弈最重要的手段,不是控制信息,因为控制不住了,而是把信息搞乱。

罗振宇在这举了个例子。为什么自古以来,战争中一直讲究军队速度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唯快不破”?像二战刚开始的时候,德国人的闪电战为什么那么有效?就是因为他打破了法国人的一系列信息预设。在德军迅速行动的过程中,法国人接收到了太多、太新、太混乱、变动太快的信息,根本来不及反应,所以法国人被迅速击败。

这就说回了开头讲的管理学。宁向东说:管理学的目的,不是管理一家公司,管理学的目的是让你有能力“破局而出”。什么意思?就是任何人,任何团队,任何组织,都有一个自然倾向,就是形成一个既定之局——各个因素都是确定的,信息是明确的,高度规范化、结构化的局面。在这个局里面,大家都很舒服,很有安全感。它只有一个缺陷——没有创造力,没有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所以很多新事都干不成,这叫既定之局。所谓做管理,就是和这个自然倾向斗争,通过协调关系,加减元素,重塑结构等等一系列手段,让原来的局面发生变化,找到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法,这才是更抽象意义的管理。管理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样,是为了形成规则和规矩,恰恰相反,管理的目的是打破过去的规则和规矩。

以上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罗辑思维》第五季(破局)
音频稿:陈轶男
讲述:成亚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