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动力电池回收怎么做?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选择两个话题,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动力电池企业中创新航上市,二是猪肉持续涨价。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10月6日,动力电池企业中创新航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是第一家登陆港股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创新航是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老三”,国内市场占比为7%,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全球来看,动力电池的主要玩家来自中国。全球规模前20的企业中,有15家是中国企业;增速超过100%的12家厂商中,有11家来自中国。中创新航的全球市场占比大概是4%,排第七位。上市当天,中创新航还定下了一个远期目标,未来要挤进全球前三名。

中创新航上市的背后,是整个动力电池市场在强劲增长。今年前8个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287吉瓦时,同比增长78%。估计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1268吉瓦时,是今年的3倍。

在这种情况下,各大电池企业正在加足马力、全速扩产。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公布的新投建项目资金超过4000亿元;9月中旬以来,A股锂电池公司已经砸下近千亿元用于扩产。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这里我们想讨论的话题是,动力电池的产能扩张,也带来一个挑战,就是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动力电池的有效寿命是4—6年,使用年限是5—8年。我国的电动车从2014年起开始进入高增长期,算下来,第一批上马的动力电池已经到了退休年限。

2018年,全国退役的动力电池总量只有7万吨;到2021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50万吨,涨了7倍;到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会接近80万吨,回收问题迫在眉睫。

目前的动力电池回收有两种思路。第一是拆解回收。动力电池中的钴、镍、锂等重金属材料,具有很高的回收价值。特别是早期大量装机的三元电池,回收一吨的利润一度能达到6000元。

第二个思路是梯次利用。退役的动力电池并不是完全报废了,只是电容量降到了原来的80%,新能源车不能用了。但是,80%到20%这个区间,仍然可以满足很多其他场景的应用,比如低功率车、储能等领域。这条路线适合比三元电池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

你看,退役电池规模有了,回收路线也明确了,按说,系统化回收应该不是问题。但实际上,整个回收体系运行得并不是那么顺利。为啥呢?因为不管是哪种方式,都一直没有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先来看拆解回收。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效益”。电池的拆解回收,太过依赖于原料的价格。原料价格大起大落,回收处理的利润就不能保障,风险太高。

再来看梯次利用,这个模式的问题在于“场景”。梯次利用最有前景的场景是储能,不过,目前这个市场还没有迎来爆发期。特别是今年7月份,国家能源局规定,中大型化学储能电站不宜使用梯次利用电池。虽然规定针对的是中大型储能电站,但也对其他储能选择梯次电池产生了影响。

梯次利用的另一个可行场景,是用作通信铁塔、基站的备用电源。这几年,国家推动通信铁塔“铅酸换锂电”,有大量的退役电池流向了通信行业。但是,这类需求通常由行业大型回收机构来承接,并没有留下多少市场空间。

不过我们注意到,今年开始,梯次利用市场一反常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火爆迹象。特别是8月以来,头部品牌的退役动力电池,甚至出现了“一芯难求”的现象。怎么回事?原来,新的应用场景出现了,这就是最近兴起的房车热、露营热。

今年以来,房车销量大涨。一季度房车销量同比增长17%,销量达到了近五年的同期最高。火热的房车市场带旺了房车改装厂的生意。很多人会买入低配的房车,自己花钱改装、升级,这样做,比买原厂的高配置省不少钱。房车改装,主要就是改水电。低配房车的电池容量往往只有两三度电,日常旅居生活不够用,所以车主会选择加装电池,自费扩容。

以往做电池扩容,用铅酸电池最便宜,但是它非常笨重,扩容10度电,电池重量就得350公斤,而且充电速度慢,使用体验差。如果买全新的动力电池,重量是能降下来,10度电只要80公斤,但费用要1.5万元。这时候,上二手动力电池就刚刚好,算上损耗,重量在100公斤左右,跟新的差不多,但价格不到原来的1/3,只要4000元。

同样地,露营热推动了户外电源的热销。今年618,京东户外电源销量同比增长了超过10倍,预计未来几年,户外电源市场规模在800亿元级别。但户外电源也很贵,容量为一度电的户外电源,够两个人用一天,起步价就要三四千块钱。而二手动力电池改造而来的大电源,只需要600元,再配上一台700元的逆变器,用户只花1300块,就能实现几千元的品牌户外电源的效果。

你看,精打细算的房车爱好者、露营爱好者,让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有了一个新去处。

当然,房车和户外电源的改装不是二手动力电池的终局,以后一定会有新的应用场景不断冒出来。上个月工信部也表示,要加快出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探索多元化回收,逐步完善这个“待爆发”的市场。对于动力电池来说,找到高性价比的应用场景,把资源利用到极致,这也是能源革命的一部分。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从今年4月份开始,猪肉价格触底反弹,进入了新一轮上行周期。特别是9月份以来,上涨势头很猛。有人开玩笑说,国庆期间,大伙儿放假,猪肉不放假,价格一天一涨。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10月8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32.8元/公斤,比国庆长假前上涨了2.5%。

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近期生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已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为此,国家将投放今年第五批中央猪肉储备,以稳定猪肉价格。当然,比起国内市场庞大的消费量,国家储备肉的投放规模有限,对供需影响不大。投放举措更多是在释放“稳猪价”的政策信号,降低市场过热预期,引导养殖户保持正常的出栏节奏。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我们之前聊过,中国的猪肉价格波动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俗称“猪周期”。一个完整的猪周期是4年左右,会依次经历:猪肉价格上涨——母猪存栏量增多——生猪供应增加——猪肉价格下跌——淘汰大量母猪——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在一个猪周期内,猪肉批发价格最低可下探到20元/公斤,最高会超过50元/公斤,波动幅度非常大,这也是生猪养殖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传统上,农户分散养殖生猪,大家各自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增加或者减少供给,这在事实上加大了猪周期的波动幅度,因为价格信息是滞后的。而且,农户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抗风险能力差,整个生产链条很脆弱。

如果依靠农业企业来集中化、大规模养殖,也面临难题。首先,集中化养殖是非常重资产的,要先期投入土地、猪舍等固定资产,还要购买猪仔、雇佣大量员工等等。第二,大规模集中养殖的疫病风险非常高,一旦发生猪瘟就可能全军覆没。第三,集中化养殖还面临管理难题。生猪养殖技术含量不算太高,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以雇佣员工的模式来照顾生猪,无论你用什么激励方法,员工都不如养殖户自己那么上心。

怎么办?其实,多年前生猪养殖企业就探索出了一条路,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形式。这有点类似现在的加盟店,生猪企业为品牌方,农户为加盟商。农户掏钱自建猪舍,向生猪企业购买猪仔、饲料、疫苗、兽药;而生猪企业负责研发育种、饲料、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向合作农户提供全套养殖技术支持,什么时候喂什么料、打什么药,农户照做就行。等到了出栏期,农户按照当初约定的固定收购价格,把猪卖给企业。

这样一来,对生猪养殖企业来说,既做到了轻资产运营,又获得了规模效应;对农户来说,这种模式消除了猪肉价格波动和饲料价格波动的双重风险,可以享受稳定收益。看起来,这是一种双赢的商业模式。

但实际上,“公司+农户”模式一直走得磕磕绊绊。主要原因在于,农户的违约风险很高。到出栏期时,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约定的收购价格,那就由生猪养殖企业来承担这部分损失,这没问题;不过,要是市场价格显著高于约定的收购价格,农户就会倾向于违约,不进行交割。而生猪企业一般会和下游的肉联厂等签订固定供货协议,一旦猪肉供不上,他们也要面临重大违约。还有,当外部的饲料价格高涨时,农户也倾向于将以固定价格购买的饲料倒手出去赚差价。

这个问题有没有解?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集团想出了一个办法。温氏集团和农户约定的生猪收购价格,要显著高于预期的市场价格,这样农户就没有违约的动机。那么这样一来,公司岂不亏大了?不会。因为,温氏之前卖给农户的猪仔、饲料、疫苗、兽药等物资,也高于市场价格。这样,农户也不会有倒卖饲料的动机。

你看,这等于是在公司和农户之间打造了一个封闭的价格体系,它和市场体系相区隔,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干扰,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农户违约风险。温氏集团只需要精确调控这套价格体系,保证合作农户的收益高于同行,农户就愿意和它绑定合作。数据显示,2021年与温氏合作的农户户均年收入达14.3万元,同期中国农民工年收入仅5万元出头。这套模式被业内称为“封闭式委托养殖模式”,它是解决生猪养殖业难题的一个神来之笔。

长期看,想要抚平“猪周期”的价格波动,还需要更多类似的机制设计。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快刀青衣在他的工作周报里,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学习心得,这是他在清华EMBA上课时学到的危机管理技巧,很实用。

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个工厂老板,有一天工厂突然发生安全事故了,记者纷纷来采访,你应该怎么办?记住:一定不能用保安拦住记者,而要管理好记者。

我们都知道,很多突发事件的负面消息都来自保安打记者。对于记者来说,他的任务是报消息,你拦着不给他任何消息,他就完不成任务,而保安打人也算一种消息,搞大了还挺轰动。所以,当工厂出了问题,不但不能拦住记者,反而要大大方方地用A4纸打印个媒体工作区贴出来,派专人安排好记者的行程和采访对象,这样至少不会谣言乱飞。

再想象一个画面:如果你不知道外面有记者,走出大门突然被记者团团围住,十几个话筒和闪光灯怼到你面前,你应该怎么做?

这个时候,你最需要的是给自己留半分钟的思考和缓解情绪的时间,为接下来说什么做好准备;同时,最好不要留下被记者围攻的这种混乱画面。这时候,你就可以指向十几米远的一个角落,说:“这里太乱了,记者朋友们,我们去那个背景下采访吧,也不要影响其他人通行。”这样,你不但为自己争取了半分钟的思考时间,同时还控制了场面的主动权。

你看,突发事件不等于危机,没有处理好舆论才会变成危机。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是每个企业的必修课。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