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大师科斯的方法论

2013年以103岁高龄去世的经济学罗纳德·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一位大师级的学者。科斯对很多中国经济学家影响巨大,比如张五常。正是科斯在1980年代力劝张五常离开美国,到香港大学教书。因为科斯认为中国将发生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课题。科斯在晚年还曾在芝加哥大学组织过两次关于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的研讨活动。科斯去世之前的最后一本书,也是同中国相关的,叫《变革中国》。

科斯在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有意思的是,让科斯获奖的交易费用等理论,其实是科斯在5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的。科斯在1937年,也就是27岁时,就写出了堪称经济学最重要论文之一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和组织之所以形成,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只要存在组织内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上交易成本的情况,就永远有组织存在的必要。而交易成本也界定了企业和组织的边界。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也是科斯学说和科斯研究方法的推崇者。周其仁教授曾经专门总结过科斯做研究的方法。周教授的新书《产权与中国变革》把介绍科斯方法论的文章《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用作序言。

在其中,周其仁介绍了他自己体会到的三点科斯方法。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三点科斯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学者做研究,普通人也可以拿这个方法来不断提升自己对事情的认知。

首先是,在真实世界里寻找学问。

科斯的经济学训练主要是在商学院中完成的。而商学院的特点是注重实例研究,也就是通过真实世界里发生的故事来研究理论。因此,科斯采用的是一种两线学习方法,一线是理论,一线是实例。可能正是这种方法让科斯“碰”到了一个让他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问题:如果价格机制可以自动配置资源,为什么还有不同的产业组织?

科斯没有放过这个问题。尽管很多著名经济学家都绕过了它。

周其仁教授说,他认为科斯后来自述时说过的一句话是问题的关键:“我尝试着从工厂和公司的办公室,而不是从经济学家们的著作里找寻企业存在的理由。”

1932年,科斯利用伦敦经济学院提供的旅游奖学金,到美国去考察美国的企业组织。科斯把大部分时间的都花在访问工厂和采访公司主管上,而只用了很少的时间去听课。科斯从工厂和公司的办公室里,发现了企业存在的理由,而不是大学和其他经济学家的书中。1934年,回到英国,科斯写下了草稿。1937年,这篇草稿基本没怎么修改就发表了,这篇文章就是《企业的性质》。

第二,重点调查问题的约束条件。

周其仁教授说:“真实世界五光十色,因此到真实世界里求学问绝非一件易事。”科斯在真实世界里寻找学问的法门是:着重调查问题的现实约束条件。

这从科斯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科斯在美国调查企业,他想要解答的问题是,市场中为什么会存在企业,既然经济学理论已经说,价格机制可以最优化配置资源。但是,科斯真正问出的问题是:“企业在什么条件下购买产品,在什么条件下运用这些产品的要素来自己制造?”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调查企业存在于市场中的约束条件。

科斯写文章喜欢用真实世界中真实发生的实例,不爱用想象世界中按照逻辑简化过的虚例。虚例的好处是容易处理,因为可以轻易改变,用得好,有助于说明复杂的理论。但是,虚例的危险性在于,“可能完全不反映问题的现实条件”。而在在真实世界中,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会引发人想象不到的其他改变。

实例的优势是,它是真实世界中发生的案例的简化。不过,当真实世界里的故事被简化时,也有可能会将一部分重要的真实约束简化掉。因此,科斯不但偏爱用实例,还偏爱用经过自己调查得到的实例。唯有自己亲手调查过的,才知道哪些约束条件不能被简化掉,哪些即使经过简化,也无损实例本身的真实性。

第三,把对实例的分析一般化

用真实世界中的实例的问题是,它毕竟是个案,很难回答其他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把从实例中得到的认识一般化,得到对更大的真实世界里的经济制度、经济组织和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解。

周其仁教授说,在科斯的企业研究中,科斯不但调查了一批美国企业“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在什么情况下制造”的实例,而且把各个不同的现实情况一般化为下面这个判定:“如果企业为购入要素自己制造而支付的费用,低于它直接从事产品买卖的费用,企业就制造;反之,企业则购买”。这个一般性判定就是思维上的一跃,科斯从里面提炼出了一个可以用来解释更广大世界中的企业行为的经济学概念:交易费用。这就可以用来解释普遍的问题了。

以上就是周其仁教授总结的经济学大师科斯的研究方法,希望对你有启发。

|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 |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