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任正非238亿美金换来的洞察,赶紧用上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华为举办难题揭榜火花奖颁奖典礼,任正非在颁奖典礼后发表讲话。第二个是,美国唱片业协会,公布年度收入报告。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有一篇任正非的讲话,在网上刷屏了。估计你可能也看到过。这就是今年华为难题揭榜火花奖颁奖典礼结束后,任正非在获奖者座谈会上的一番讲话。2022年,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238亿美元。因此,很多人都说,这番讲话,是华为在花掉238亿美元之后,换来的思考。

首先,什么是火花奖?这是华为发起的一项,用来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奖项。注意,是基础科学,而不是应用技术。你看,为什么要叫火花奖?潜台词就是,我们追求的不是一个商业结果,而是,只要能碰撞出一点科学的火花,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都知道,基础科学,这是技术进步最重要的底层动力之一。只不过,基础科学研究,前期投入很大。而且即使有投入,你能确定有成果吗?即使有成果,你能确保它能马上商业化吗?换句话说,基础科学研究,是一条极长、极慢、极难的路。

比如,当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从1856年到1863年,一共做了8年。他把研究结果发表在《植物杂交试验》这篇论文里。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都无人问津。直到100多年后,他的理论才被意识到有多重要。再比如,麦克斯韦,当年也不知道自己的方程式,将会改变世界。再比如,5G技术。你现在要是去查5G的发展历程,能查到的最早的记载,是2008年,一个土耳其科学家叫艾力坎,写了一篇数学论文。但是,当初艾力坎的研究的重要性,大多数人也没有意识到。

换句话说,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这个周期非常长。而华为正在走的,就是这条路。类似于寻找第二个孟德尔,第二个麦克斯韦,第二个艾力坎。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华为正在下一盘大棋。

用任正非自己的话说,过去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和钱,培养了一批研究基础理论的科学家,他们一直在爬科学的喜马拉雅山。而当我们受打压时,就请这些科学家到山脚来放羊、种地,拿着手术刀参加杀猪的战斗。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研究技术的产品化,是在把过去积累的所有成果,在这一刻提取落地。而投入基础科学研究,正好相反,它是试图把未来的力量调动到现在,提前把未来支取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任正非说,必须要把科学和技术区分开。科学和技术是两件不同的事。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假如一说到做事,就要有目的性,那就是在谈技术,而不是谈科学。科学的驱动力就是纯粹的好奇心,是兴趣爱好。研究科学就是要为了搞清楚一件事,不惜一切代价。

同时,在任正非看来,科学家就像一群苦行僧,很多人注定要孤独前进。借用任正非的原话,科学家挺进科学的前沿,跟传教士当年挺进非洲的过程是一样的。传教士几百年前从欧洲到非洲,只能坐小木船,100个人里未必能活下来一个。

那么,既然是下一盘大棋,这背后肯定需要很多思考。接下来,我想跟你说说,我从任正非这回的讲话中,读出的三个思考。

第一个是,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任正非前两年曾经说过一句话,当时正是芯片卡脖子问题讨论热烈的时候。当时好多人都盼着,高校里赶紧出点成果。但是当时,任正非却说,高校不要管当前的卡脖子,高校的任务是,捅破天。意思是,教育其实跟科学一样,不要纠结于现在的技术落地,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更长远的科学研究上。

而这回,任正非也说了一段类似的话。跟前面这段话连起来看,感受会更明显。任正非说,教育和科学是一样的,教育不一定要有准确答案,准确答案不一定是学校的需求。在学校里,老师正在讲的科学前沿,他自己可能也在研究,可能也没有答案。因此,他才要带着学生,把火种继续传递到下一代人手里。有些科学太遥远,很难用一步来证明,因此,只要能实现一个正确的过程,即使没有结果,也很有价值。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任正非认为,教育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只以需求为导向。教育应该放开,让学生胡思乱想,只要他想的逻辑相吻合,就不要去约束他。企业的需求是现实性的,但教育不应该集中在现实需求上,要面向未来。

那么,在面向未来的过程中,哪些科学家最关键呢?毕竟,你可能听过一种说法,说年龄大的科学家,可能对新技术不敏感。但是,任正非认为,每一类科学家都需要。年龄大的科学家,人生阅历丰富,对系统架构的认识更清晰。他们负责向年轻人阐述架构模型,这样年轻人就更容易在这个架构里做出突破。换句话说,科学家也分为不同的类型,在攻克重大科学问题时,每一类都很关键。

这是我从任正非讲话中读出的第一个思考,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答案是,教育的目标是面向未来,且只面向未来。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说,面向未来没错,但是,这个未来假如是100年、1000年,是不是太长了?这就要说到,我从这份发言里,读出的第二个思考了。怎么让智慧持续产生?并快速被放大?借用任正非的原话就是,怎么让智慧的火花,变成熊熊大火?

今天的华为有将近20万员工,假如算上外包,多达40万人。而在这40万人里,华为建立了一种,随便问问、随便聊聊的机制。任正非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叫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杯咖啡,指的就是,在华为,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多跟其他人一起喝咖啡,一起聊天。科学家看看研发人员在关心什么,研发人员看看科学家在思考什么。

孟晚舟曾经给这个聊天的过程,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叫做,点、面、场。意思是,一个个人,本来是一个个孤立的思考点,大家增加交流,就扩大了协作的界面。而界面打开了,华为就有一个个类似罗马广场一样的思考据点。

用任正非自己的话说,这叫万众力拔山兮。也就是,把所有人的智慧都调动起来,干成一件大事。

我从这回讲话中读出的第三个重点,是华为的同事告诉我的。他们说,这回讲话里,其实不仅有思考,还透露了一个华为下一步的大动作。这就是,华为将在4月,举办MetaERP宣誓。

这是一款企业资源规划软件。所谓宣誓,类似于产品发布会。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回华为的MetaERP,是完全用自己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编译器做出来的。要知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方面,西方厂家都处于垄断地位。换句话说,这个新闻的重点,不在于造出了什么样的武器。而是在于,我们有自己的武器制造设备了。

顺便一说,这回任正非也提到了最近大火的ChatGPT,但没有深入说。他只是说,未来大模型领域,肯定不止微软一个。至于华为是否会进军大模型,这回倒是没说。而关于这项技术的后续进展,我们也会为你持续关注。

最后,引用任正非这回说的一句话,在面对竞争的时候,假如你改变不了外部环境,就改变适应外部环境的胜利方式。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看到了一条非常有复古感的新闻,说的是,美国唱片业协会前段时间公布了年度收入报告。其中有一个关键结论是,2022年,黑胶唱片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CD销量。这是1987年以来,黑胶唱片的首次反超。而且黑胶唱片,2022年在美国的销售总额,高达12亿美元。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

先问你个问题,你听唱片吗?我估计甭说唱片,现在连听CD的人都少了,至于磁带,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说到介质,上一代的产品已经过时了。但说到内容,那还得是老歌生命力强。前几年,国际唱片业协会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在中国人喜欢的音乐风格里,民谣排第五、影视歌曲排第四、中文流行音乐排第三,而排第二的,就是老歌。顺便一说,排第一的是,流行歌曲。我觉得这个排名,多少跟分类方式有关。毕竟,流行这个标签涵盖面太广了。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歌单里,最新的歌大概就是周杰伦,其他也普遍是2005年之前的歌。

而今天,我们主要就想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你那么喜欢听老歌?

这个问题本身不算新,很多人做过类似的研究。而前不久,《对话》网站上,有人对相关的研究,做了一个汇总。总体看下来,我们之所以喜欢听老歌,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是随着年龄增长,音乐的社交价值在递减。也就是,你之所以不听新歌,不是因为它们不好听,而是,你不再需要拿新歌作为社交谈资了。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人最热衷于听陌生音乐的年龄,是11到24岁。这跟新歌是否好听没关系。而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把新歌作为社交谈资。比如,两个人见面,不知道聊什么好,就聊聊最近出的新歌吧。反过来,假如同学们都在聊新歌,就你不知道,好像也怪难受的。换句话说,年轻人倾向于把新歌作为社交工具。而当你过了24岁以后,你的社交圈子会趋于成熟,可谈的话题也越来越多。新歌也就变得没有那么必要了。

第二个原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听觉系统,对繁杂声音的耐受力在降低。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年纪越大,越喜欢耳根清净。根据研究人员的发现,人的听觉系统,一般在25到30岁之后,会发生变化。我们对复杂声音的耐受力会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音乐,比如嘻哈、朋克、死亡金属,你小时候听起来觉得热闹,长大以后,就会觉得吵。这不是审美变化,而是生理变化。我们的听觉系统,对这类音乐的耐受力降低了。

同时,一些高频声音,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会彻底听不到。比如,有一种频率在17000赫兹的高频声音,叫蚊音,也就是类似蚊子的声音,只有24岁以下的人才能完全听到。24岁以后逐渐听不清,而30岁以上,彻底听不见。据说国外还有公司专门制造了一种蚊音发生器,用来驱赶那些在公共场合闹事的、年轻的小混混。而年龄大点的就不受影响。

第三个原因,估计即使我不说,你也能感受到。就是,我们在通过老歌,回忆过去。2008年,利兹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统计,发现青少年时期,是大多数人人生中最怀念的日子。其实,就算没有这个统计,你也会有这个感受。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我们就不展开说了。

最后,研究人员还专门建议,没事多听新歌。因为听新歌,能带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经常听新歌,会增加我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再比如,多听新歌,能提高自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等。

当然,不管是新歌还是老歌,多听歌,总归没坏处。最后,假如你有什么私藏的好歌歌单,别藏着,邀请你在留言区,跟我们一起分享。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华为在基础科学方面的布局,以及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听老歌。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