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推动消费升级措施。第二个是,黄金价格出现波动式上涨。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前段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五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推动消费升级的措施,叫《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
这份措施围绕居民的吃穿用度,提出了针对6个消费场景的升级建议。比如,针对餐饮消费,提出要推动地方特色美食和餐饮智能升级。再比如,针对文旅体育消费,要开发新产品,推广“音乐+旅游”“演出+旅游”“赛事+旅游”这样的新模式。再比如,针对健康养老托育消费,既要发展高科技的健康装备,也要做好适老化改造,推动智慧社区建设。
说白了,所有的动作,都为消费升级服务。毕竟,消费,这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既然消费这件事这么重要,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它,咱们今天来看一个新角度。
前段时间,青山资本发布了2024年的年中研究报告,主题是《消费,新时代的劳动》,意思是,今天的消费,已经变成了一种劳动。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消费,不外乎就是花钱。花钱怎么会变成劳动呢?
先别着急,你可以想想,自己的消费行为,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买东西的过程变得特别繁琐,你得选品牌,选产品,比价格,看评价,还得注意有没有赶上平台的活动。换句话说,消费这件事,原本算是消遣,但随着选择越来越多,它也变得越来越需要投入精力,投入情绪。
出于这个现象,青山资本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消费,其实是一种劳动。
接下来的部分,咱们就要解释,这个观点是怎么得出的。
第一步,咱们要回答“劳动是什么”。劳动这个概念,它在不同时期,含义不太一样。比如古代社会,劳动意味着吃苦。近代社会,劳动开始和生产制造关联起来。到了现代社会,劳动的范围更大了,还出现了数字劳动这些新概念。
总之,劳动是一个变化的概念。今天的学者给它下了一个定义:“劳动,是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社会标准和规范下,从事耗费体力和脑力的活动,并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
简单说,劳动必须满足的四个要素,分别是,目的、耗费、产出和标准。而消费恰好具备这四个要素。
首先是目的,劳动的目的是生存和发展,那消费带不带着这个目的呢?咱们借用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和社会需求,消费,是符合这个模型的。购买食物和衣服,是为了生存;购买电子产品,或者旅游服务,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
其次是耗费,劳动是一种耗费脑力和体力的行为,那么消费是不是呢?也是啊,在购买开始前,从识别自己的需求,紧接着要上网、比价、下单,每一个环节都要耗费精力。
咱们接着说第三个要素,产出。这可能是最违背直觉的一点。消费,是把钱花出去,只出不进,它的产出是什么?青山资本的观点是,消费产生的价值,要放在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中去看。整个社会的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主要环节,消费这一环一旦中断,整个经济循环就会陷入停滞。因此,没它不行。而现在,数字经济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消费产生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还有行为数据,都能产生非常重要的数字经济价值。
最后一个要素,叫做标准。消费这个行为,标准是什么呢?就是经济学上说的,效用最大化。像性价比、值不值,这些词都是在描述消费的标准。
好,到这一步,咱们就算是完成了一道证明题。简单总结一下,劳动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有目的、有耗费、有产出,有标准。消费满足这四个要素。因此,消费行为,也算是一种劳动。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背后,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大背景,就是供需关系变了,我们来到了一个大规模商品过剩的时代。
青山资本列了这么一组数字。首先是常规用品,全球每年生产1000亿件衣服、500亿双袜子、240亿双鞋、200亿支牙刷和100亿根数据线。这个数字远超全球人口。
其次,很多耐用品,也在被大量生产。全球年产300亿只照明灯、20亿把雨伞、100亿个衣架,还是120亿个陶瓷碗盘,产量远远超过消耗。
很多有替代品的产品,也还在被大量生产。全球每年生产200亿条毛巾,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用洗脸巾。全球每年生产2亿台电视机。但是,有了电脑、平板、手机之后,还有多少人会买电视?
换句话说,今天的所有小需求都对应着大量过剩产品。这就把社会从生产逻辑,推向了消费逻辑。
当然,整个社会没法一下子完全切换到这个新视角。那么,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个人和组织,又应该怎么做出适应和改变?咱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看。
宏观层面,这个趋势是总体向好的。毕竟,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而咱们国家的消费市场,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假如看不同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欧美一些国家能达到80%,日韩可能有70%,中国在50%左右。
在组织层面,今天的平台组织有了一个新的任务,就是减少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精力消耗,电商这样的平台,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比如整合资源,辅助决策。
而在个人层面,青山资本的报告中提到,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消费心理,从被动调整到主动。当你觉得消费有点累时,不要怀疑,你就是在劳动。同时,我们可以适应这种劳动,并且肯定它的价值。
好,青山资本的报告,咱们先说到这。整体读下来,我的个人感受是,这份报告其实是在试图推动人们完成一个心态上的转变,解开一个心结。过去提到消费,很多人容易觉得越节俭越好。但现在,在适度节俭的前提下,合理的消费,正在成为一件越来越重要的正经事儿。最后借用经济学家鲍曼,在谈到消费时说过的一句话,叫,理解自己所受的限制,就是自由的开端。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黄金的价格持续波动上涨。尽管短期看时起时落,但总体看,最近一段时间,上涨的趋势还是相当明显。
但是,这里面有个奇怪的现象。黄金的价格上涨,但金店的生意,好像越来越难。周大福今年4月到5月,零售值同比下滑了20%。周大生也表示,年初制定的出货目标很难完成。梦金园、中国黄金,以及刚刚在港股上市的老铺黄金,今年的形势都不算很乐观。
就在7月5日,中信建投发布研报,短期内,金价和黄金首饰的零售额将呈现出负相关。这个影响可能会持续3到9个月不等。
那么,为什么金价走高,黄金珠宝的生意反而不好做了呢?前段时间,我在一档播客,《声动早咖啡》里听到一组解释。
第一个原因是,金价上涨过快,导致黄金借贷合约出现了亏损。
黄金的价格会经常波动。因此,珠宝商就会通过跟银行签一个协议,叫黄金借贷协议,来对冲这个波动。这个协议会规定,珠宝商从银行借出黄金,到期后再还。注意,整个过程,是按照黄金的实时价格结算的。假设我朝你借黄金时,黄金400元一克。而我还债时,黄金300元一克,那么我就按照300元一克还给你。
很明显,在这个协议下,假如金价下跌,珠宝商不亏。但反过来,假如金价上涨,珠宝商还债的成本就会变高。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业绩。比如,周大福超过50%的黄金都是银行借的,剩下才是自有的。根据美银证券的报告,由于金价快速上涨,截止到今年3月底,周大福过去一年的黄金借贷合约,出现了23亿元左右的亏损。
第二个原因是,金价虽然上涨了,但消费者购买黄金首饰的热情却下降了。
根据中国黄金协会的统计,2024年,全国黄金的季度消费量,同比增长了5.9%,但黄金首饰的销量却同比下降了3%。
不买黄金首饰了,大家都在买什么呢?是金条和金币。原因也不难理解,黄金首饰的价值,除了包含金价本身之外,还包含加工费和品牌溢价。比如,周大福、周生生、老凤祥等品牌,平均每克黄金的加工费在50元左右。即便是像菜百这样的老字号,加工费也在每克20元左右。一旦黄金快速上涨,消费者就更愿意直接去买金条,而不是黄金首饰。
第三个原因是,珠宝商的门店扩张过快,导致盈利能力下降。
比如,截止到今年3月底,周大福在大陆地区的门店超过7400家,是2018年的3倍以上。再比如,2014年4月,周生生的门店是350家左右,但到2023年底,总店铺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家。再比如,老凤祥在2023年一年就新开了300多家店。开店多,意味着成本高,再叠加前面两个因素,就导致珠宝商的盈利又多了一重压力。
换句话说,黄金既有金融属性,又有消费品属性。随着金价上涨,黄金的金融属性不断增强,但消费品属性在减弱。而珠宝商承接的,恰恰是黄金在消费方面的需求。这是为什么,金价上涨,金店的生意反而难度增加。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消费是怎么成为劳动的?我们讲了青山资本2024年的年中报告。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整个社会,正在从生产逻辑,转向消费逻辑。在供给过剩的时代,合理的消费可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它也像劳动一样贡献价值。
第二,金店的营收为什么与金价负相关?因为黄金有两重属性,金融属性和消费属性。而金价快速上涨,黄金的金融属性增强,消费属性变弱,进而影响了金店的生意。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