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提出了一个概念:“良质”(quality)。这个概念是理解波西格哲学的关键。
波西格说:世界分为良质、心和物。良质是二元世界之外、也就是心和物、理智与情感之外的第三种元素,是能够把二元世界统一在一起的元素。良质是让人和世界能够和谐相处,人能够接受技术并且拥抱技术的关键。
怎么证明良质这种东西的存在?
波西格的理论是,要证明一个东西的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比如如何证明空气存在,把空气从燃烧蜡烛的瓶中抽离,蜡烛就熄灭了。
波西格说:抽离良质,第一个受伤的是艺术。如果艺术无所谓好坏,那么艺术就不存在了。诗歌会消失。因为诗歌没有实用价值。运动会消失,因为单纯的分数失去了意义,就只是空洞的统计。市场也会发生变化。市场上只会买卖一些基本的商品。酒、茶、咖啡、烟草都会消失。电影、舞蹈、戏剧以及宴会也一样。抽离良质的社会,就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1984》,只剩下单纯的功能和实用。
进而,波西格说:“良质就是佛、是老子说的道。良质能够帮助人类在分裂的三种经验,也就是宗教、艺术和科学中找到融合的理性基础。艺术是一种高级良质的努力。”
跟“良质”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关心”。在波西格那里,关心和良质是一体两面,“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就是一个懂得关心的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都细致入微的关心,那么他一定有某些良质的特性。”
科技和人的疏离,问题就出现在科技专家和反科技的人,都缺乏关心之情。科技专家不关心反科技的人关心的事情;反科技的人也不想去关心科技。进一步的推论就是,科技至上者和反科技者,都缺乏在科技中洞悉良质的能力。
回到摩托车的例子中,为什么会出现人和摩托车之间的排斥感?因为人和摩托车被分离开:你是修理摩托车的技术人员,它是摩托车。于是,产生的结果就是你并不喜欢摩托车,只是因为它能载着你上路, 你才选择它。
这是良质的第一个特征,它跟“关心”紧密相连。
良质的另一个特征是,它是变化的。波西格举了一个例子,试着去想象一列拉着120节车厢的火车。良质是火车的哪个部分?答案是,它不是火车实体的任何一个部分。但是,如果火车不能动,它就丧失了作为火车最重要的功能性。当我们让火车停下来,试图分解火车,想要找到良质时,我们检查的其实并不是我们所谓的火车。因此,不能在静止的、二维的、表面的层面去谈论良质。在这里,“良质是经验的前沿,它是知识火车的前沿,推动着火车沿着铁轨前进。如果你没有衡量价值的方法,没有认知良质的方法,那么整列火车就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回到修理摩托车的例子,一个人在修理摩托车时,他对车的了解分分秒秒都在改变,他的知识也一直在更新。因此,良质是会跟随着你成长的思想。良质不是静态的,而是分分秒秒在变化的;良质也不是单一形式的,而是可以改变的。
波西格说,了解到这一点,无论是修理一辆摩托车,盖一间工厂,管理一个公司,甚至治理一个国家,都不会再发生卡住的情况。美国总统杜鲁门曾经在演讲中提到政府的计划时说:“我们会尽力去尝试……如果这些不管用……那么我们就试试别的方案。”在他看来,杜鲁门就理解什么是良质,他不受限于教条主义,如果不喜欢现状,那就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关键在于更好,更好就是良质。
总结一下,在人和工作的关系上,人必须对工作有某种情感,也就是有关心之情;人必须能判断什么是好的,以及如何才能变得更好;人要接受变到更好这个过程中的种种变化。
在人和科技的关系上,我们要理解,很多人讨厌的科技的丑陋一面,并不是科技天生的。丑陋的是,发明科技的人和他们制造的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使用科技的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创造者、拥有者和使用者对他们创造、拥有和使用的物体,要建立认同感,也就是关心之情。解决人类价值和科技需求之间的冲突,不能通过逃避,而是要建立连接和关心。
波西格说,我们需要提升我们的精神层次,提升我们对良质的感知能力。它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到,“单纯到磨一把菜刀,缝一件衣服或是修补一张坏掉的椅子,它们背后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者很丑陋。”
人要超越自己的情绪,要去了解万物运行的方式。要停止咒骂和批评,建立关心之情,提出解决方法。避免自己的工作变得枯燥的方法,就是选择良质,把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更有趣的人。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