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华为公布第四届“十大发明”评选结果,二是北京大部分地区恢复堂食。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6月8日,华为在深圳召开“2022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发布了第四届“十大发明”成果,包括高能效基础计算、多目标博弈、全精度浮点计算等等。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发明人都是华为员工,其中有几位还是刚加入华为没几年的年轻博士。
我们知道,华为是中国乃至全球研发投入力度最大的企业之一。2016年以前,还没有一家中国公司进入全球研发十强榜;直到2016年,华为研发投入挤进全球十强榜的第八位;到2020年,华为研发投入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谷歌。
到2021年,华为因为严重“缺芯”,营收同比下滑了28%。面临寒冬,一般企业最先砍掉的就是研发支出。而华为的反应是什么呢?出售部分资产,同时继续加大研发力度。2021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2.4%,研发费用额和费用率都创历史新高。在巨额投入之下,这两年华为每年的专利新申请数量超过1万件,也达到历史新高。这次发布的“十大发明”,就是这两年华为研发成果的代表。
有人这么评论华为的“过冬战略”:研发是华为的核心能力,在最严酷的时候,宁可卖资产,也要保住这个核心能力。就像在最冷的时候,血液会从四肢回流心脏,而不是相反。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今天我们不聊华为有多厉害,而是想借着这个创新论坛,和你聊聊中国这些年的知识创新成果,到底发展到什么水平了,和欧美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多大差距?今年年初,中金公司研究部出版了一本书,叫《创新:不灭的火炬》,里面系统梳理了中国从1990年代至今30年的知识创新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和申请国际专利数(PCT专利),根据这些数据对中国的知识创新成果做了一个全面画像。
先来说好消息。
第一,从学术论文看,中国的年度学术论文发表量在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特别是在材料科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国学术论文的数量优势明显,而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国学术论文发表数量还落后于美国和欧盟。如果看被Nature Index收录的高质量论文,中国在化学领域的Nature Index指数已经超过了美国。
第二,从国际专利数看,中国从2019年起每年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最多的领域为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如果看核心专利,也就是申请3年后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5%国际专利,中国的占比也在快速提升。2005—2007年,只有1%的世界核心专利来自中国;而到了2015—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0%。
你发现没有,无论是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还是从申请国际专利数量来看,计算机通信都是中国具有明显优势的领域。中金公司的研究认为,这是因为计算机通信在中高技术产业里最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典型的高技术产业包括:航空航天、计算机通信、电子和光学设备、医药等。而典型的中技术产业包括:汽车、化学原料和制品等。
在上面提到的这些高技术和中技术产业当中,计算机通信行业的资本密集度最低,而劳动密集度最高。这正好符合中国拥有大量工程师人才的比较优势,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知识创新和出口都非常突出。
下面来说挑战。中金公司认为,中国的知识创新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中国知识创新的原创性还不够。
中金研究团队把199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根据它们之间的引用关系,绘制出一张网络关系图。在这张图中越靠近核心位置的论文,在学科中被引用的次数越多,意味着原创性越高。而中国发表的论文在关系图中处在核心位置的很少,大多数位于边缘地带。如果把国际专利申请的网络关系图画出来,也是同样的,虽然中国在计算机通信等领域的专利数很多,但在关系图当中比较靠边缘。这说明,就算是在我们优势最大的领域,知识创新的原创性仍然是不足的。
第二,中国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太低。
这就是我们之前聊过的“产学研融合”的老大难问题。一头是高校做出的先进研究成果躺在文件柜里吃灰,另一头是企业技术升级难,中间横着一条“死亡之谷”,很难跨越。书里列了这样一组数据:在材料领域、能源领域、网络信息领域,美国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率分别为17.8%、19.5%、30%;而中国分别为1.9%、1.7%、0.1%。这个差距是巨大的。
第三,中国在知识创新方面的国际合作增长放缓。
从1995年以来,中国的国际学术合作经历了几次变化。1995—2007年,由于中国自身的论文产出呈爆发式增长,相对来说国际合作论文的占比在下降;而2007—2016年,中国加快融入国际学术体系,国际合作论文数占比快速回升;但2016年之后,这个增长趋势几乎停滞。
我们知道,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阻碍了中国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但从中金公司的数据看,中国的国际学术合作增长势头是从2016年起就停滞了,这是为什么呢?中金公司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变了。
原本,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价值链末端,和掌握产业链核心价值的发达国家处于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也促进了双方的国际学术合作。但中国从2013年起开始强调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在产业价值链上和发达国家形成竞争关系,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学术合作意愿明显降低。体现在数据上,就是从2016年起中国国际合作论文占比的增长停滞。
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有没有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想要坚定地走产业升级之路,都会必然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
面对中国知识创新的三大挑战,也就是原创性不够、转化率太低、国际合作增长停滞,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开展了针对性的行动。一是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二是与高校合作、加快产学研融合,三是走出去寻找国际人才。过去,中国的知识创新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推动。未来,中国企业将在知识创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6月6日,北京市除丰台和昌平部分区域外,在暂停堂食36天之后,正式恢复堂食营业。据说从6月5日晚上起,吃货们就按捺不住了,走上街头寻找夜间营业的饭馆,等零点一过就冲进去。有北京海底捞店的店员说,零点刚一过,哗哗涌进来几十桌客人,门口还有排队的。
到了6日午餐时间,很多写字楼周边的饭馆都排起了长队。而且,据媒体观察,排队最多的地方还不是正餐餐馆,而是像火锅、烧烤、串串香这些地方。为啥?两个字:解馋!所谓“报复性堂食”,肯定是要选重口味的,清汤寡水的不过瘾!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这么知识。
都说“吃”是人类最底层的需求,但如果细想一下,“吃饱”和“解馋”是两类不同的需求。这个差异在平时不明显,在暂停堂食期间就很突出:我们并没有挨饿,但就是吃得不解馋、不过瘾。
最近,我刚好看到营销专家“梁将军”做的一个案例复盘:他们靠精准把握“解馋”这个卖点,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把一个新上市的螺蛳粉品牌从0做到了抖音618销量第二、天猫618销量第三。
想想看,如果是你要推出一个新的螺蛳粉品牌,会主打哪些卖点呢?通常的做法是:
第一,强调“正宗”。但是,“正宗”这个概念没法被消费者感知,除非是柳州本地人,否则大家根本无从判断这个螺蛳粉是不是正宗。
第二,强调“销量大”。我们知道这是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但对于螺蛳粉的主力消费人群,也就是年轻人来说,“销量大”意味着“没特色”。
第三,另辟蹊径,在包装上走国潮风、玩网络梗等等。但是,对一个新品牌来说,连基本的产品卖点都没讲清楚,强调这些就是本末倒置。
那么,梁将军是怎么给这个品牌找卖点的呢?他认为,关键不是这个品牌和别的螺蛳粉品牌相比有什么卖点,而是它和其他的方便速食相比,比如方便面,有什么卖点?我们泡方便面,确实就是因为它方便,能快速解决“吃饱”问题。而吃一袋螺蛳粉,得下锅煮足足15分钟才吃得上,时间成本挺高的。那为什么会有人买螺蛳粉?吃货都知道,煮螺蛳粉不是因为饿了,而是因为馋了。
对,这就是梁将军抓住的核心卖点:解馋。接下来,就从产品研发上和包装设计上,全力突出这个卖点。
先来看,从产品研发上,怎样才能“更解馋”?比如,食材的个儿要大,要用“像薯片一样大的超大腐竹”;比如,料要多,一碗粉给你十个配料包,显得非常豪横;再比如,汤要够味儿,突出汤底和酸笋的味道绝。
再来看,从包装设计上,怎样才能“更解馋”?在这款产品的包装上,品牌名字和“螺蛳粉”这三个字都不是最突出的,最突出的是两个元素:一碗超大的螺蛳粉照片和“就是解馋”四个大字。
所有这些信号,都是在向消费者精准传递:这不是一款“管饱的方便速食”,而是一款“解馋的放纵型美食”,从而大获成功。
梁将军说,他的终极野心,其实不是打败其他螺蛳粉品牌,而是牢牢占据消费者心智中“重口味速食”这个定位。什么时候觉得馋了,想要放纵一下,就煮一碗这个牌子的螺蛳粉,让其他的重口味速食都没机会露头。所谓“跳出竞争看竞争,才能赢得竞争”。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家庭共读研修班·科学家传记》的主讲人裴鹏程老师告诉我,这个研修班的诞生很意外。5月下旬的时候,他们准备了四个家庭共读研修班选题,在得到APP上发起投票,请用户选出最想听的两个。这四个选题分别是“四大名著”“中国神话”“海外名著”和“科学家传记”。当时,同事们都猜测,除了“四大名著”,另一个一定是“中国神话”,裴老师已经买好了二十多本书,都开始做大纲了,结果没想到,最后胜出的是“科学家传记”。
的确,很多孩子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不过,在梦想之外,他们还需要榜样的力量。历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科学巨人,他们是怎么走向科学探索这条道路的?居里夫人童年时家里很穷,爱因斯坦小时候有语言障碍,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天赋,都算不上特别好,他们都是克服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取得了成功。
这个夏天,裴老师会带你走近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和钱学森这四位大师,看看他们人生中都遭遇了哪些困境,他们又是怎么克服的。这个夏天,为孩子点亮科学精神的火种,从科学家的人生中汲取榜样的力量。《家庭共读研修班·科学家传记》正在招生,报名链接我放在文稿里了。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家庭共读研修班·科学家传记》报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