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世界杯落幕,点球大战再成焦点。第二个是,浙大团队取得技术突破,将光合能力移植到动物细胞中。
先看第一条。今年世界杯刚刚落幕,而每届世界杯赛场上,最让人揪心的部分之一,就是点球大战。不仅是因为过程简单刺激,更是因为这个事戏剧感太强了。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谁输谁赢。这不,就拿这回的日本、西班牙,甚至夺冠的大热门巴西来说,最后都折在了点球上。
还记得在巴西队点球大战,输给克罗地亚时,巴西球星内马尔趴在绿茵场上埋头痛哭。解说员说了这么两句话,虽然结局难料,但这就是足球带给你的快乐,这就是足球带给你的痛苦。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
没错,假如你问一个足球运动员,这个世界上最痛苦、最无奈、最丢人的事情是什么?他大概会告诉你,乌龙球。其次呢?估计就是,点球不中。据说世界上最短的乌龙球,是1977年,比赛开始才6秒钟,球就进了自家大门。当然,咱们也不能光看着人家丢人,作为一个爱学习的人,估计你多少有点好奇,为什么在足球场上,身经百战的专业运动员,有时会射丢点球呢?
最近,我在果壳网上看到一个研究,是英国班戈大学的两个运动心理学专家写的。一位叫雷杰普·戈尔居鲁,另一位叫蒂姆·伍德曼。研究里专门分析了这个问题。
至于背后的原理,很像咱们小时候都看过的一个小品,赵本山演的。他去跟人相亲,心里一再嘱咐自己,别紧张,别紧张。结果到了现场,女方问他,你叫什么?他张口就说,我叫不紧张。
没错,有时踢飞点球的原理,就跟这个桥段有点像。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的大脑里,有两套机制,第一套叫监督机制。也就是一直告诉你,别紧张的那个机制。它就像大脑里的监督员,帮你自己嘱咐自己。而第二套叫执行机制,也就是负责你做出行为的这套机制。
放在平时,这两套机制能很好地相辅相成。但是,这个执行机制有个弱点,害怕压力。一旦压力到了一定程度,执行机制就可能接收不到监督机制的信号,或者是,这个信号断断续续。本来监督系统发射的信号是,千万不要紧张。但因为执行系统压力大,这个信号没有被接收好,结果就变成了,要紧张。
就跟罚点球一样。罚点球时,球员的压力绝对不亚于第一次相亲。罚进了,这是应该的。罚不进,就全怪你。尤其是在世界杯这种关键比赛上,紧张更强烈。这时,监督系统就会发射强烈的信号,告诉球员,千万不要踢飞,不要从这个角度击球,否则会击中门柱。本来给你发射这个信号的目的是告诉你,要拒绝这件事,结果因为执行机制太过紧张,反而把这个拒绝指令,变成了执行指令。这在心理学上,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逆反错误。说白了,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那么,怎么预防呢?你在做这些动作之前,可以先做两件事。第一,是自我放松,做几次深呼吸。这不用多说。第二,是你可以先做一件别的小事,而且这个小事是你确定自己能做成的。比如,跟自己说,我要原地起跳三次,然后就跳。等跳完之后,你会发现,你内心多了一点掌控感。你会在潜意识里觉得,你看,我说到做到了吧,一切在我掌控中。
这个方法也可以迁移到生活里。比如,你要写一篇两万字的文章,但是拖延症犯了,迟迟动不了笔。你越拖延,挫败感越强,挫败感越强,就越拖延。怎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你可以先做一件别的,你确定能做成的小事。比如,原地做十个深蹲起。做完之后,你内心的掌控感就会强一点,能量就会多一点。
再比如,你第一次上台演讲,因害怕自己背不下来几千字的稿子而紧张。别担心,你只需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开场的前三句话上,把前三句话背熟。这样等你上场,说完前三句之后,你会觉得紧张感缓解了不少,后面的状态自然也就好了。
咱们得到的CEO脱不花曾经讲过一件事,说假如你把纸团往垃圾桶里扔,一次没扔进去,要不要捡起来,再重新放进去?答案是,一定要。不仅仅是因为公德心,更是因为,假如你不这么做,你会在内心给自己一个低评价,觉得自己不够好。这么一来,后面的事情也可能不顺。
假如你身边有朋友,正在因为某个重大挑战而紧张,你可以把这个方法告诉他。这大概是我听过的,战胜紧张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好,回到正题,世界杯。最后再给你补充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最近,有人专门统计了世界杯的点球数据,有一个数据稍微有点出乎意料。就是点球被守门员扑出的概率。过去我们都觉得,点球角度刁钻,往球门两边踢,守门员更不容易拦住。往中间踢,就容易被拦住。但是有人统计了1982到2018年间世界杯的所有点球大战数据,一共279个点球。结论是,无论你往哪个方向踢点球,被拦住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差不多是21%。
而接下来的数据更有意思。说的是,尽管被拦住的概率一样,但踢中路,球更不容易进。踢中路罚进点球的概率只有57%,而踢两边的进球概率是74%。但是,请注意,这个踢向中路的球,很多不是被守门员拦住了,而是被球员自己踢丢了。要么是踢到边框上,要么是直接踢飞了。
换句话说,只要对着中路好好踢,别失误,那么进球的概率,不会比两边低。甚至还有另外的研究表示,踢中路假如自己不踢丢,进球的概率可能比两边还高。那么,为什么罚点球时,大家都不喜欢踢中路呢?我在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4》里看到一个解释。说的是,球员其实是担心,万一自己踢中间,对方门将恰好也站中间一动没动,球直接踢到门将怀里,以这种方式罚丢点球,会让自己成为笑柄。
你看,说到这,我就想起来那句话。球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目标系统。球员想赢下比赛,是真的。但是,他们很怕自己丢人,也是真的。而赢得比赛的关键,就是管理好这个多目标系统。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这是一项最新的生物学进展。就在前不久,《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大概内容是,浙江大学团队,将植物光合系统植入动物细胞,并且让受损细胞恢复活力。论文通讯作者是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林贤丰、范顺武,以及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唐睿康三位老师。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个技术,能让动物像植物一样,发生光合作用。阳光晒到动物身上,它的细胞就能像植物一样,把阳光转化成能量。而且这些能量还能修复受损细胞。我记得上回听到类似的事儿,还是上中学时,我的同桌在生物课上突然发表了一番感慨。说人要是能像植物一样,不用吃饭,能用头发吸收点阳光,那该有多好。没想到,过了30年,这件事居然开始实现了。
你可能觉得这件事听起来很科幻,我还专门请教了咱们得到《生命科学50讲》的主理人王立铭老师。接下来,我就结合王立铭老师给的补充信息,跟你说说具体的技术过程。
首先,把一种生物的能力转移到另一种生物身上,这不是第一次。比如,最常见的就是转基因植物,它的基本原理,是把细菌的抗虫蛋白,放到植物里,让植物也具备类似的能力。再比如,空气中有大量的氮,但是植物无法直接吸收作为能量,于是就有人尝试,把细菌的固氮能力,转移到植物上。让它吸收能量的效率提高。
而在自然界,有的动物天生就有这个能力。比如,有一些特殊品种的海蛞蝓,比如小绵羊海蛞蝓,就能把吃进去的藻类中的叶绿体,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然后,它就不需要再吃东西,这些叶绿体,会帮它完成光合作用。
但是,像这回的研究这样,尝试把一种植物的光合能力,转移到动物的身上,这样的研究非常罕见,是一项突破。
那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一共分成这么几个关键动作。
第一步,我们知道,叶绿体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发生在一套名叫类囊体的内膜系统上。而这个技术的第一步,就是从菠菜中,提取这个类囊体。
第二步,就是把这个类囊体,放进动物体内。但是,这里有个难题,就是针对外来者,动物的身体会自动触发排异反应,把它们清除出去。怎么办?你可以给这个植物类囊体,换一身衣服,让它伪装成动物细胞的样子。这样排异系统就认不出它了。具体到操作,就是用动物的软骨细胞,把类囊体包裹起来。相当于给这个植物机体,穿上了一层动物外衣。这样再进入动物体内,排异系统就会把它当成自己人。
第三步,这些类囊体,开始在动物体内发挥作用。吸收阳光能量,并且用这些能量来修复受损细胞。目前在小鼠上的实验已经表明,这个技术对于治疗关节疾病之类的退行性疾病,有促进作用。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技术原理,更详细的内容,你可以去查阅《自然》上的原文。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499-y
除了这个技术本身,我特别想跟你说说,这个研究背后,其实验证了一个人类一直以来的脑洞。就是科幻电影里,你可能经常看到这么一幕。人类要开展太空旅行,一定要把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样本、胚胎,植物种子全都带上。图的是什么?要知道,太空旅行的燃料很贵的,哪怕多带一丁点东西,成本都高出很多。过去我们都觉得,这是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
但仔细想想,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你看,地球上的每个物种,本质上都是一套特定环境里的生存解决方案。有的针对的是极寒的低温,也有的针对的是炙热的火山。几乎在每一个极端环境里,都有生物演化出了一套现成的解决方案。而人类把它们都带走,本质上是把地球上所有关于生存的解决方案,一次性打包带走。万一到外星上定居,遇到极端环境,就可以向其他生物获取解决方案。
你看,带着这个视角,再看看身边的世界,你会觉得满满的全是宝藏。每个生物,都是一个现成的生存解决方案。而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把这套方案,提取出来。
好,今天先聊到这儿。《得到头条》,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