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微软游戏机Xbox在日本销量超过索尼,二是饿了么推出“1分钟免单活动”。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微软游戏机Xbox最新版在日本的单周销量,超过了索尼的游戏机PS5。你知道,索尼的PS是全球销量最高的游戏机系列,长期占据将近一半的全球市场份额。微软的Xbox作为后来者,一直就想挑战索尼的龙头地位,一直没能成功。而这次,Xbox竟然在索尼的大本营日本,反超了索尼的PS5,算是一个里程碑时刻。
更神奇的是,微软新主机的低配版Xbox Series S,在硬件性能上远远不如索尼的PS5,运算能力赶不上,默认分辨率不是4K而是2K,而且还没有光驱。但就是这样一台低性能主机,一推出就受到热捧。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款主机搭载了微软的游戏订阅服务,Xbox GamePass。这款服务被称为“游戏界的奈飞”,玩家只需要每个月花10美元的会员费,就能享用微软游戏库里上百个游戏。以前花40—60美元才能买一个游戏,现在买两三个游戏的钱就能开通一年的会员,畅玩上百个游戏,玩家当然很乐意。
索尼迫于微软的压力,也推出了订阅制服务,但包含的游戏大多数是不知名的小游戏,稍微知名一些的游戏就要更高的订阅费,更经典的游戏必须单独付费。相比之下,玩家更愿意选Xbox。可以说,Xbox是用内容升级,赢了索尼的硬件升级。
不得不说,Xbox这一招差异化竞争打得漂亮。以内容取胜,这一招可不是Xbox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反复踩坑、花大钱买来的血泪经验。
你知道,第一代Xbox是20年前,也就是2002年推出的。当时索尼的PS2如日中天,在被问到Xbox凭什么挑战PS2时,微软是这么说的:“Xbox拥有更高级的性能和开发工具,可以更好地帮助游戏设计师实现他们的梦想!”换句话说,微软是想以拼硬件的方式硬怼索尼。毕竟,当时的微软对游戏一窍不通,唯一的优势是有钱,往自家主机上堆高级硬件,不服跑个分,应该不是啥难事。
没想到,从一开始,Xbox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拼硬件就要栽跟头,最后都是靠内容来救活。
微软砸40亿才搞出来的第一代Xbox,一亮相就遭遇社死。那是在Xbox正式上市的前几个月,游戏机要在E3展,也就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展示大会上举行发布会。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发布会开始前几分钟,硬件团队还在后台用强力胶粘合主机。当发布会主持人按下启动按钮时,机器竟然毫无反应。好不容易开机了,图像的运行速度比预想速度慢了一半。那真的是Xbox的死亡名场面。这样的游戏主机,谁敢买?
第一代Xbox最终销售了2500万台,虽然和索尼PS2的1.5亿台销量没法比,但毕竟是走出了第一步。Xbox之所以没死,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微软阴差阳错的捡漏。当时,有个独立游戏工作室面临资金困难,财大气粗的微软顺手低价收购了。
这个工作室正在开发一款射击游戏《光环(Halo)》。玩家不是操纵屏幕中的虚拟人物来进行游戏,而是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身临其境地体验游戏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是第一人称视角射击游戏第一次从PC端走向游戏主机。《光环》一经推出,大获成功,很多人就是冲着《光环》买了Xbox。那是微软第一次意识到了游戏内容对主机的重要性。
不过,这个教训在第二代主机,也就是Xbox 360的开发中,被微软忘了。这一次,微软又搞了个硬件大跃进:他们决定比索尼提前一年推出新主机,这样就可以提前一年抢占市场。当然,主机在性能上要绝对超前,保证当索尼PS3在第二年上市时,两边的性能还能旗鼓相当。
想法是好的,但超前堆硬件性能的结果,就是很容易翻车。Xbox 360很快暴露出设计缺陷,出现了著名的“死亡三红”事件。也就是,主机上的四盏指示灯,三盏闪烁红灯,机器变成了板砖,完全无法运行。这让全球的玩家发起了集体声讨,微软花费了10多亿美元处理后续的维修工作。
不过,就算是这样,Xbox 360还是稳住了销量,和索尼PS3打了个平手。这一次,救命稻草还是游戏内容。在初代《光环》尝到甜头之后,微软继续开发了《光环3》《战争机器》等火爆全球的射击游戏。另外,微软还投钱给日本最好的游戏制作人,开发新游戏。
当时微软直接拉来了索尼主机游戏的封神之作《最终幻想》的设计者坂口博信,以及漫画《灌篮高手》的作者井上雄彦,联手打造新游戏对抗《最终幻想》。后来,微软又想办法花重金解除了《最终幻想》对索尼的独家授权,让玩家在Xbox也可以玩《最终幻想》。靠着这一系列操作,Xbox 360和索尼PS3打成平手。内容又一次救了Xbox。
那么,微软这次长记性了吗?还是没有。到了下一代主机,Xbox One,微软判断,未来是体感时代,它花力气研发体感设备,捕捉玩家全身上下的动作,让玩家用身体来进行游戏。另外,微软还有更大的野心,想把Xbox One打造成家庭娱乐中心,而不仅仅是游戏机。他们在Xbox One上增加了很多跟游戏无关的功能,像是电视的机顶盒、电影服务等。
结果,Xbox One一上市,就遭到了玩家的强烈抵制。玩家们并不习惯使用体感设备,毕竟对着空气做动作的玩法非常奇怪。而且,玩家用游戏机就是玩游戏的,无关的娱乐内容只会让玩家觉得鸡肋。Xbox One在和索尼PS4的对垒中,以5000万台对1.1亿台的销售数量惨败。
连续三次踩坑之后,这回,微软终于长记性了。在新一代主机的对决中,也就是Xbox Series对阵索尼PS5中,微软坚定地以“内容为王”。一是推出了前面说的订阅制服务,二是不强调新主机的性能多么牛,而是强调“向下兼容”:你以前买的游戏可以在新一代主机上玩,未来微软开发的游戏你也可以放在老主机上玩。这一次,Xbox简直是以10环的成绩成功击中了玩家的心。
你看,我们通常以为,“从错误中学习”是一项很简单的能力,但其实,我们未必能比微软做得更好。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前不久,饿了么推出“1分钟免单活动”,拉爆了一场用户狂欢。具体玩儿法是:饿了么官方会提前一天公布一道题目,这道题目透露了当天的几个免单时刻。用户在这些时刻的一分钟之内下单,就能获得随机免单的机会。这个玩儿法在6月底一推出就多次冲上热搜,到现在依然热度不减,每天有几十万用户蹲点下单,每到“免单时刻”订单都会被挤爆。
有营销专家说,比起以往的满3单、5单送一张优惠券,饿了么这波“随机免单”的操作非常成功。题目一出来,引发一波讨论;大家猜测答案,引发一波围观;幸运儿分享自己的免单截图,又“拉仇恨”带来更多的关注。你看,一个活动,承包了大家一天的社交话题。还有,饿了么的免单时刻是精心设置的,包括了早中晚餐、下午茶、夜宵等多个时刻,可以拉高App一整天的日活。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为什么比起发优惠券,大家对“随机免单”的热情要高得多?这里有两种解释。一是,这是用户理性计算的结果。比起几块钱的优惠券,整单几十元全免的优惠力度显然更大,用户更愿意参与。二是,这是用户受“博彩诱惑”的结果。随机免单的确定性收益远远不如优惠券,但用户就是愿意去赌一把。哪种解释更接近真相?
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发起了一项春季跑步活动,持续15天,参加活动的人需要每天跑步打卡,具体跑多少圈不限。主办方把参加活动的人员分成两组。一组是固定积分奖励,每跑完一圈,可以获得5个积分;另一组是随机积分奖励,每跑完一圈,可能获得3个或者5个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成奖品,两组奖励政策都是公开的。
想想看,如果你被分到随机积分组,肯定会觉得很吃亏。跑同样的圈数,得到的奖励却比固定积分组少,你跑步的积极性肯定不如固定积分组。这个逻辑没错吧?不过,结果恰恰相反。整个活动结束之后,固定积分组的参与者平均每天会跑7.5圈,而随机积分组高达13.9圈,差不多是固定积分组的两倍。你看,你拿到了更少的奖励,却受到了更高的激励,跑得更带劲,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就藏在随机性里。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不确定性奖励,参与者获得的是双重效用:一是实实在在获得的物质奖励;二是当答案揭晓、悬念解除,这种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能给人们带来额外的心理效用。
换句话说,虽然随机积分组获得的物质奖励不如固定积分组,但他们获得了“解除不确定性”的额外心理效用。所以,他们受到的整体激励水平要比固定积分组高。这就是为什么随机奖励能够以更少的代价,获得更好的激励效果。
不过要注意,这种“解除不确定性”的额外心理效用,必须要在连续参与的游戏中才能体现出来,在一次性选择当中不起作用。比如,《思考,快与慢》中那个著名实验:给你两个选项:选项一,抛硬币,正面得到100元,背面什么都得不到。选项二,直接得到46元。如果这个游戏是一次性的,那么大多数人会选择要确定性的46元,这时候我们呈风险规避的特征;而如果游戏是连续性的,可以玩10次20次,这时候大多数人选择抛硬币,“解除不确定性”的额外心理效用开始起作用,我们都变成了“赌徒”。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上周,我们在头条城邦里发起了“头条帮你问”活动,邀请你向你喜欢的得到老师提问,我们来帮你找他回答。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收到了7名同学提出的16个好问题。有同学向《高效学习训练营》的主理人李倩老师提问,李倩老师做了精彩回复。
@陈宇虹 同学问李倩老师:“我是一名大二即将大三的法学生,接下来一年同时准备法考和考公。要怎么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让学习备考更加高效?”
答:在高效学习训练营,我跟有考试需要的同学说,想要准备一场考试,可不是一头扎下去背书就可以,而是在备考之前,用“人、事、物、理”笔记法,对你要参加的那个考试,做个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备考方案。
人的部分,要去了解出题机构、辅导机构和培训名师;
事的部分,要去盘点这个考试过去发生过的大事件,从中看出变化规律;
物的部分,要去了解考试大纲、教材、辅导材料,甚至包括考试App,更要做真题;
理的部分,要去了解考试时间、考试形式、报考资格、通过率,当然也包括考试技巧。
任何一个考试,考前对考试本身做全面了解,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备考方案。
好,以上就是李倩老师的回复。如果你也想向得到老师提问,可以去知识城邦给“得到头条”官方账号留言,头条帮你问!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