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2522”数字中国顶层设计解读。第二个是,特斯拉发布新技术。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我们聊一件每个人都关心的大事。这就是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化这件事有多重要,咱们不用多说了。过去几年,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研究数字化转型。毕竟,这是一个大趋势。而《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命题更大、更深、更关键,它说的是,整个中国的数字化,也就是,数字中国的建设。
其实,关于这份文件的解读,已经有不少专家做过。这份文件的核心,在于一组数字,叫2522。第一个数字2,指的是做好两大基础,分别是,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第二个数字5,说的是,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深度融合。第三个数字2,说的是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这两大能力。第四个数字2,指的是,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和国际这两个环境。
2522是方法,而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前面这些,每一个词,信息量都很大。为了让你更方便地记住,以及能更直接地解读出蕴藏在其中的机会,今天,我们换个讲法。我专门请教过中央党校,解读重大政策文件的专家。人家告诉我,这类重大文件,假如想更深入地学习了解,不能只看文件本身,还得看前前后后,相关的重大政策。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政策线索出发,来解读这份规划。
带着这个视角,你会发现,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之前和之后,都有相关的大动作。咱们先说之前。这份规划是2023年2月发布的。而早在2020年4月,国家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数字要素这个说法。
要知道,在数字后面,加上要素两个字,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已经正式把数字看成一种生产要素了。在过去的经济学里,生产要素只有四种,分别是,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而现在,数据已经正式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之后,数据要素又在很多重大会议中被重点提及。
这是《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之前。我们再看之后,就在《规划》发布后不久,有一个重要机构宣布组建,这就是国家数据局。就在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家数据局。
你看,从提出说法,到发布规划,再到组建直接的相关机构。这是一个清晰的线路,从构想到设计,从设计到行动。从中,我们能读出一个重点。就是我们在数据管理方面的重点,正在发生转变。之前我国主要是对数据做监管。比如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这些法案的重点,都在于不能做什么。而数字中国的顶层规划,以及国家数据局的组建,就是在表明,我们数据管理的重点,正在从不能做什么,变成,应该做什么。
简单说,数字化建设,政府扮演的角色,将从在后监管,变成带头统筹。在今年的两会精神中,也提到过,政府的职责之一,是帮助企业完成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而国家数据局的组建,就是要更有效地推动这些事。
因此,读懂数字中国顶层规划的关键之一,是要了解国家数据局。
那么,国家数据局的职能定位是什么呢?前段时间,我看一个自媒体,叫人神共奋,勤奋的奋,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
首先,组建国家数据局,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大数据,关键就在一个“大”字。数据需要联通,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是你知道,咱们中国最大的数据库在哪?答案是,政府与相关国企。根据之前的统计,我国有80%的数据,都在政府与相关国企的服务器里。比如,城市人口的详细结构数据、商业设施的具体分布数据,等等。
但问题是,这些数据虽然多,却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手里,非常分散。之前还有个说法,叫数据烟囱。指的是,每个政务部门,虽然有大量的数据,但是彼此之间不能共享。就像一根根烟囱,只能在自己的管道里向上冒烟,不能横向打通。之前还有人研究过中国的政务信息化行业,发现中国的政务信息化市场,规模高达4000亿。但最大的IT公司营收,也只有十几亿。你看,乙方小,说明什么?甲方太分散。
而国家数据局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拆掉数据烟囱。这么一来,首先受益的,就是老百姓。
比如,曾经出过这么一件事。一个老人突然去世,留下的存款分布在几家银行,而且具体不知道是哪些。子女就只能把附近所有的银行,全跑一遍。但是,假如有数据互联,就能一键查询到所有存款。再比如,去医院看病。现在很多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数据没有打通,患者每换个医院,同样的手续就得再走一遍。假如数据打通,这些问题也能解决。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句。打通这些数据,工作量极大,需要非常深度的统筹协调。而这个工作,依靠任何民间的商业机构,都无法完成,必须由政府出面统筹。比如,很多原始数据中,包含公民的个人隐私,或者跟国家安全有关的信息。对数据的利用,就要经过大量的清洗工作,不仅成本高,而且牵扯到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假如企业做,大家肯定不放心,因此需要政府牵头。
而拆掉数据烟囱,另一个关键的受益者,就是企业。
比如,对房地产领域来说,假如能拿到水泥、钢铁、玻璃、铝合金等生产数据,汇集起来,就能精准计算出开工到竣工的完整周期信息。再比如,相关的医疗病症数据,对医药研发来说,就非常关键。再比如,电信、燃气、供电之类反映用户行为的数据,对很多企业都有用。而在这回数字中国的顶层规划中,已经明确,要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沈艳老师,还从金融的角度分析过,数字中国顶层设计对中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比如,过去中小微企业要贷款,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扶持性政策,但是,能否获得贷款,最重要的依据,还是看盈利。这是因为,除了盈利,很难获得其他方面的参考数据。但是,假如这些企业的数据能全面打通呈现,就意味着,在信用度量方面,或许可以建立新的指标,让企业更容易拿到贷款。
借用沈艳老师的说法,这回政府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就是公共数据,应该由谁开发、如何汇聚、怎样利用的问题。
简单说,大数据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大”字。要实现这个“大”,就需要大规划、大设计、大统筹。而要想在安全、公平、高效的前提下,完成这件事,就必须由政府出面,做好顶层设计。
总结一下,《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与后面的组建国家数据局,是一脉相承的动作。反映了政府在数字中国建设方面,承担的职能将从在后监管,变成带头统筹,带头建设。而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打通数据烟囱,盘活存量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个人,都将直接受益。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说一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消息。前段时间,特斯拉又有了新动作。它在最新一代自动驾驶系统的规划中,配置了一枚高精度的毫米波雷达。这是个挺常见的自动驾驶配件,是在自动驾驶时,识别周围环境用的。
说到这,你可能对这个信息没什么感觉。但事实上,这件事在行内人看来,非常反常。为什么?在自动驾驶方面,一直有两个路线。第一类,是融合路线,既使用摄像头,也使用雷达传感器。大多数汽车走的都是这个路线。而第二类,是纯视觉路线,只用摄像头,不用雷达探测。而且全世界,只有特斯拉这么干。早在2021年,特斯拉就移除了车上的所有雷达,只用摄像头。号称是要用,8颗摄像头搞定所有。
而这回,特斯拉居然把雷达加回来了。原来的8颗摄像头,变成了7颗摄像头加1颗毫米波雷达。居然又变回去了。你看,是不是很反常?当然,这回特斯拉用的,是比传统毫米波雷达更先进的4D毫米波雷达,也不算走回头路。
之所以这么改,原因很简单。因为毫米波雷达能做一些,摄像头做不到的事。具体的细节,我们就不展开说了。我想说的重点是,毫米波雷达这个技术本身。你看,连特斯拉这种,以纯视觉原教旨主义著称的公司,居然都用上了这个技术,说明它肯定不简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的顾昌展教授接受了一场访谈,专门谈了这项技术。这可能是未来万物互联时代,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咱们还真有必要提前了解一下。
首先,毫米波雷达这个技术本身,并不算新,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一直用在军事、气象之类的专业领域。直到最近十年,才用在了消费领域。
而未来,这项技术将主要用在三个方向上。
第一个方向是,毫米波雷达,可能成为下一代鼠标。没错,是代替鼠标,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工具。比如,谷歌曾经做过一款手机,通过毫米波雷达,实现隔空操作。你挥挥手,就能切歌、关闹钟、打电话。
计算机刚发明的时候,人和机器交互,用的是穿孔式的带子,机器读信息的效率很低。有了鼠标之后,是用鼠标在图形界面上点,效率变高了。有了触摸屏之后,人机互动更方便了。那么,还能不能更高效一点?之前就有人设想,用摄像头来操控电脑。但是,这又涉及隐私问题。而毫米波雷达,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看不清你,但又能清晰识别出你的指令。你看,是不是很合适?
第二个方向是,毫米波雷达,可以检测人体健康数据。对于现代人来说,带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设备不少,比如各种手表、手环。而毫米波雷达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用跟人体接触,就能识别人的体征数据。比如,心脏,毫米波雷达,不是穿透人的皮肤去测心脏的。而是,心跳会引起人体表面的微微震动,胸腔的微震动会引起电磁波的变化,而毫米波雷达,在算法的辅助下,就能探测到这个微弱的变化。
第三个方向,是从人群上看,可以用在“一老一小”身上。比如,老年人不会用或者用不惯智能穿戴设备,就可以给家里安一些无接触式的设备。再比如,新生儿没有意识,身上缠满了线就是难受,也可以用无接触的方式做宝宝健康监测。这都是未来可以拓展的方向。
你看,毫米波雷达,这个技术本身好像离我们很远。但是,通过跟现有技术的排列组合,它突然变得离我们很近。它不是提供了什么具体的解法,而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观测世界的维度,给了我们另一个,可以发力的区间。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数字中国的顶层设计解读,以及一个未来的关键技术,毫米波雷达的应用方向。假如你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