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各地出台景区优惠政策,二是高考生开始填报志愿。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暑假马上就要到了,我注意到,很多地方都出台了景区优惠政策,抢这一波暑期亲子游和毕业游的客流。比如安徽黄山公布,8月31日前,全市所有A级景区对今年的中、高考生免门票。还有四川甘孜州,全域景区对所有学生免门票,对其他游客门票五折。除了门票优惠,各地还在发放旅游消费券。比如江西庐山风景区,推出了100万元旅游消费券;太原市面向市民,发放2500万元的文旅惠民消费券,等等。
你看,各地为了振兴当地旅游业,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另外,在国务院最近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里面,也有不少关于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的举措。业内预期,今年暑假,沉寂许久的旅游业可能迎来复苏的转折点。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各景区减免门票、发消费券这些努力,不能说没用,但多少有点临时抱佛脚的意思。打折抢客流,是最基础的营销手段。对景区来说,更高级的营销手段,不是到了假期现打折,而是要功课做到前头,提前种草。而且,当人们越是不能出门的时候,景区的种草效果就越好,这段时间才是景区营销的黄金窗口期,错过太可惜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景区种草大师——冰岛旅游局,是怎么做的。我们知道,冰岛有举世闻名的极光、火山、冰川,一直是旅游的热门地,旅游业也是冰岛的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冰岛的旅游业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当年入境游客人数同比减少65%,收入下降了76%,旅行社大面积倒闭。
不过,冰岛旅游局最担心的,还不是短期的客流萎缩,而是长期的游客流失。万一人们习惯了长期宅在家里、窝在沙发上看肥皂剧,习惯了用购买奢侈品来替代旅行消费,那么即使疫情过去,人们也想不起来冰岛了。这对冰岛来说才是最可怕的。
怎么办?在疫情期间客流量最低迷的时候,冰岛旅游局并没有闲着,而是趁着人们宅在家的时间,变着方儿地搞种草营销,让全世界的人们一解封就迫不及待地来拔草。具体用了哪些招呢?
比如,大家都在用的一个营销套路——蹭热点,被冰岛旅游局玩儿出了新意。去年元宇宙大火,很多旅游景区开始蹭元宇宙的热点,说自己是元宇宙景区,结果被大家一通吐槽,说不是搞个智能地图就叫元宇宙。冰岛旅游局也蹭元宇宙热度,不过,他们不是跟风,而是来了个逆向思维。
扎克伯格不是要搞元宇宙吗?冰岛旅游局就找来一位和扎克伯格撞脸的演员,来调侃元宇宙。这位演员自称“扎克·莫斯伯格森”,梳着与扎克伯格一样的发型,穿着一样的黑色套头衫。对着镜头,说出了跟扎克伯格在发布会上一模一样的话,“我要介绍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在不显得怪异的情况下连接我们的世界。”
紧接着,画面出现的字幕不是“元宇宙”,而是“冰岛宇宙”。这一位“扎克”走出户外,一边用手舀了些温泉水,一边说:在这里,你不用佩戴那些“愚蠢的”头显设备,就能感受到沉浸式的体验。你可以亲眼看壮观的北极光,摸摸黑乎乎的火山岩,这就是比元宇宙更酷的“冰岛宇宙”。
这一波热点蹭下来,这段视频的播放量很快到了百万,一度超过了Meta发布会的播放量。后来,扎克伯格本人也留言回应说:我也想去冰岛旅游。
当然,光是蹭热点,只是刷了一下存在感,大家笑笑也就过了。重要的是,怎么把流量变成真实的需求?冰岛旅游局想出了第二招,模拟体验,激发渴望。当下你的人去不了,没关系,我可以让你的声音先去。
想想看,当人们面对自然的壮丽景观,会有什么举动?往往是情不自禁地放声呼喊、释放压力。冰岛旅游局就邀请世界各地的人们,登录他们的网站,录下自己的呼喊声、尖叫声。然后找来7台大音箱,在冰岛境内的万丈冰川、瀑布悬崖这些地方播放。
人们只要打开活动网站,就能看到直播摄像头实时传来的现场美景,还可以听到这7个音箱放出的人们的尖叫声,和现场的风声、瀑布声交织在一起,非常有代入感。大家忍不住自动脑补:如果自己真的到了冰岛,面对壮阔的景色大声尖叫,该是多么舒畅。网站下大家纷纷留言,等不及了,好想出发去冰岛。
到这里,大家想去冰岛的渴望已经充分被调动起来了。最后还差临门一脚,怎么把渴望变成行动?一旦人们形成了长期宅家的惯性,想要让大家支棱起来去长途旅行,可是不容易。这就得说到冰岛旅游局的第三招,营造对比,触发行动。
他们拍了一个宣传片,使用了一组蒙太奇镜头,对宅在家的人们发出诱惑:前一个镜头是在家对着镜子刷牙,后一个镜头是站在冰岛的瀑布前跳舞。前一个镜头是一个人穿着袜子在瑜伽垫上抬腿,后一个镜头是穿着登山鞋在极地登山。前一个镜头是蹲在地上洗抹布,后一个镜头是弯下腰舀一杯冰川水尝尝。
这么前后一对比,张力十足。到这里还没结束,冰岛旅游局再往前推了一步,向全世界的人们发出邀请:带上你居家穿的那条运动裤,出发到冰岛,找到当地的快闪店,设计师会用你这条裤子的布料,帮你手工缝制一双登山鞋,助你开始疫情后的第一次冒险。
说到这儿,我想起著名推销大师海因兹·姆·戈德曼总结的四步推销公式:吸引注意—唤起兴趣—刺激欲望—促成行动。你发现没有,冰岛旅游局把这个推销公式玩儿得炉火纯青:用蹭热点来吸引关注,用模拟体验来刺激欲望,用对比和号召来触发行动。这四步推销公式不仅可以用来推销产品,也可以用来说服别人作出改变。这一招,你可以试着用起来。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这几天,各省高考陆续公布分数,考生们开始填报志愿。教育部每年都会对高考专业目录作出调整,适应国家创新发展的需求。今年,本科专业目录新增了31种专业,覆盖了工学、农学、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在38所高校开启首批招生。
这些新专业的特点,一个是突出“智能”,比如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水利、地质、生物、农林等学科,都新设了智能专业。另一个特点是突出“绿色”,比如氢能科学、可持续能源、生物质能源等,都进入了专业目录。我还特别注意到,有四所大学新增了“碳储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培养在碳捕捉、碳封存、碳利用等环节的创新人才。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为什么碳储技术很重要?根据测算,到了2060年,我们的能源结构中,可能依然会有20%左右的化石能源无法清退,这部分排放,就需要碳储技术来解决问题,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碳捕捉、碳封存、碳利用。
卓克老师在《科技参考》中介绍过,这三个方向中,碳捕捉技术是最接近成熟的,现在已经有了化石能源燃烧后捕捉、燃烧前捕捉和富氧燃烧捕捉三大主流路线。其次,碳封存技术也已经有了一些方案,主要是把二氧化碳注入油田封在地下,或者注入海水,封在海底的含水地层里。不过,这样做的长期可靠性,还有待验证。
相比之下,碳利用技术,还只有个别的案例。去年有一个大新闻,就是中科院研发出了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技术。在今年5月份又传来消息,中国科学家找到了用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的方法。大家开玩笑说,以后真的可以靠“喝西北风”活下去了。不过,目前这些把二氧化碳变成食物的方法,还处在实验室阶段,离真正投入应用还早。更有可能投入应用的方案,是让二氧化碳继续留在能源行业,只不过要“弃暗投明”,从化石能源阵营转投到新能源阵营。
比如,用二氧化碳来生产光伏材料。光伏面板上的各个组件,需要靠胶膜封装起来,这种胶膜主要是用一种叫EVA树脂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生产过程中会有碳排放。去年,一家生产EVA树脂的中国企业斯尔邦石化,新建了一条碳回收产线。可以把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起来,加氢生成绿色甲醇,再通过一系列转化,制成EVA树脂。这是全球第一条回收二氧化碳制成新能源材料的生产线,它能实现二氧化碳100%回收转化。
再比如,还可以把二氧化碳作为用来生产锂电池的原材料。锂电池中的电解液溶剂是用化石燃料生产的,生产中会有碳排放。日本化工企业旭化成最近宣布了一种新技术,用二氧化碳来生产电解液溶剂。这种技术可以把溶剂一半重量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添加进去,比如要生产10万吨溶剂,就投入5万吨二氧化碳,这样做,即使过程中还会排放1万吨的二氧化碳,但抵扣之后,最终会实现4万吨左右的减排。这项技术预计会在2023年落地,生产成本也能比现有技术降低三成左右。
还有,马一峰老师的《能源前沿报告》中介绍了一项黑科技,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来制作汽油。中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复合催化剂,在它的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汽油含量85%的绿色有机燃料。注意,这不是只存在于实验室的成果,今年3月,这项技术已经试产成功,一套设备年产量达到1000吨,具备了商业化的基础。
总之,碳的回收利用是一条长期赛道,这条赛道上新冒头的技术和应用,《得到头条》会为你持续关注。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杨立新老师的《民法典200讲》。作为《民法典》的编纂专家,杨老师在课里除了解读具体法律条文,还经常会讲条文背后的设计意图,有时候会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比如,我在杨老师的课程问答里就重新理解了一个司法制度:公告送达。这是法院的一类特殊程序,在公告送达的时候,法院一般只在专门的报纸上公布,比如《人民法院报》,而这类报纸大多数人都不会订阅。既然是公告,那么法院为什么不选择传播效率更高的互联网呢?
杨老师说,公告送达,追求的不是传播度,而是正式性。法院会采取公告送达程序,说明为了通知案件当事人已经采取了各种方式,但还是联系不上。可案子还得判,不能就此搁置。这时,只要按照程序公告了,不管当事人看没看到,法律都会认为通知到了,法律关系就能继续推进。对应的公告也会被存入案卷作为证据。专门的法院报虽然传播效率不高,但作为证据要比互联网媒体更正式。只有完成了登报公告,才能让送达程序取得合法性。
你看,理解一个制度的时候,如果只是看它的字面规定,很多时候无法感受到制度设计的真正用意。
此外,杨老师在课程里还回答了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订立口头合同,要注意防范哪些法律风险?网络虚拟财产能否被继承?为什么婚姻登记一定要回户籍地,但诉讼离婚却不一定呢?这些回答也都非常精彩。
推荐你加入杨老师的《民法典200讲》,和2万名同学一起学习。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