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为什么华为“坚决”不造车?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据传华为新任轮值董事长孟晚舟,计划前往美国出差。第二个是,茶饮供应商德馨食品公司,再度冲击深交所上市。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就在前几天,有个事可是让不少网友操碎了心,这就是,据传孟晚舟,打算去美国出差。就在今年的4月1号,孟晚舟接任徐直军,正式成为华为新一任的轮值董事长。按照华为的规定,轮值董事长的任期是半年。在任期间,轮值董事长将全权负责公司业务,拥有最高决策权。

既然身为轮值董事长,出差肯定免不了。但是,你出差要去美国,这就难免让不少人担心了。毕竟,过去几年孟晚舟经历过什么,咱们不用多说。当然,也没有必要太过担心。首先,当时的情况是,记者问了个问题,大概意思是,过去的事会不会影响孟晚舟未来的行程。而孟晚舟的回答是,个人案件,已经画上句号,不会影响她开展华为的全球业务。人家并没有明确表示,要去美国出差。

因此,今天,孟晚舟是否去美国出差的事,咱们就不多说了。今天要说的重点,是最近另外一个关于华为的新闻。那就是,华为宣布,决不造车。

就在前不久,华为针对汽车业务,发出董事会决策公告。里面强调,华为不造车,这个决策的有效期是5年。就在决策发布当天,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还在年报发布会上,用特别严厉的措辞强调了这件事。比如,徐直军说,最近有些部门、个人、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品牌,这些事情也一直在查处中。再比如,徐直军还说,华为已经明确,严禁将华为品牌写在汽车品牌前面,或者作为汽车品牌。同时会对所有旗舰店、销售店的宣传物料做整顿,使之回归到华为的定位上来。

顺便一说,很多人听到这个新闻,第一反应可能是,华为不造车吗?不是有华为问界吗?要特别说明的是,问界并不是华为造的,它的品牌方是塞力斯公司,之前用过华为问界这个标识。而这回,根据徐直军的说法,问界前面的华为二字,估计是要去掉了。

其实,这不是华为第一次宣布不造车。上一次是三年前,当时决策的有效期是三年。而这回,不仅措辞更严厉,比如,用了滥用、查处、整顿之类的字眼,而且期限也更长,直接延长到了五年。这就意味着,直到2028年,华为都不会造车。

那么,华为到底为什么坚决不造车呢?你也知道现在新能源赛道有多热。在去年中国汽车销量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居然逆势上涨。

按照通常的设想,一个科技企业不进入一个领域,大概率上是技术底盘不牢靠,没有过硬的技术。

但是,这点放在华为上,显然不成立。要知道,华为只是自己不造车,也就是,不做自己的汽车品牌,但是造车的关键技术,人家可不缺。

比如,华为常年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零部件。包括电驱动系统、电机控制器,等等。再比如,华为还在2020年11月,推出了HUAWEI Inside全栈式方案,也就是为车企提供包括鸿蒙车机在内的全套智能解决方案。

你可能会说,零部件过硬,不代表产品整体设计过硬啊,再说,做车不仅需要技术,也得有渠道。你别说,华为这方面,也不缺。比如,华为在前几年,推出了智选车业务。所谓智选车,就是华为直接介入车企的产品研发,并且提供售卖渠道。你在华为门店里看到的问界汽车,就属于这一类。说白了,就是从设计到售卖,我全都来推一把。

你看,造车需要的技术、设计、渠道能力,华为一个都不缺。那么,华为为什么还是坚决不造车呢?有人说是因为没钱。因为华为早就确定,不上市,不融资,因此没有闲钱做车。不好意思,这也不完全成立。

要知道,现在地方政府,对新能源车企的扶植力度很大。很多项目在启动时,是地方政府出钱,车企出技术,然后企业做起来,又带动了地方经济。你看,钱这个挑战,其实不是没办法解决。

说到这,就又回到开始那个问题,华为为什么坚决不造车?其实,是否造车这件事,在华为内部,也有分歧。比如,根据徐直军的说法,华为汽车板块的负责人余承东,就一直有造车的念头。为什么没造?因为华为整个的战略决策不允许。注意,是华为整体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这家公司的定位,不允许它现在造车。

那么,华为的定位是什么呢?在汽车业务方面,它的定位是,做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技术、研发、渠道支持,但是不自己做品牌。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定位这个东西,应该跟着市场走啊。跟眼前的真金白银比起来,定位好像是个很虚的设定,有必要那么在意吗?你别说,还真有。

这就要说到,一个重要的商业命题。那就是,一个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到底从哪来?不是技术,不是渠道,而是,它定义自己的方式。换句话说,你自己觉得,你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个答案直接决定了你的长期竞争力。

比如,迪士尼,据说迪士尼总部的墙上,直到今天还贴着一句话,写着,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是一个生产合家欢的公司。所谓合家欢,就是适合全家共享的文化娱乐产品。注意,它的定位,不是生产电影,不是做IP,而是生产快乐。

这个定位乍一看好像很虚。但是,一旦我们把视线拉长,你就会发现,它有多重要。

首先,定位直接决定了,哪些事你要做,哪些事你不要做。比如,假如迪士尼把自己定位成IP公司,那就意味着,是不是只要是热门IP,就要马上买过来?再比如,假如把自己定义成电影公司,是不是所有赚钱的影片,都要拍?比如恐怖片、惊悚片,甚至情色片。你看,定位,直接决定了你的动作。

其次,这些动作,又直接塑造了你的资源布局,以及公司的底层架构。比如,假如定义成电影公司,就意味着,你的全部资源,要向电影这个领域倾斜,你的公司架构,要对标好莱坞大厂。等你再想做别的业务时,你会发现,公司的资源和架构,也许不支持你做这件事。

换句话说,一个公司定义自己的方式,就像一个最初的指针。随着路越走越远,它所释放出的能量会越来越大。同样,一丁点最初的角度偏差,也会被无限放大。

好,带着这个视角,我们再看华为。不造车,其实是在通过这一个动作,反向约束华为,踏踏实实做科技制造。

你看,假如决定造车,会发生什么?

首先,既然要进军汽车市场,得先把牌子打响,得先增加曝光量吧?那么,合作方是不是可以使用华为的品牌?是不是可以先借合作车型,把牌子打出去?但假如这么做了,要知道,自己的自研产品还没出,就先把品牌打出去,这不是在透支自己的品牌吗?

其次,一旦造车,就意味着华为的整体资源布局,都要发生改变。要知道,现在车企之间的竞争,可不仅仅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全套产业链的竞争。比如,比亚迪和特斯拉,为什么这两家公司最赚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产业链,能把成本压到极低。假如华为进入这个领域,要不要也建立自己的产业链?这会不会对现有的主线业务造成干扰?再比如,华为假如决定造车,那么所有现有的汽车业务合作方,都会原地变身成竞争对手,这到底划不划得来?这些都是问题。

就在去年8月,任正非还在华为内部发文,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你看,这也是在从整体资源布局的角度,思考这件事。

好,关于华为不造车,咱们先说到这。假如说这件事,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的长期竞争力,不来自你当前所擅长的东西,它来自你定义自己的方式。目标一旦确定,当前的利益,就得先放一放。你的所有行动,都必须要扩充,你通往这个最终目标,所需的能力版图。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前段时间,浙江的一个专做茶饮品牌供应链的公司,叫德馨食品,更新了招股书,准备再次冲击深交所上市。这件事本身倒不新鲜。毕竟,现在消费领域有句话,叫新茶饮内卷,供应商赚钱。很多供应链上游的公司,都已经成功上市。

但是,德馨食品这家公司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居然同时是星巴克和蜜雪冰城的供应商。没错,蜜雪冰城和星巴克,居然是同一个供应商。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

星巴克和蜜雪冰城使用同一个供应商,这件事之所以让人惊讶,是因为一直以来,这两个品牌代表的是两种消费趋势。星巴克代表着消费升级,而蜜雪冰城,一度代表着下沉市场。

这个说法,乍一看还挺符合很多人的直觉。你看,星巴克一杯咖啡动不动四十多块。而蜜雪冰城,一杯饮料只要几块钱。之前还有个说法,叫星巴克指数和蜜雪冰城指数。星巴克指数说的是,一个城市的星巴克越多,就代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反,蜜雪冰城越多,经济越不发达。

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前段时间,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团队,专门研究了这件事。

先看星巴克指数。人民大学的分析,是把全国各城市星巴克的开店数量,和各种经济指标,包括GDP、房价、消费者价格指数,还有城镇化率,把这些指标和星巴克门店数放在一起看。结果发现,一座城市的星巴克门店数,确实跟当地的GDP,还有房价,显示出了很强的相关性。从这个角度看,最近星巴克大规模在县城开店,也许能够说明,咱们国家的县城,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咱们再看蜜雪冰城指数。从数据上来看,把蜜雪冰城的门店分布,和前面的经济指标放一起来分析。结果呢?蜜雪冰城的开店数,和这些经济指标,是正相关的,也就是开店更多的城市,经济是越好的。但是,假如看“开店数”和这些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会发现,这个相关性其实特别弱。这说明,蜜雪冰城的开店数量,很可能跟城市经济压根儿就没什么关系。

到这儿还没结束,研究团队又多问了一步,跟经济因素无关,蜜雪冰城的开店数跟什么因素有关呢?答案是,人口数。你看,奶茶店,定价已经那么便宜了,总要有人光顾,卖得多,才能活下去。

星巴克开在经济更好的地方,蜜雪冰城开在人口更密集的地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品牌的选址方式不同。大陆的星巴克全部是直营的,由总部的地理信息系统,统一建模选址。而蜜雪冰城是加盟制,选址没有限制,加盟商自己找,你看,这可不得找人多的地方。而且,蜜雪冰城也没有加盟保护范围,只要客流足够,你可能会在一条街上,看到好几家蜜雪冰城。

所以,星巴克是指哪打哪儿,精心挑选经济发达的地方开店。而蜜雪冰城是自然生长,靠的是加盟商找准消费者。你看,同样是饮品店,背后的生长逻辑,居然截然不同。就像那句话说的,做产品,只有终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用户的需求。而通往这个终点的路径,可以无穷无尽。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华为为什么不造车,以及蜜雪冰城和星巴克,与城市经济的相关性。其实,两个话题说的都是一件事。过去我们都觉得,终点决定路径。你决定要去哪,就走哪条路。但是很多时候,这个过程正好反过来,你的路径,反向塑造了,你要前往的终点。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