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选择两个话题,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美国科技公司进入裁员高峰期,二是智能割草机器人赛道火爆。
今天的第一条,是彭天放老师带来的硬科技报告。
整个11月份,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马斯克入主推特之后开启铁腕整顿的影响,美国硅谷的科技企业掀起了一轮“裁员潮”,这一个月有4万名硅谷员工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另外据裁员追踪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美国的科技公司在2022年总共裁员超过13万人。
在不幸被“优化”掉的岗位中,争议最多的可能要数AI算法工程师这个岗位了。在过去几年,这个岗位是出了名的工资高、人才稀缺,甚至带动了高校里面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也水涨船高。而现在时过境迁,很多科技巨头都在精简自己的AI创新部门,比如亚马逊的“Alexa语音助手”、谷歌的“X实验室”、Meta公司的“现实实验室”等等。
这些部门原本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每年动辄要投入上百亿的研发费用,它们获得了企业资源的重点倾斜,可以说是要啥有啥。不过,它们还没有来得及把高投入兑换成高产出,就遇到了今年全球的经济下行,成了首先被“优化”的对象。我身边也有很多AI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原来他们是各大厂抢着要,今年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就业压力。
有意思的是,就在各大厂AI部门面临优化压力的时候,今年的AI领域却不断爆出很多非常惊艳的科技成果。比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AI经济模型、AI生成绘画等等。最近,这个令人惊艳的清单里又加上一项——AI“谈判专家”。
11月22日,Meta公司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名为“西塞罗”的AI模型,它在一个由多名真人玩家参与的谈判策略游戏中,超过了大部分人的表现。
我先向你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谈判策略游戏:它的名字叫做“外交”,是一个在海外风靡了60多年的,主打谈判和策略的战棋类游戏。游戏背景设定在一战之前的欧洲,棋盘是一个简化版的欧洲地图。
游戏一般有4—7名玩家参与,他们各自扮演不同的欧洲国家,拥有棋盘上的一部分“兵力”和“领土”。在每一回合游戏开始之前,玩家之间可以通过公开或者私下谈判,讨论是否形成联盟、是否相互宣战,或者是设定一些外交底线。在商量完策略之后,游戏回合正式开始,玩家们既可以按照自己之前承诺的方式调动兵力,也可以选择欺骗和背叛。在多个回合之后,谁能够在棋盘上获得超过一半的“领土”,就算谁胜出。
可以看出,游戏规则本身并不复杂。真正复杂的,是参与游戏的真人玩家之间,通过对话,探讨行动策略,取得相互信任,乃至达成协议的过程。这种跟真人谈判的工作,在过去被认为是最不适合AI从事的工作之一。
这里面的难点主要有三个。首先是要求AI能够根据游戏进展,制订出符合玩家共同利益,且让自己获胜的策略。其次,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取得其他玩家的信任,使得其他玩家按照AI指定的策略来行动。第三,当然是不能被别的玩家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算法。
那么,这个叫“西塞罗”的算法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个算法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策略推理和自然语言处理。
先说策略推理部分。在每一回合开始之前,“西塞罗”会首先运用自己的策略推理模块,根据棋盘上各个玩家的当前“兵力分配”,计算出一套可以取胜的行动策略。进一步地,“西塞罗”还会把这套策略实施之后,其他玩家可能的反应也纳入考虑。经过反复迭代之后,最终形成一个最有可能获胜,而且容易获得其他玩家支持的行动策略。
确定策略之后,接下来就是说服工作。“西塞罗”会将“策略推理模块”得出的结论输入到“自然语言处理”模块中,这个模块负责将冷冰冰的行动策略,转化成容易被真人玩家听懂、并且信任的谈判语言。这个过程可不仅仅是把AI的策略翻译成顺畅的人话这么简单。AI的表达还要考虑到之前跟这个玩家已经达成了哪些共识、有哪些相互合作或者背叛的记录等等,根据对方的行事风格,来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谈判。
在经过4万多盘游戏数据的训练之后,“西塞罗”在今年的8—10月被“悄悄”放到了线上平台去参与游戏,最终的成绩超过了90%的真人玩家。
当然,Meta公司研发西塞罗,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它成为游戏高手。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次把策略推理和自然语言处理这两个相距很远的AI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让AI能够进行“有目的的沟通”。
我们以往听到的一些AI语言模型,比如AI写作文、AI聊天等等,这些算法生成的对话其实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是根据大量过去的对话记录,猜出来下一步大概应该说啥。而这项研究中的“西塞罗”,是有一个明确的说服目标,所有对话内容,都需要围绕这个目标而生成。这种带有目的和策略的对话机器人,就比过去那种漫无目的、“打机锋式”的闲聊,有了更多的应用价值。
比如,在AI客服领域,这种对话模型就可以更好地针对客户遇到的问题,制订符合客户利益的策略,并且把客户导向具体的行动;再比如,在游戏设计领域,这种对话模型也可以让游戏里面的NPC根据玩家过去的经历生成对话,让玩家每一次玩游戏的时候,都能体验不同的剧情。
最后我还想说一个感受。从开头说的AI算法工程师被优化的事情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开花结果的节奏,跟经济周期往往是不同步的。往往是,企业在经济上行的时候,大量招募创新型人才,但是当期并没有出成果;而到了经济周期开始下行的时候,才扎堆出成果。
这时候,企业为了“过冬”而大量裁掉创新型人才。可以预计,当经济周期再次上行的时候,企业会因为之前的裁员,面临创新成果不足、没有好产品来抢占市场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系统滞后效应。
试想一下,如果企业反周期操作:在经济上行时忍住冲动不去高薪抢人,在经济下行时再“批量扫货”创新型人才,会不会效果更好?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上个月,国内做扫地机器人的龙头企业科沃斯,发布了它的首款智能割草机器人GOAT G1,引发了大家对割草机器人这个赛道的关注。今年以来这个赛道大热,像九号机器人、松灵机器人等相继发布了各自的割草机器人,还有更多的新入局者,像河森堡、锐驰智慧等接连获得融资,正在紧锣密鼓地搞研发。
你可能会有疑问:扫地机器人家家户户都能用,而割草机器人,在国内有这么大市场吗?咱家也没有大草坪可以割啊。没错,这些智能割草机器人瞄准的不是国内市场,而是直接奔着出海去的。
目前国内的扫地机器人市场实在是太卷了,据统计,光是2021年一年,就新增了31个扫地机器人品牌,连美的、九阳这些传统家电企业都入局了,蓝海瞬间变红海。这种情况下,做家用机器人的企业把目光转向海外市场,瞄准了迷恋“草坪文化”的欧美中产阶级家庭。
你猜猜,在美国,除了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是什么?答案是,草。只不过它不是种在农场里,而是种在各个中产家庭的院子里。美国有1亿块家庭草坪,欧洲有8000万块。2021年全球割草机市场规模为300亿美元,其中占主流的还是手推式割草机。智能割草机器人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只有3%,在欧洲市场的渗透率为10%,增长的想象空间巨大。
目前,智能割草机赛道还处于各家公司蓄势待发的状态,有的是推出了小批量试水产品,有的则处于开模、前测阶段。总之,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进入大规模销售阶段,大家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人人都有机会。业内预计,在明年春天,会有一批割草机器人新品集中上市。从三四月份开始,欧美开始进入割草季,5月份是用户搜索、购买割草机的最高峰。等夏天一过完,就基本没人买割草机了,真的是“错过等一年”。所以,对这一波割草机器人创业企业来说,决胜时刻就是明年春天。
接下来的问题是:从扫地机器人到割草机器人,技术上有什么难点?是不是把扫地刷子换成割草刀片就行了?没有这么简单。比如定位导航,室内机器人一般用激光雷达+二维码定位就够了,而割草机器人是介于室内定位和自动驾驶之间的应用场景,技术上更偏自动驾驶。
目前各家创业公司选择的定位导航方案不同,比如,有的是选择无人机常用的RTK技术,它是借助卫星信号来定位,需要配套一个基站,定位精度较高,成本也比较高,在天气不好或者有遮挡的情况下效果会打折。还有的公司是直接采用自动驾驶路线,用“激光雷达+视觉”或者纯视觉方案,这种路线的硬件成本较低,但对算法要求很高。究竟哪一种技术路线会成为主流,还要看明年的市场反馈。
除了定位导航,在功能上,割草机器人比扫地机器人更复杂。比如,怎样进行边缘切割、吹落叶、喷灌、清洁等等。对割草机器人的功能设计,河森堡创始人伍兴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洞察。
按照一般理解,智能割草机器人就是要把割草的事情全部包圆儿,让人可以躺着不动。其实不是这样。伍兴云说:“除草这件事儿其实本质上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的,机器推过去,整个草坪就平整了,感觉很爽。令人不爽的是之前的准备、之后的精修,很枯燥。现在很多产品是把最爽的部分交给了机器人,把枯燥的部分留给了人,很不合理。”
未来,智能割草机器人的功能设计,是不是应该反过来:把最爽的部分留给人去干,并且把这部分的体验放大,同时,把枯燥的部分留给机器来完成。所谓“服务型机器人”,既要拼技术,更要拼“服务”。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第五季已经开更42天了,万老师一共上线了39篇文章,为你解读了三本英文好书。
第一本是《内部掌控,外部影响》,今年6月7日才出版,这本书教你怎样成为一个对他人有领导力、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万老师还结合了中国古代智慧中的“内圣外王(wàng)”,告诉我们该如何修炼这项能力。
第二本是《星空信使》,今年9月20日出版,作者是写过《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的尼尔·泰森。万老师用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用“大尺度思维”来评估事物的价值。
现在正在解读的书是《芯片战争》,10月4日英文版刚刚上市,讲的是中美竞争焦点“芯片技术”的前世今生。《纽约时报》的书评说这本书情节跌宕起伏,就像是一部非虚构的惊悚片。
你发现没有,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新”,都是最近几个月出版的英文新书。这正是万老师在精英日课的主要任务:跟你同步最新出版的书里有什么洞察,前沿领域的研究有什么新进展,全球聪明的大脑里在想什么。
《精英日课》还有一个外号,叫做“畅销书预测机”,它是出版社紧盯的专栏。有些书万老师一解读,出版社就会立刻筹备中文版,但到出版也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所以,如果你现在跟着学,就比其他人提前一年跟上全球精英大脑的新思想、新突破。还没有加入的同学,赶紧加入。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