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2023年,北京应届生硕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第二个是,优衣库调整中国市场经营重点,将三、四线城市作为主攻方向之一。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里面有个数据很值得注意,这就是,今年北京高校的全日制毕业生里,硕士和博士生人数,首次超过了本科生。应届生总数是29.6万人,其中本科生13万多,硕博加起来16万多,比本科生足足多了3万。
我前两年还听过一个词,叫学历通货膨胀。说的就是这届年轻人,平均学历越来越高。首先,大家学历都变高了,意味着国民整体知识水平提高,这肯定是好事。但是,这也意味着,就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这不,眼看着金三银四毕业季到了。好多人都说,今年可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是,这个说法,你也别太在意。假如查往年的新闻,你会发现,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标题,每年都被称为史上最难。关于整体的就业趋势,等金三银四结束,肯定会有专门的报告。
今年的报告虽然还没出,但是,关于去年的统计里,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结论。这就是,在这么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没有哪些岗位,是招不到人的?换句话说,应届生最不爱去的岗位,到底是什么?
前段时间,网易数读团队,就专门做了这个研究。结论是,现在应届生倾向度最低的岗位是,销售。
就拿去年来说,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所有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中,占比最多的岗位,是销售顾问,高达24.2%。而占比第二多的岗位,是房地产交易,占比8.1%,你看,也跟销售相关。再加上销售管理岗,占比1.4%。等于林林总总跟销售相关的岗位,占了整体招聘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应届生平均每看到三个招聘岗位,就有一个是销售。
那么,为什么招聘数量这么大?很明显,因为缺人啊。根据前几年人社部发布的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排在第一名的,就是销售。
那么,应届生为什么不爱当销售?是因为待遇低吗?还真不是。专门做高等教育数据管理的麦可思公司,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应届生里,薪资增长最快的工作之一,就是销售。换句话说,只要你能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下来,收入还是不错的。
你看,岗位不缺,待遇不差,应届生为什么还嫌弃这份工作呢?
根据网易数读团队的统计,有两个关键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销售和专业的关联度太低。也就是,一旦你当了销售,就意味着,你原来学的专业,很可能派不上用场了。根据麦可思的统计,与专业关联度最低的20个职业里,销售相关的就占了6个,包括房产经纪人、一线销售经理、保险推销员等等。当然,销售是一个职业大类。其中有的销售,跟专业还是强相关的。比如,面向B端的医药销售,对专业知识要求就很高。但是,对大多数面向C端的销售来说,这份工作跟他们大学专业的关联度,确实有限。要知道,自己的专业好歹学了四年,甚至更久,一毕业就放弃,多少有点不甘心。这也能理解。
第二个原因,是销售这份工作,掌控感太低。能不能把东西卖出去,很大程度上不可控,而收入又跟业绩直接挂钩。说白了,就是这份工作,太难干了。
好,既然话都说到这了,那么,我们就难免要追问一步,销售这个工作,为什么越来越难干?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把它干好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答案,来自两位销售专家。一位叫提姆·休斯,另一位叫马特·雷诺兹。根据他们的研究,销售之所以不好干,是因为过去大多数的销售,都属于打扰式销售。也就是,不管你在干什么,销售员都会走到你面前,或者给你发个信息,向你推销个商品。你放心,只要你在做的是打扰式销售,除非这个用户对你的产品需求特别迫切,否则大概率上,他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戒备。
那么,销售应该怎么做呢?提姆和马特给了很多方法。我们今天重点说其中的两个。
第一个方法,叫找到交易中的变革制造者。所谓变革制造者,就是能真正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人。
比如,卖车。你知道,今年汽车市场竞争可是很激烈的。假如你想把汽车卖出去,你应该怎么做?按照通常的设想,买车的是用户,我当然得在用户身上下功夫了。比如,降价、给优惠、推出赠品。但是,你想过没有,这些方法你能用,别人也能用。争来争去,价格战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很开脑洞的答案,来自一个自媒体,叫半佛仙人 。说的是,车企,应该面向网约车平台造车。为什么?你看,一辆汽车要想打动消费者,光凭广告哪够?现在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广告。要想打动消费者,你得让他们有更深度的体验,得上手去开。但问题是,好多没买过车的人,根本不会开车。那么,怎么让他们深度了解一款车呢?
你就想,大多不会开车的人,第一次了解车是通过什么?很明显,出租车,或者网约车啊。这个在乘坐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广告哪比得了?你要是能让乘客乘坐过你的汽车,这个种草的威力,可比推销大太多了。
因此,在汽车销售中,网约车就成了交易的变革制造者。
当然,实际操作到底可不可行,咱们放在一边。我们要说的重点是这个原理。销售不是一个两点一线的行为,销售员对着用户推销就能管用。销售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你得先找到那个能打动用户的人,间接发力,反而是捷径。比如,你想向一个公司推销一款产品,直接去找CEO,不如想办法,先找到公司里CEO最信赖的专家。你打动专家,专家再去打动CEO。
第二个方法是,把自己做成IP。注意,IP可不等同于关注度。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也就是知识资产的缩写。换句话说,你用你的知识,为别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才叫IP。放在销售里,假如你能先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他人,建立信任,那么,销售成功的概率,就会提高很多。因为在积累信任的过程中,你的身份会逐渐发生改变。以前,大家觉得你是销售员,而当你积累的信任足够多,你就已经成为交易中的变革制造者。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资深一点的销售专家,都会做相关的课程。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咱们就不多说了。
假如把所有的方法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过去销售,拼的是广度,看谁的通讯录人多,看谁找到的线索多。但是未来,销售拼的是深度,也就是,谁能赢得更多的信任,谁就能制造成交。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我们说一个赚钱能力非常强的品牌,优衣库。目前,优衣库是世界第三大服装零售商,仅次于H&M和Zara。今年,据说优衣库将在中国继续新增40家店。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将有一半的新增门店,开在三、四线城市。这里将作为优衣库的另一个主力市场。
当然,比起商业计划,最近几年,关于优衣库的新闻,更多的是创始人柳井正的接班人问题。老爷子今年已经74岁。从2019年开始,关于优衣库难觅接班人的新闻,就频频登上热搜。直到今天,这件事也没个最终说法。
但是今天,我们想说的重点,不是柳井正。而是,优衣库的风格,到底是怎么来的?从中我们能读出一个有关创新的,有意思的真相。
说起优衣库的风格,我们得先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叫石津谦介。在日本服装界,一直有一个说法,说真正开创优衣库风格的,并不是柳井正,而是这位石津谦介。
石津谦介是谁?简单说,他是日本服装界和时尚界,地位最高的人之一。就连三宅一生和川久保玲都说,石津谦介是他们在服装艺术上的导师。那么,这个地位是怎么来的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石津谦介,首次把一种叫常春藤风格的穿衣风格,引进了日本。所谓常春藤风格,你看一眼优衣库的海报就知道了。衬衫、牛仔裤、帆布鞋,主打简约。
当年,石津谦介用这个风格,开创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叫VAN。而柳井正的父亲,早年间曾经作为合作方,经营过VAN的门店。而柳井正自己,也在年轻时,就深受VAN设计风格的影响。后来,他也把这个风格,带进了自己创办的优衣库。
后来,1978年,石津谦介的VAN,因为经营不善破产。但是,他开创的常春藤风格,却被优衣库,一直使用到今天。
好,故事讲完了。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里面,有一个很让人意外的反转。
首先,常春藤风格是怎么来的?很明显,是从藤校里学来的。早年间,石津谦介去美国寻找灵感,他发现,美国大学生的穿衣风格,很适合日本男性。你看,既干净精致,又不太张扬。于是,他就把这个风格,引进到了日本。结果,大受欢迎。
这个风格的第一次大规模破圈,是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夕。当时,有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就跟街溜子一样,整天在东京的银座附近闲逛。而且他们还都有个共同点,穿着常春藤风格的衣服,手里拎着VAN的牛皮纸袋。当时这群人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Miyuki一族。
当地警局一看,这不行啊,马上就要开奥运会,你们这个状态,不是影响市容吗?但是,抓又没法抓,毕竟人数太多。怎么办?警察一看,巧了,这些人居然都穿着风格一样的衣服,拎着同一个品牌的购物袋,会不会是有组织的呢?警察还专门调查了石津谦介。当然,嫌疑很快就排除了。但是,你虽然不是组织者,但这么多人穿着你的衣服,说明你至少在这个群体中,很有影响力。于是,警察又请石津谦介出面劝说。但没成想,年轻人居然不给面子,不听劝。最后警察没办法,只能以搜查是否持有违禁品为由,抓走了200多个Miyuki。
经过这件事,Miyuki一族算是完蛋了。但是,常春藤的着装风格,彻底火了。
但是,这个故事,有一个很有趣的反转。那就是,石津谦介所开创的常春藤风格,其实在藤校本身,并不是主流。
你要是经常看美国电影,会发现,在大概半个世纪以前,当时的美国大学生,确实这么穿过。但是,流行的时间并不长。只是恰好在石津谦介去美国时,流行过一阵,然后很快就过气了。
据说,后来石津谦介还请过摄制组去美国拍摄所谓的常春藤风格,结果,什么都没拍着。藤校的大学生们,早就不那么穿了。在今天的美国,在曼哈顿第五大道、纽约麦迪逊大街上,都有优衣库的门店,而在美国人看来,这个风格,是纯粹的日本原创。他们并不觉得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换句话说,所谓的常春藤风格,其实是一场移花接木的创新。也就是,这个风格在美国本地,只长出了种子,并没有开花结果。反倒是中途,有人把它转接到了日本的服装界,它才长成了大树。你看,这是不是跟我们想象中的创新不太一样?过去我们都认为,创新一定是原创,但有时,它也可能是一场意外的嫁接。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销售的逻辑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以及优衣库风格是怎么出现的。这两件事看起来不挨边,但仔细琢磨,你会发现,它们都反映了同一个真相。那就是,过去我们总觉得,现实世界是一条线,你从起点出发,目标是前往终点。但事实上,现实世界是一张网。你和目标中间,有无数个节点。对销售来说,这个节点可能是交易的关键变革者。对创新来说,这个节点可能是别人的某个半成品创意。坏消息是,你通往目标的路程,可能不是一线直达。但好消息是,你途经的每个节点,都会给你提供新的可能性。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