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春节特刊:年度故事盘点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继续咱们的春节特刊,年度盘点。今天的主题是,年度故事盘点。

为什么要盘点年度故事?我想先给你讲一个故事。

大概十年前,我做新闻节目的时候,那年市面上流传一个传说,说有很多不良商贩,往猪大肠里面加水银,目的是压秤。水银多沉啊,偷偷往里面灌一点,大肠就要沉很多。你看,这特别符合我们的故事化想象。无良商贩黑了心,为了钱什么事都能做出来。

为了调查这件事,记者就去菜市场调查,先是从几个不同摊位买了猪大肠回来检测,结果发现,全都不含水银。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人稍微算了一笔账。当时猪大肠的价格,大概是30块钱一斤。但是,你知道水银多少钱?大概是一两百一斤。就算是为了压秤,怎么可能有人往30块钱一斤的猪大肠里,加200一斤的水银?这个案子就这么破了。

好,故事讲完。从中我们读出这么两点。

第一,虽然你听过很多故事,对现实世界也有很多故事化的想象。比如,无良商家为了钱,往猪大肠里灌水银,多么符合故事情节。但是,现实世界,往往不符合这个故事化的想象。它并没有那么曲折离奇。

第二,现实故事的价值,本身也不在于曲折离奇。而在于,它让我们看到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原来还有这么一群人,用这么一种方式做事,并且获得了这么一种结果。

好,按照这个思路,2022年,有这么三个故事,我觉得很受启发。

第一个故事,来自一个抖音名叫“疆域阿力木”的小伙子。这大概是过去一年,抖音上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反转之一。阿力木在新疆尉犁县,喜欢在户外拍视频,而且周围的风景特别好。但是,也不知是因为衣服问题还是别的。阿力木就是跟这个背景融不到一块去。他站在里面,怎么看怎么像P上去的。于是网友就说,你这个背景太假了。

再后来,阿力木的所有视频,都只剩一个目的,证明自己不是被P上去的。怎么证明?往身后的河里扔鞋,去河里洗头,追赶身后的羊群,等等。围观网友紧接着又做了一波鬼畜视频,带了一波节奏。结果他就火了。一般故事到这,后面的发展大概率是,网红开始吃流量,签MCN机构,做更大的带货直播。但是,这个故事后续不一样。就在最近,在阿力木发布的视频里,他已经因为拉动新疆尉犁县的自媒体经济,带动旅游业和农副业发展,当选为尉犁县政协委员。

注意,这个故事虽然有励志成分,但是我们可别只是把它当成励志故事。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关于第二曲线的故事。2022年,我们总说,当原来的路径走不通,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但是,阿力木的故事告诉我们,第二曲线在哪?它从来都不是当你原来的路径遇到阻碍的时候,临时抓住的备胎。而是在你做得最好,掌握最多资源的时候就要想,怎么用这把钥匙,开启一个更大的价值网络。阿力木就在他最火的时候,用他的流量,开启了助农这个更大的价值网络。

第二个故事,是我在真实故事计划里看到的,关于一个女儿和母亲之间的故事。

我们从一位作家说起。咱们得到同学可能比较熟,她就是杨本芬,也就是《秋园》和《我本芬芳》的作者。因为是到了奶奶辈,快80岁的时候才写书成名,也被称为奶奶作家。

杨本芬早年的经历,用她女儿的话说,是“卑微”的。年轻时被下放到农村,没有拿到毕业证。结婚了做人家的妻子,伺候丈夫吃喝,给丈夫盛饭就像一种肌肉记忆。生了孩子做别人的母亲;孩子生了孩子,就做别人的外婆。她一辈子都在为家庭调整自己的人生次序。甚至到了老年,老伴儿患糖尿病,她要帮老伴儿注射胰岛素,夜里关照老伴儿喝水、起夜、盖被,很少能一觉睡到天亮。

但是,你想过没有。这么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为什么要突然拿起笔写作呢?最大的原因之一,是她的女儿。

杨本芬的女儿叫章红,也是一名作家。从小到大,她经常看到母亲徘徊在书架前,为一本书感动落泪。有一次,她听母亲念叨,想写写自己母亲,也就是章红姥姥的故事。章红很意外,她开始思考,母亲一辈子为别人而活,为什么没有人在听她自己的故事呢?于是,她鼓励母亲拿起笔,凭着直觉随意写,而她自己则自告奋勇地当母亲的编辑。

杨本芬有与生俱来讲故事的天赋,但刚开始动笔,难免出现很多啰嗦的表达,不清晰的叙事,章红就会一句句指出来,一句句帮妈妈修改。当母亲心里胆怯的时候,她又会鼓励说,你有与生俱来讲故事的能力,这是一种天赋。终于,杨本芬的第一篇小说在女儿的帮助下,修改了不下十遍,在2006年出版。

再后来,杨本芬越来越爱写,章红就放下工作,赶回南昌老家,全职当母亲的助理。稿子不可能全发表,她就把稿子一篇篇地贴到天涯社区上,并且帮母亲回复网友的评论。遇到有人质疑,普通人的经历没人感兴趣,她替母亲辩护,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记述。有人称赞,她就帮母亲感谢对方的抬爱。

后来,她发现母亲羡慕她能用电脑写作,她就和家里人一起,给母亲买了一台台式电脑,还请人专门教她打字,为她申请了天涯社区的ID。

当《我本芬芳》火了之后,母亲应对不来汹涌而来的记者和关注,章红又充当了母亲经纪人的角色。她要求每个记者采访前必须提供采访大纲。问题中有一些新潮的词汇母亲不理解,她就解释一遍意思,再告诉母亲这个问题大概应该怎么回答。为了保护母亲,她一遍遍对来访者说,《我本芬芳》是小说,不是自传,不能对人物对号入座。

很多年以来,章红一直觉得母亲生活得太卑微,所以她总对母亲说,要为自己而活。但是母亲的回答是,想让我不爱你,那是不可能的啊。而在逐渐支撑起母亲的写作之路后,章红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道:“假如我是那个能够为你打开一条表达通道的人,我为什么不去那么做?你一生渴求的社会价值,依凭自己的才能与勤勉终于获得,我如何能不为你喜悦、骄傲?我,一个女儿,想对自己的母亲说:我要你为人所知。”

好,故事讲完。很多人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亲情。但是,我想请你换个角度。就是,在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面前,驱动一个人坚持下去的力量到底从哪来?

我们暂时抛开女儿这个身份不说,要知道,给一位80多岁,从来没有写作经验的人当编辑,协助她写书。这件事本身的专业难度就很高,而且极其消耗心力。按照过去的设想,在这类高难度任务面前,我们得把心里那口气提得特别高。但事实上,我们从章红的身上看到,促使她行动的,其实是一个特别微小的动机。不是要出一本年度畅销大作,而是,她希望自己的母亲为人所知。但是,这个动机虽然小,却一直存在。可以一直做下去。写一本年度畅销书,这是一场有限的游戏,写完就完了。而让自己的母亲为人所知,这是一场无限的游戏。虽然起手不宏大,但是却可以一直做下去。很多时候,让一个人坚持下去的力量,就在于这么一个虽然不大,但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动机。

我要讲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作家莫言的故事。你对莫言的生平也许大概有个印象,他在乡村出生长大,没有条件上学,全凭着自学学会了写作。而这些艰难的经历没有限制住他,反而成为他笔下生动的故事。你可能也好奇,他是靠什么样的内心力量度过艰难时刻的?

在去年B站的五四青年宣传短片里,莫言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让我意外的是,它们并不是什么传奇故事,而是非常朴实的,可能发生在很多孩子身上的故事。莫言说,在艰难时刻里,给他带来力量的是一本书和一个人。

一本书,是《新华字典》。莫言童年就辍学了。他说,当同龄的孩子都在一起学习玩耍的时候,他只能孤零零一个人放牛割草。一个被排除群体外的孩子,靠什么度过这些孤独时刻呢?对莫言来说,是靠一本《新华字典》。当时,农村的书很少,谁家有本书都视若珍宝,轻易不外借,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他的。他就反复地看,靠《新华字典》认识了大部分汉字。他说,就是这本巴掌大的《新华字典》,给他后来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是指莫言的爷爷。莫言讲了自己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片段。他小时候跟着爷爷去割草,回来的时候,突然起了大风,用莫言的话说,“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莫言很惊慌,但爷爷却淡淡地说了一句,风,使劲拉车吧,孩子。

莫言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地上的牛筋草。这个时候,他看见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没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看到这幅景象,小小的莫言陷入了思考:在大风中,我们没有前进,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战胜风暴。那么我们到底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呢?

莫言最终想通了答案。他说,风来时,最起码爷爷没有躲避。而且,尽管风把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我们的车还在。还有我们没有倒退。那我们就是胜利的。

莫言说,就是这一本书和一个人,给了他未来生活无穷的精神力量。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启发在于,过去我们都觉得,每个人的人生叙事,都是一条独立的线。就像电影里演的,有一个主角,一切事情围绕他展开。但是现实世界哪里是一条线,它是一张由无数人的故事线,交织出的大网。你的力量,也许正好来自别人生命中的一句话、一个片段、一个画面。别人人生叙事里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可能就成为你人生故事的转折点。

最后,向你发出一个邀请,你在2022年,或者任何时候,最想分享的故事是什么?把它写在留言区,没准会为别人的故事,开启一个有趣的新开端。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期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